<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千年龍華攜手百年“老字號” 共建“傳統文化共享生活圈”

來源:人民網2017.6.1

人民網上海5月19日電 (唐小麗)5月18日下午,徐匯區龍華街道、朵云軒“藝朵云·益相鄰”項目在上海朵云軒藝術中心啟幕。上海市文廣局公共文化處(非遺處)處長楊慶紅,徐匯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明辦主任周晨蔚,徐匯區文化局副局長傅曉,龍華街道黨工委書記薛雷,上海朵云軒(集團)總經理顧林凡共同啟動開幕球。

啟動儀式由龍華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上海朵云軒(集團)主辦,中共徐匯區委宣傳部、區文明辦、區文化局指導,徐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承辦。上海師大附中附屬龍華中學、徐匯區精神衛生中心等區域單位、駐地部隊官兵、龍華“益加藝”志愿者、相關媒體、居民代表等100余人參加活動。

相鄰相伴,公益與藝術融合

龍華是具有千年文化積淀的古老街區。浸潤著深厚歷史的中華傳統文化,是龍華人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今,這片歷史厚重的街區,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龍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戴禮浩在致辭中表示:希望在區域化大黨建框架下,通過與朵云軒的合作,讓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融合發展,帶給百姓更多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延續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讓城市更新更有溫度、更有內涵。

上海朵云軒(集團)副總經理朱逸青介紹說,2015年底,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的朵云軒藝術中心在龍華全面投入使用,文化部授權建立的“中國上海非遺南方展示中心”,至今已舉辦“江南百工”、“首屆全國青瓷系大展”等30余項非遺展覽;國家級非遺“朵云軒木板水印技藝”建立了展示中心,在傳統技藝保護與傳承方面取得長足進展。他表示:龍華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濃郁的文化氛圍,百年朵云在千年龍華這個大舞臺上舒展身姿,踏上了新的征程。希望雙方在“藝朵云·益相鄰”這個公益平臺上有更多合作,讓百姓領略傳統工藝及現代文創產品的魅力,體驗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成果。

聯手聯建,文明與文化同行

朵云軒自落戶龍華以來,短短一年間,龍華街道與朵云軒已共同策劃完成“藝起做公益”、“傳統技藝講堂”、“青燕飛入百年朵云軒”、“大師帶你看展覽”等主題活動,開啟文化與傳承的探訪之旅。

隨著“藝朵云·益相鄰”公益項目的全面啟動,未來,龍華街道和朵云軒將攜手推出創意藝術坊、益相鄰大舞臺、木版水印“職客”體驗、朵云書坊、院校合作等各種活動,推進傳統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軍營、進敬老院、進建設者之家等等,文明與文化同行、傳統與時尚碰撞,共同挖掘具有龍華特色的傳統文化“符號”,深化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的內涵,為弘揚傳統文化提供更為豐富的社會實踐平臺。

作為“藝朵云·益相鄰”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活動當天同步啟動了“益相鄰大舞臺”,首場活動為觀眾展現了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的“西安鼓樂”。“西安鼓樂”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是中國古代漢族音樂的重要遺存,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多元互動,共治與共享并進

近年來,隨著徐匯濱江的開發開放,西岸文化走廊日益崛起,上海京劇院、朵云軒、余德耀美術館等一系列美術館、博物館、演藝空間相繼落戶龍華。龍華街道聯合區域內各方資源,不斷收集、挖掘、整理民間文化,積極打造龍華“傳統文化共享生活圈”,讓具有龍華本土特色的文化傳承活動,融入百姓尋常生活中。

民俗大講壇:2014年末,龍華街道推出“千年龍華民俗大講壇”項目,邀請專家、學者、民間達人講述地域文化的來龍去脈,讓千年傳統民俗記憶不再“斷片”。之后,“大講壇”結合時令,以平均每20天一期的節奏向社區居民、企業白領、青少年學生、建筑工地外來務工人員等各類人群推送,受眾達6萬余人次。

場館大聯合:龍華街道牽手京劇院、朵云軒、龍華烈士陵園、大不同會館、2577創意大院等,相繼推出“國粹好鄰居”、“藝術公益”、“青燕行動”、“小京繼人”、“朵云·花間”等系列項目,建立了“上海京劇院教育實踐基地”、“余德耀美術館教育實踐基地”等18家教育實踐基地,讓文化藝術走進社區、走近青年。

團隊重培植:龍華街道相繼組建民間文藝表演團隊350余支,參與人員達1萬多人次,涵蓋居民區、區域學校、企事業單位等。“蕩湖船”表演隊、“腰鼓”表演隊、少年舞龍隊等,已成為龍華廟會和社區重大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主力軍”。開設“龍騰紙躍、妙剪生花”系列課程,建立海派剪紙傳習隊伍,覆蓋各類人群2000余人。

民謠廣挖掘:龍華街道經過努力尋訪和挖掘,近百首流傳于龍華民間的民謠得到了搶救性地整理和運用,保留了人們對鄉土風情、地方智慧的記憶。街道還與上海滑稽劇團合作創作海派繞口令《龍華塔》;編寫、繪制反映龍華歷史的《龍華傳說新編》親子閱讀繪本;編創喜聞樂見的“龍華民謠花棒操”等,力求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傳統文化。

“根植于這塊土壤的傳統文化,記載了社會歷史的變遷,昭示著龍華人的審美意識和人格精神,是龍華地區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龍華街道黨工委書記薛雷說:“區域化大黨建框架下的龍華‘傳統文化共享生活圈’建設,將不斷汲取積極、良性、健康的養分,傳承、融合,并將之在當今文化中發揚光大,能讓龍華的百姓油然而生自豪感和歸屬感。”

作者:唐小麗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