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這個村即將從上海版圖消失,村支書專門主編了本書贈給村民紀念

來源:上觀區情2017.12.26

摘要:經過2年多的走訪調查、收集整理和編寫校對,一本25萬余字、匯集顧村鎮廣福村一千五百多年史料的圖書——《廣福鄉粹》今天正式對外發放。

一座廟、一個村、一千年、一本書、一世情。經過2年多的走訪調查、收集整理和編寫校對,一本25萬余字、匯集顧村鎮廣福村一千五百多年史料的圖書——《廣福鄉粹》今天正式對外發放。上午,一些村民早早趕到村委會,問村支書劉冬云要上一本。廣福老茶館、九重錫帑、廣寧橋……大家圍坐在一起,尋找記憶,細數家史,攀談往事,念誦詩文,分享著離別的鄉戀和鄉愁。

廣福村地處顧村鎮西部——寶山與嘉定的接壤處,據史書記載,這里處于東海之濱,由長江夾帶的大量泥沙沖擊而成,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梁天監年間已經成陸,曾是南北海運必經之地。雖歷經滄海桑田,這里不僅沒有被“邊緣化”,還屢次成為“廠、鎮、鄉”等不同行政中心,先后隸屬于昆山、嘉定、寶山等縣、區。在顧村鎮的歷史版圖上,有過“大廣福”的概念,其轄區包括如今的劉行、正義、歸王、沈楊、陳家行、王宅等地域。

廣福村“因義得寺,因寺得名”。相傳唐朝末年,由江姓漁民首開漁村,故名“江家宅”。元代元貞二年,本土漁民挽救了遭遇海難的印度僧人普慧。為報答感激之情,普慧在這里興建“普慧禪寺”,高頌“寧殘身、廣施福”,“ 廣福寺”的稱號由此不脛而走,“江家宅”也因寺得名,史稱“廣福”。廣福村“因孝得詩,因詩揚名”。

顧村鎮素有“詩歌之鄉”的美譽。據地方志記載,元明時期,廣福村曾出現一位聞名遐邇的“孝女楊九娘”,別稱“楊溪”。迄今為止,顧村地區流傳下來的四十多首明清與民國初的詩歌中,有九首是頌揚這位夜夜替父提水救災勞累致死的一介村姑。“義”與“孝”的樸實民風,在這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代代相傳。“義”與“孝”的傳統美德,也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廣福人的厚重家訓,成為引領一方鄉土公序良俗的精神基礎。

劉冬云告訴記者,隨著顧村鎮域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廣福村地塊已被列入“新顧城”和“S7”等市、區重點建設項目,動遷工作進入倒計時。為留住千年廣福文明,流傳萬世“義”“孝”美德,2015年起,村里著手啟動影像拍攝、史料搜集等一系列鄉土文化搶救性挖掘保護工作,得到了寶山區文廣局、顧村鎮和全體村民的共同支持。

《廣福鄉粹》分為溯源沿革、古跡遺存、鄉賢聞人、農事商賈、教育醫藥、古詩文萃、節慶習俗、方言匯釋、歇后俗語等9個章節,輯錄了廣福村的千年發展之路。該書計劃出版一萬冊,其中一部分將贈與村民,讓更多人認知和傳承家鄉的優秀歷史文化。據村支書劉冬云介紹,該書編撰過程中有幸邀請到一群志愿者參與其中。除《廣福鄉粹》外,還組織編纂了《藝海情深》和《鄉土情緣》兩本書,為的就是讓這個行將消失的上海古村落,能以此永久保存。

被文化部批準為“詩歌之鄉”的十年來,詩鄉顧村在上海和全國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顧村鎮先后舉辦了“中國詩歌萬里行走進顧村”、上海市《顧村杯》民間詩歌征文賽、上海市民間詩歌論壇等大型詩歌活動。顧村詩人作品結集《詩鄉和韻》至2017年10月已正式出版7集。2016年至今,顧村詩人已在上海市及全國各類詩歌征文賽中獲獎30余次。有8位詩人出版了詩歌專集,4位詩人分別加入了上海市作協和網絡作協。此外,顧村鎮也非常重視下一代的培育,鎮域內的泰和新城小學、顧村鎮泰和新城幼兒園等著力開辟現代兒歌創編課程,把詩歌文化納入了教學大綱,作為影響、熏陶孩子們的主要著眼點。位于菊泉文化街,建筑面積近1.2萬平方米,集藝術品展覽、收藏、文化推廣等功能于一體的龍現代藝術館,將于近期開館。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