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如期貫通 打造世界級濱水區
來源:解放日報2018.1.11

■本報記者 張奕 戚穎璞
蜿蜒綿亙的黃浦江,正如歲月流淌,永不止息。
2017年12月31日,徐匯濱江4.5公里龍水南路—徐浦大橋段、浦東濱江7公里川楊河—塘橋段等建成,宣告黃浦江兩岸從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貫通,在新年到來之際向市民開放,上海市委、市政府對市民群眾的鄭重承諾如期兌現。
這份沉甸甸的新年大禮,背后是15年的砥礪前行。從2002年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正式啟動,到2016年確定兩岸45公里**區貫通目標,曾經千帆競過的黃浦江兩岸,生產岸線逐步讓位于生活岸線,成為上海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示范區,可供全市人民共享的公共空間。
越過貫通節點,進入發展新階段的黃浦江正懷揣更大夢想。2018年,浦江兩岸即將實施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按照“邁向世界級濱水公共開放空間”的愿景,打造為可漫步、可閱讀、有溫度的魅力水岸空間,成為“全球城市生活**的美好舞臺”。
世紀精品 最高標準
新年假期,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之間的浦東、徐匯、黃浦、虹口和楊浦五區濱江段,市民游客紛至沓來,已然成為人氣公共空間。
“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三道’一氣呵成,嗲!”家住楊浦區的“跑友”朱先生,最愛的是各區濱江段色彩、材質統一的“三道”,之前楊浦濱江率先開放了公共空間一期示范段,朱先生和跑友們就期盼著兩岸全線貫通的那一天,“我們已經約好,元旦一起跑去徐匯濱江,聽濤聲陣陣,望兩岸美景,喜迎新年,好不愜意!”
朱先生也許不知道,兩岸綿延45公里的“三道”,盡管由不同的建設主體實施,但必須嚴格遵循統一的標準,確保給市民提供更好的貫通體驗。“百年大計、世紀精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管理的理念,早在2002年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啟動之初,就深深地植入了黃浦江兩岸的基因。在第一個十年里,隨著老企業搬遷、基礎設施改造,濱江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2013年起,浦江開發的內涵有了新的使命:在繼續推進地區功能開發和產業轉型的基礎上,全力推動公共環境空間還江于民。2016年8月,上海進一步明確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45公里岸線到2017年年底基本實現貫通開放的目標,“兩岸開發,不是大開發,而是大開放”。有如沖鋒號令,讓市民可休閑觀光的公共空間從藍圖走向現實。
對標全球一流水岸,公共空間建設高起點、嚴要求。2016年,“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概念方案”開篇布局,詳細講述黃浦江兩岸世界級濱水區的規劃愿景,向人們展開一幅更開放、美麗、人文、綠色、活力、舒適的江岸畫卷。隨后,沿江各區又依據《黃浦江兩岸地區公共空間設計導則》,在總體設計、生態景觀、活動場所、交通設施、安全保障、配套設施等多個方面,明確統一的建設設計要求。2017年9月印發的《關于加強黃浦江兩岸濱江公共空間綜合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界定濱江公共空間的管理范圍,明確了以屬地化管理為主的職責分工原則。
統一“指揮棒”下,各區結合自身優勢,打造本區域特色亮點。徐匯濱江,曾經的運煤碼頭變身時尚美術館,老工業廠房得以改造再利用;楊浦濱江,原先的上海毛條一廠和上海水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所在地,變身成了“生態復合型濱江公共空間+雨水濕地公園”;浦東濱江,15座云橋連接22公里沿線,形成亮點頻現的濱水景觀岸線。
開放協調 共創共享
黃浦江45公里岸線全線貫通,曾經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有關方面做過調查,黃浦江兩岸空間的土地權屬復雜。截至“十二五”末,兩岸45公里實際貫通率不足50%,剩下的岸線,跨行業、跨單位、跨區域……讓貫通看起來異常艱難。
一張藍圖,如期貫通,離不開建設者的一鼓作氣,公眾的積極響應,更不能忽視沿線利益主體主動“騰地”的大局觀。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一批央企、國企、駐滬部隊、公共管理部門對兩岸貫通給予了全力支持,齊心將兩岸打造為開放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間。
不少利益主體自我加壓,多騰公共空間。陸家嘴集團拆除了沿江第一層面的8家餐廳,拆除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地產集團拆除浦明路1888號高樁平臺上近2000平方米建筑。百聯集團不僅積極讓出緊鄰楊浦大橋、區位優勢明顯的物流倉庫,還把3棟保留完好的老建筑一并讓出,向公眾開放。徐匯區通過軍地合作、市區合作,實現了云峰油庫和上糧六庫1000畝土地的騰讓。黃浦區則棄用了江邊污泥碼頭,改水運為陸運,將江邊美景讓給了市民。
兩岸的貫通,順勢推動了傳統公共服務能級和企業產業能級提升。黃浦區市政工程管理處棄用江邊污泥碼頭,使用新的垃圾中轉站后,垃圾的處置能力更強了;徐匯濱江一批傳統產業、落后產能、低效產業,實現了騰籠換鳥。上糧六庫、白貓集團等企業,陸續完成功能置換,續寫江畔時代傳奇。
沿岸區域的產業也得以進一步集聚、優化。在虹口區國航中心段濱江,黃浦江水被引進商務辦公樓區,形成別具一格的游艇港池。上港集團,依托上海國際客運中心游輪碼頭優勢,開辦了上港游輪體驗中心;浦東濱江,沉寂多年的舊碼頭倉庫則正生長出一片嶄新的文化創意產業區——民生濱江文化城,建成后將成為黃浦江沿岸45公里范圍內最大的文化產業創意集聚園區。其中,曾是亞洲最大散裝糧倉的八萬噸筒倉改造成為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展場后,人流不斷、活力重現。
比肩一流 全新起點
“黃浦江兩岸的貫通是有節點目標的,但兩岸功能的提升是個永恒的主題。”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副巡視員、上海市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朱劍豪說。
“打造世界級濱水區”的目標,已被寫入國務院批復同意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中。要比肩世界一流濱水空間,黃浦江兩岸也將以更高的要求投入公共空間建設。
作為新一輪濱江公共空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的開局年,2018年,上海將著力提升貫通區域的空間品質,推動公共空間向腹地和兩側拓展,完善體育文化旅游等濱水特色功能,加大歷史建筑和工業遺產保護開發利用力度。
“對貫通區域的空間品質的提升,包括景觀品質和服務品質兩個方面。”朱劍豪表示。未來,上海將在貫通區域合理布局配置公共服務設施量,精細精致建設環境景觀設施,全面推進體育、文化、休閑等功能設施的布局和建設。建立健全與兩岸公共空間設施規模、管理標準等相適應的維護投入,管建并舉,確保公共空間安全有序。
公共空間建設理念還將向腹地和兩側延伸。沿江各區將利用黃浦江支流、街道、綠廊等,將公共空間貫通理念向腹地縱深拓展,逐步形成系統性、網絡化的濱水綠地和公共空間。同時植入一批與之相適的功能設施,如徐匯“東方夢工廠”、浦東大劇院等。楊浦大橋、南外灘等區域,啟動建設一批大型綠地。
結合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黃浦江兩岸地區發展進程,濱江公共空間還要向黃浦江上下游引導延伸,拓展公共空間貫通區域。與黃浦江上游和主要支流水系、生態紅線進行規劃銜接,重點引導生態保育、森林濕地、休閑游憩等生態保護功能,構建以水生態為特色的綜合性市域生態框架體系。
未來,濱江兩岸將做大體育文化旅游功能的產業化。開展“水上”特色運動。依托濱水沿河資源,推動體育設施、特色體育項目和賽事活動的集聚,圍繞帆船、F1摩托艇、游艇等水上運動項目,打造以“水上”運動為特色的黃浦江體育產業發展軸。
歷史建筑和工業遺產保護開發利用也被納入未來三年的重點工程,將按照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復興—新華—民生碼頭倉儲船舶類風貌、浦西世博—龍華—楊浦工業市政類風貌等主題段落構成的歷史風貌特色區布局,分段對各區段開展濱江歷史建筑資源保護利用規劃及示范應用。目前,楊浦煙草倉庫、永安棧房,黃浦“江南造船廠”等一批工業遺產已啟動保護設計方案。
更多資訊
-
這座140歲的老水廠,如今依然憑實力出圈2023.8.7
市文化旅游局介紹,位于楊浦濱江“生活秀帶”上的楊樹浦水廠,在今年8月1日迎來了140歲生日。如今,已經橫跨三個世紀的楊樹浦水廠,依然在為上海居民供水,見證著這座城市的奮起與拼搏。詳見↓中國第一座現代化… 查看詳情 >
-
除了徐匯龍華塔、松江方塔,滬上還有哪些值得“閱讀”的古塔2023.8.7
上海是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就滬上古塔而言,最有名的要數龍華塔。 龍華塔與龍華古寺相對而立,相傳是三國東吳赤烏十年孫權為孝敬母親而建,又名報恩塔;唐末毀于戰火,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吳越… 查看詳情 >
-
服務“雙碳”戰略,金橋集團打造零碳園區引領示范新標桿2023.8.7
上海金灣的未來畫卷,沿著曹家溝水岸徐徐展開。一個“低碳化、可感知?、能交互、會思考”的健康智慧零碳園區,即將在這里拔地而起,托起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集群。日前,記者從金橋集團了解到,金灣創翼道客項目作為… 查看詳情 >
-
廢棄鍋爐房→活動空間!232間,可容納600余人!“閑置廠房”變身“人才公寓”2023.8.7
昔日閑置的舊廠房煥新為白領公寓和企業宿舍,該項目還入選閔行區非居住存量房改建與轉化租賃住宅(長租公寓)首批準許名單,今年被認定為閔行區區級人才公寓,是閔行區保租房。這里是誼·魔方公寓上海吳涇華師大店,…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