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區政府第一貴賓廳換了“新寶貝”:國家級非遺一針一線記錄浦江東岸巨變
來源:上觀區情2018.2.22

“太有氣勢了!這是油畫嗎?”“不,它是繡出來的,是我們浦東的國家級非遺——上海絨繡的作品。”自2000年8月開始,走進浦東新區行政辦公中心第一貴賓廳的很多中外來賓,都會被墻上那幅《浦東日出》所吸引。這件長5米、寬2.5米的巨幅絨繡,不僅成為中外來賓認識浦東的一個窗口,也是浦東非遺項目的“形象代言”。
近日,這幅懸掛了17年的《浦東日出》被緩緩取下,取而代之的是絨繡新作《陸家嘴全景》。“辭舊換新”的時刻,上海絨繡市級非遺傳承人、上海黎輝絨繡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包炎輝很是感慨:“17年,變的是黃浦江沿線的美景;不變的,是繡工們一針一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和技藝,亟待傳承。”
3700多種色線,繡出陸家嘴天際線
長5米、寬2.5米,《陸家嘴全景》呈現出非凡氣勢與精湛技藝:一個彩霞當空的傍晚,浦江東岸小陸家嘴霓虹璀璨,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等摩天大樓組成了浦東新的天際線。
而在2000年繡成的《浦東日出》上,小陸家嘴最顯眼的建筑就是東方明珠和金茂大廈。浦東的建設日新月異,幾年前,新區政府相關部門開始尋覓《浦東日出》的“后繼者”。最終,創作任務再度“花落”上海黎輝絨繡藝術有限公司。
去年4月,在包炎輝的統籌下,黎輝絨繡的繡工以浦東攝影家陳石麟拍攝的最新陸家嘴照片為樣圖,開始合作創作《陸家嘴全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唐明敏領銜絨線染色,和伙伴們一起著手準備3700多種顏色的絨線。除了公司線庫配制的1500多種色線外,還根據圖稿要求,自行手工新染了2200多種色線。“僅染色一個步驟,團隊就花了1個多月時間。”包炎輝透露。
進入繡制階段,繡工們更需要耐得住繁瑣,扛得住壓力。市級非遺傳承人王麗萍、區級非遺傳承人許龍娣等5名繡齡都在30年以上的“老法師”,將絨線一劈四股,根據要求排列組合成復色線,以呈現色彩厚度與立體感。僅作品中的天空云彩用色,就達到930多種。5名繡工分別繡制5個部分,“每個人不能各繡各的,最后變成你是‘黃浦江’,我是‘蘇州河’。”包炎輝笑言,“所有人必須時刻相互照應,保持步調一致,才能讓作品各部分天衣無縫。”最后的拼接成型,也非常考驗繡工的技術。
▲市級非遺傳承人王麗萍、區級非遺傳承人許龍娣等5名繡齡都在30年以上的“老法師”,花了5個月的時間,方才繡成了巨幅上海絨繡作品《陸家嘴全景》。
歷經近6個月的創作,《陸家嘴全景》于去年11月完工,于去年12月底進駐新區行政辦公中心,上海絨繡反映的浦東形象就此“上新”。“功成身退”的《浦東日出》也成為浦東發展的見證者,被浦東新區檔案館收藏。
期待各界合力,培養傳承人時不我待
主導創作并完成《陸家嘴全景》這幅絨繡巨作,包炎輝并沒有沾沾自喜,最令他牽掛的依然是上海絨繡的傳承問題。他透露,2005年黎輝絨繡旗下尚有20多名繡工,現在只剩下七八人,平均年齡超過60歲。“創作《陸家嘴全景》的繡工中,就有多名在17年前參與了《浦東日出》的繡制。”包炎輝認為,改變傳承人日漸稀少的現狀,上海絨繡必須要加大傳承人的培養力度。
2012年,上海黎輝絨繡藝術有限公司在洋涇街道的支持和幫助下,創辦洋涇絨繡保護傳承基地(傳習所)。國家級和市、區兩級非遺傳承人坐鎮傳習所,向社區絨繡愛好者傳授技藝。此外,洋涇絨繡團隊還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吸引學生了解非遺文化,并聯合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華東政法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中國美院上海設計學院等高校的科研力量,進行絨繡日用品、工藝品的開發,讓這項古老技藝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鮮活起來。
如今,包炎輝的兒子包粒,也加入了絨繡產品的開發行列。身為設計師的他不僅為絨繡開發了自主品牌Queensback,還與國際頂級皮草商丹麥哥本哈根皮草公司跨界合作,結合絨繡元素推出手包、沙發等時尚產品。
“下一個17年,新的絨繡巨作肯定要由‘新面孔’來繡制。”包炎輝期待,社會各界都能加大對上海絨繡的關注和扶持,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學習這項浦東的國家級非遺。
更多資訊
-
強化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功能,共育國際一流創新生態!程向民帶隊深入區重點企業調研2023.9.8
9月6日上午,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帶隊深入部分區重點企業開展調查研究,了解企業發展狀況,傾聽企業訴求建議,并會同相關部門現場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難題。程向民指出,要強化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功能,著眼“從… 查看詳情 >
-
來楊浦這個“秘境花園”,在綠意中感受靜謐2023.9.8
近日,第四批50個上海市民“家門口的好去處”名單出爐。楊浦的學悅風詠書社、復興島公園、228街坊、長陽創谷活力中心、楊樹浦電廠遺跡公園共5處獲評。 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本次新入選的復興島公園,… 查看詳情 >
-
“大零號灣”、“天工之家”……上海閔行高質量發展亮點多2023.9.8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高效轉化?科學家與資本如何溝通?養老服務能力如何建設? 激活科技創新“主引擎”,打造產城融合“新高地”,上海閔行區積極回應市民對城市功能品質提升和美好生活期待。9月7日,記者對“大零號… 查看詳情 >
-
閔行立足“一南一北”戰略支點,打造創新開放發展新高地2023.9.8
在南部“大零號灣”,一條“從0到1,到10,再到100”的科技創新生態鏈初步構建,環高校科創帶已具規模,科學家創業形成氣候,硬科技企業達3000多家,其中60%-70%為高校師生校友企業……科學家、企…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