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高齡”國婦嬰舊址經修繕露出雕花木梁,今后將成社區醫院
來源:上觀區情2018.2.27

許多人并不知道,位于徐家匯、由宋慶齡創辦的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其實最早位于普陀區長壽路170號,舊址保存至今。這棟老房子建于1927年,經過幾度歷史變遷后,將在今年第二季度重新開放,擔負起長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新職責。
老建筑新用,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事先需經過復雜專業的保護性修繕,還要兼顧醫院服務病患的實用功能。兩年多的大修中,不斷有新發現,天花板和墻壁之后塵封已久的雕花木梁、寶瓶欄桿重見天日,早已改了結構的天井也被重新打開……
民國第一個中國婦孺救濟會醫院
在長壽路沿街的一眾高樓大廈之間,170號沿街的這棟老建筑顯得獨具一格。這是一棟有故事的老房子,屬于普陀區文物保護單位——普陀人都知道,這里是區婦嬰保健院。院內共有4棟建筑,其中建于1927年的1號樓是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舊址。
根據現有的歷史檔案記載,這棟樓原是米商兼建筑商潘源泰的宅邸,之后,成為民國時期第一個專以救濟婦孺為目的的全國性慈善救濟組織——中國婦孺救濟會醫院,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為孤兒院。
1951年,宋慶齡榮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并將10萬盧布全部捐贈給中國福利會,籌建婦幼保健院。1952年,中國福利會以膠州路婦幼保健站和滬西女工保健站為基礎,在長壽路170號正式成立了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后于1956年遷至徐匯區,并在原址組建成立普陀區產院,1961年更名為普陀區婦嬰保健院。
直到2014年10月,普婦嬰遷至長風新址,長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棒,入駐這里。
各路專家學者共同制定修繕標準
老建筑每一次新用,都要歷經復雜的保護性修繕。據普陀區文管辦負責人介紹,近90年的歷史中,老樓已不知經歷過多少次改建和粉刷,最遠可追溯到的建筑資料只有十幾張繪制于上世紀50年代的圖紙,與眼下的結構形態已經相差甚遠。
想要修復歷史原貌,到底該怎么做?又以什么年代的面貌去修復?這幢樓的產權所有者普陀區衛計委,根據文物保護的相關要求,邀請了全市文保、建筑、方志等各界專家學者前來進行會診研討,請有文物修繕設計資質的公司設計修繕方案。在方案設計中,運用3D掃描建模的技術,并參考歷史資料,在電腦上重新復原老宅原有的基本結構。數易其稿后,最終以1952年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建院時期的歷史原貌為修繕標準,既再現歷史風華,又秉承了宋慶齡的辦院方針,該方案得到了區文物主管部門普陀區文化局的批準。
2015年10月,修繕工程正式開工,由上海在文物保護工程方面極富經驗資質的華東建筑設計院、上海建工五建擔任設計、施工,于今年1月完工。幾十年來,老建筑里早已超出其原有負荷,已非原樣,所以在工程中,除了對磚基礎、混凝土梁、樓板、磚柱、磚墻、木柱、木梁、木樓梯等各方面進行加固處理外,更讓文物建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復原,重現“芳華”。
外墻貼保鮮膜恢復最初面貌
如今,這棟建筑的外墻從外觀上看已與數年前有了明顯變化。之前,外墻經過多次粉刷,修繕前是粉色的,門楣、山花、窗臺等處刷白色。但秉著修舊如舊,還原歷史原貌的原則,在這次修繕中,讓原本的水刷石外墻重見天日。
據介紹,修繕隊伍先是采集了墻面樣本送至同濟大學歷史建筑保護中心,相應配制了專門的脫漆劑涂在墻面上,并用保鮮膜將整個建筑外墻包裹,促進試劑與墻面的乳膠漆發生化學反應,一段時間后再揭下保鮮膜,使用高壓水槍沖洗,最終才露出了底下的水刷石墻面。
但是經過數十年自然界的風化和人為的改造,墻體表層破壞已經相當嚴重,為此上海五建的修繕隊按照檢測數據,配比了深灰、淺灰、黑等6種石子,調入灰漿,重新刷在墻面缺損處,做到“修舊如舊”的效果,現在如果不仔細看,幾乎難以分辨出修補的痕跡。
重新打開天井兼顧文保與實用
這是一幢三合院式的建筑,形似上海人熟悉的石庫門住宅,可以辨認出它具備主樓、東廂房和西廂房等結構,但入口本該是天井的位置卻成了大廳。
這是營造者故意為之?還是后來改造所為?隨著修繕的深入,這個謎底被一點點揭開。
在修繕過程中,工人敲開了入口大廳的石膏天花板,發現后面是一層透光板,再揭開,上部還有鐵質吊頂,吊頂上又覆蓋透光板。據結構工程師和文物保護專家分析,這些都是后來一次次加蓋的,潘氏宅邸建成時的確曾有過天井,并且與東西廂房、正面客堂間隔開,完全是傳統石庫門格局,后來或許為了擴大室內面積而將天井覆蓋。
問題又來了:現在到底是重新打開天井,還是繼續保留室內大廳?修繕團隊努力在恢復原貌和兼顧實用性上達到平衡:拆除鐵質舊吊頂,重新搭建鋼結構頂棚并鑲嵌玻璃,形成一間“陽光房”,保持使用面積的同時,還能防雨保溫。而為了恢復歷史風貌,之前安裝在大廳內的升降電梯,也遷移至與1號樓相接的2號樓。
意外發現塵封已久的雕花木梁
還有一個重要發現:這棟建筑有著西式的外墻裝飾,但里面還藏著“中國心”。在修繕中,工人在一樓天花板內還意外發現了塵封已久的雕花木梁,其中四根橫梁貫通了一樓三開間,形成了傳統江南建筑的廳堂樣式,梁上以深雕、浮雕、圓雕技藝描繪出文人聚會、武將行軍、殿宇亭臺、牡丹卷草、祥云蝙蝠等裝飾,且木雕基本保存完好,部分有破損缺失的雕花也由專業人士在電腦上進行重新繪制,并用激光雕刻后補缺,清潔后重新上漆,現已光亮如初。
但木雕容易積灰且不易清掃,作為醫院必須考慮到自身功能性和國家制訂的消毒衛生標準,所以在修繕之后,僅露出中開間的雕花木梁,形成一條展示歷史底蘊的走廊,而左右開間的木梁因位于診室上方,在修繕后仍封閉在天花板內。
依樣重新制作已損毀的寶瓶欄桿
如今亦舊亦新的建筑里,拾級踏過加裝鋼結構支撐、有著雕花的精致木樓梯。進入二層,這里現打造成了簡潔的中式風格,室外有回廊,可俯瞰一樓天井、眺望長壽路街景,回廊邊有90根造型精巧的水磨石寶瓶狀欄桿。但你很難發現,這些欄桿中只有42根是歷史原物,另有48根是大修中重新打磨的。這些東西看著不起眼,卻是本次工程中,與水刷石外立面并列的兩大修繕核心。
據介紹,二層東中西三面內側回廊之前一直被砌成磚墻封閉,直至本次工程中敲開墻面后才發現這批欄桿,但在早期的大改造中,半數寶瓶欄桿被人為破壞,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及缺失。
為此,修繕隊伍特地聘請了專業的工匠師傅,以現存的欄桿為母本,制作模具;對欄桿水磨石的顏色制作多個小樣,調整顏色配比及石子大小,確保顏色能與現存欄桿更相近;再用水磨石拼色劑對新做的欄桿進行做舊處理,最終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而欄桿從制作到打磨都由工匠師傅全手工完成,一根就要花將近一周的時間。
而三層閣樓也在此次修繕中經歷了重新構建,早先的逼仄格局被打破重建。施工人員在工程中發現,這里的舊隔墻竟是用泥土混雜稻草砌成的,可能還是建國初期經濟拮據的產物。
今后患者將在此獲得最大便利
院方還充分考慮病人看病的便利性。由于1號樓電梯位置的移動,可能造成患者上下樓的不便,因此院方設置就診人員在一樓大廳掛號、候診,而就診、取藥等同樣可以在1號樓一樓完成。
寬敞的大廳內將設置自助掛號和簽約居民綜合服務中心。另外,院內還將實現微信、支付寶移動掃碼支付功能,就診人員不必繳納現金,結算速度較快,有助于提高門診收費工作效率,縮短排隊繳費時間,改善就醫體驗。
1號樓中式風格的二層將作為醫院特有的中醫綜合服務區,兩邊設治療區,提供針灸、推拿等治療;中間區域提供中醫健康教育、醫療和體驗服務,并設置草藥房,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醫體驗。而空間面積較小的三樓,則是醫院工作人員的辦公區和休息區。
今年第二季度,社區醫院就將從長壽路505弄3號的老院搬遷至此,并在這里配備120名醫護人員,4號樓住院部將安排有80張床位,數量比老院多出30張。
早在1927年宅邸建成之初,潘老板或許并不會想到他的私宅日后會成為一處公共建筑,每天有成百上千人次進出,并將延續百年……
更多資訊
-
重慶狼隊在這里拿下七冠,電競初創企業在這里得到扶持,MAKE11電競眾創空間助力產業蓬勃生長2023.8.11
曾經,電競一度等同于“沉迷游戲”,是刻板印象中的“玩物喪志”,不僅不被主流接受,甚至被視為洪水猛獸。但不知不覺間,電競早已甩開了身上的污名并且持續不斷地向外界輸出積極向上的電競精神。就在今年6月22日… 查看詳情 >
-
進口光刻膠原料是集成電路晶圓生產關鍵物料,可它保質期最多只有6個月……2023.8.11
最近,上海某芯片制造龍頭企業第二次拿到了相關部門頒發的批復文件,這意味著接下來的一年,憑此批復,他們可以多次進口光刻膠原料,從而確保集成電路晶圓的穩定生產。 集成電路是信息產業的“糧食”,“喂養”著產… 查看詳情 >
-
運營“一流公園”回應市民建議,上海地產做實做細調研成果轉化“后半篇文章”2023.8.11
“公園座椅不夠多”“騎行體驗一般”“露營區太小了”……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區自2021年12月31日開放以來,已經接待了約200萬名游客,不少市民結合游玩體驗提出改善建議。 今年底,世博文化公園全園要基… 查看詳情 >
-
千方百計找“螺螄殼”在里面“做道場”,這個中心城區兩年多出24座口袋公園2023.8.11
今年,衡山路吳興路會聚之處,多出一座“網紅”公園。 吸引人們的,除了90多年未曾向公眾開放過的私家花園,還有主景點噴水池上和花園年紀一樣大的小天使雕像,隨著花園圍墻的打開,從背對衡山路轉了180°,首…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