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的百億級項目,為何紛紛落戶G60科創走廊?
來源:上觀區情2018.4.23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在G60科創走廊的松江區域,一個個備受關注的產業項目正在“日長夜大”——
在中山街道的施園路上,占地49畝的譜尼測試公司廠房即將開工,兩年后這里將成為國內一流的檢測產業基地;
科大智能機器人總部園區一期廠房已基本建成。
在其隔壁,2萬平方米的海爾智谷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之中,計劃6月啟用,今后將帶動長三角企業從“大規模制造”轉向“大規模定制”的智能制造模式;
在洞涇鎮的泗磚公路上,一棟棟超大規模的機器人組裝車間已基本建成,這片原本用于房地產開發的300畝土地,成功“轉型”成了科大智能機器人總部園區……
更讓人驚訝的是,不知不覺中,落戶G60科創走廊的百億級項目已有七八個,其中包括投資100億元的海爾智谷項目、投資200億元的正泰啟迪智電港項目、投資100億元的清華啟迪二期項目、投資100億元的修正醫藥項目、投資200億元的國能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等,總投資達到1467億元,其中一半已經開工。
對于不少區域來說,能成功引入一個百億級項目就是件振奮人心的大事了,為什么松江能在一年內引得眾多的百億級大項目爭相落戶?聚焦“上海制造”品牌、面向長三角一體化的G6科創走廊,正在成為產業界人士關注和研究的新課題。
“學習型政府,對前沿產業真的很‘懂’”
“投資100億元,海爾集團到底要在上海做什么?”去年6月落戶以來,李超就一直被問到這個問題。
他是海爾上海項目的負責人,之前長期在海爾集團從事“互聯工廠”板塊,見證了海爾從“大規模制造”轉向“大規模定制”。而正是這個轉型,讓海爾站上世界智能制造的第三極。而此前,世界智能制造的兩極已經形成,一邊是代表德國“工業4.0”的西門子Predix 平臺,一邊是代表美國工業互聯網戰略的通用電器公司MindSphere 平臺。
臨港松江科技城正在建設中的的拉斐爾云廊效果圖。
在G60科創走廊,海爾建了一條實體冰箱的互聯網工廠示范生產線,告訴人們到底什么叫“大規模定制”:消費者在移動終端上登錄海爾定制平臺,提出自己的定制要求;隨后,這些信息被下達到工廠,生成訂單;另一頭,工廠的智能制造系統自動排產,并將信息傳遞到各個生產線;經過一系列智能化節點,短短幾分鐘內,一臺私人專屬的冰箱微縮模型成型。
李超發現,來參觀示范生產線的團隊絡繹不絕,其中大部分竟然是松江區各職能部門。“這里上上下下都是學習型政府,他們對前沿產業真的很懂,所以在服務中就能切入企業痛點。”李超說,正是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現在他們已經舉行了八九場交流會,為400多家企業進行了互聯工廠的宣講。
對產業前瞻性的把握,使得松江成功“捕捉”到了一個個優質項目。“我們的投資額在5億多元,并不算是個大項目,但松江方面的重視程度出乎我們意料,他們看中的是譜尼測試所在的檢驗檢測行業,以及我們公司在行業內的影響力。”譜尼測試一位負責人坦言,去年4月底,由于在市中心發展空間受限,公司籌劃整體搬遷,當時在市郊三個地方進行了實地考察,松江政府部門的反應很快。第一次自己只是找到了松江一個鎮級產業園,但當天下午就被領到了區投資促進中心,第二天晚上,松江區經委主任特地到公司來拜訪,第三天早晨八點之前,松江區領導與自己會面談項目……短短幾天后,該項目已基本敲定落戶。
去年6月底,海爾最終選擇落戶松江,除了看好上海的科創優勢、松江深厚的制造業基礎,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松江政府部門人士對于這個產業領域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視。在落地前的一個多月里,雙方往來交流了13次,達成的共識逐步升級:最初,準備落戶上海的,其實只是海爾數字科技,但最后,這個項目上升到了海爾集團戰略,并擴展到了“1+6+x”:“1”個總部是海爾集團的上海區域總部,“6”大功能板塊包括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中心、國際高端家電品牌中國總部及銷售中心、產業投資基金、雙創基地(海創匯)、海爾智谷、海爾智慧供應鏈基地,“x”則是不斷疊加的其他項目。
這樣的眼光,不僅體現在一個個具體項目上,更重要體現在規劃引領上。“不能再依靠資源要素的大投入來拉動發展,而是要抓住科創的‘牛鼻子’,推動松江制造邁向松江創造。”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告訴記者,2015年開始,松江沿著G60高速兩側,全力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布局以臨港松江科技城為龍頭的“一廊九區”,著力構建質量標準、雙創活躍、產城融合、先進制造、人才集聚、科創環境六大高地。以G60科創走廊為抓手,松江一邊大刀闊斧淘汰落后產能,一邊提高科創全要素供給、優化制度供給,來探索整個地區的轉型發展。
“制度創新,一定要精準、有效”
科大智能機器人總部園區落戶松江的故事,一直被外界津津樂道。
當時,因為土地指標的問題,這個G60科創走廊的標志性項目差點與松江失之交臂。該項目如今所在的300畝地,原本規劃為房地產用地,后來被成功調整為先進制造業用地。“這300畝土地如果用于房地產開發,再加上后期房產的稅收,保守估計能有數十億元收益。”上海洞涇經濟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算了一筆賬,相比于科大智能的4.5億元年稅收,顯然是房地產“來錢快”。
是發展房地產,還是先進制造業?松江區委多次召開專題學習會、討論會,結合松江作為上海先進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新高地的定位,分析利弊,統一認識。最終,松江做出決定,將土地減量化騰出的指標,優先用于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科大智能成為首批受惠者。同樣,海爾智谷、修正藥業、庫卡柔性系統、豪威半導體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也得以順利落地。
程向民表示,市郊制造業要走出“轉型陣痛”,必須抓住當前的窗口期,打破資源錯配或低效配置的慣性;為此,松江區聚焦G60科創走廊建設,全面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要素供給”和“制度供給”,做實實體經濟,探索走出一條市郊制造業轉型發展的新路。
這兩年,松江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G60科創走廊建設為抓手,做好四則運算。所謂做好加法,就是抓實“三個一批”,重大項目新引進一批,增資擴股、增容擴產一批,成長型、創新型企業扶持一批,打造科創發展和制造業轉型的主戰場。做好減法,是依法鐵腕穩妥推進198區域成片減量。做好乘法,是為先進制造業科創驅動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為先進制造業發展積聚“倍乘效應”。做好除法,“放管服”并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抓住全要素供給這個內核,松江正在推動土地、人才、財政資金等要素進一步向科創領域傾斜。圍繞“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建設,松江設立了每年20億元的科創基金,出臺了有關支持科技研發、吸引人才聚集扶持政策60條等政策。在解決人才的住宿方面,松江將建設并統籌人才公寓資源,5年建設規模和統籌管理總量達10萬平方米。
李超說,到今年底,海爾在松江的員工將達到千人規模,而他自己作為人才之一,已經享受到了政策的關懷。去年11月,他入住臨港松江科技城的人才公寓,精裝修的兩室一廳每月3000元租金,比市場價便宜30%左右,附近有健身點、咖啡館,方圓500米更有4個食堂,生活十分方便,“接下來,我的家人也會從青島搬過來”。
“制度創新和制度供給,一定要精準、高效。”區領導表示,政策創新不能泛泛而談,比如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要把企業的痛點、堵點轉變為政府服務的亮點。今年春節后上班首日,松江區就以“簡政放權+互聯網+店小二”為要義,發布《G60科創走廊產業集群項目“零距離”綜合審批制度改革方案》,并在區級層面設立了審批代辦服務中心,為落戶G60科創走廊的產業項目提供集中審批、代辦服務,實現“中心受理、中心審批、中心發證”。同時,松江還在全市率先開展全流程預審,今后企業從拿地到完成開工許可,最快只需15個工作日。
最近,科大智能的廠房即將進入竣工驗收階段,其對口的“店小二”——松江洞涇鎮招商投資促進中心首席代表孫君憲也更忙了。他每天與項目方通一次電話了解相關情況,每過幾天還會去工程現場實地踏看,并就相關細節問題與項目方積極溝通。“為了讓工程能及時通過竣工驗收,我正在跟消防、環保、質監、市場監管、規土等相關部門協調,相關審批材料也已經提前準備起來。”孫君憲說。
“黃金大走廊”上演“雙城記”
如今,在G60科創走廊,“果實漸漸掛滿了樹”。
這兩年,全球最先進的ALD光伏工作母機、超硅半導體300毫米集成電路用晶體生長系統、清華啟迪便攜式質譜儀等重大科創設備和產品相繼誕生,軍民融合重大裝備Ts150燃氣渦輪起動機、Tp1000、Tp600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成功研制……G60科創走廊的聚焦度、顯示度、貢獻度正在顯著提高。
2017年,松江實現財政總收入514.5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在上年增長33.2%的基礎上繼續增長21.2%、達192.56億元。新上市掛牌企業64家。新增各類市場主體2.81萬家。松江全區集聚60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長22.7%;全區集聚27個國家和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143家國家級和市區三級企業技術中心……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將源源不斷地為“上海制造”提供強勁新動能。
“聚焦‘上海制造’品牌,我們將全力建設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高質量發展的黃金大走廊。”區領導表示,著眼長三角一體化共建共享,松江愿與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攜手,拿出“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決心和勇氣,聚焦規劃對接、戰略協同、機制完善,推動長三角區域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布局優化,引導企業雙向互動跨區域發展,構建G60科創走廊全球視野下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實際上,隨著G60科創走廊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的加速提升,眾多的科創企業已經沿著這條黃金大走廊唱響“多城記” ,共同開拓長三角經濟版圖。
“我們以前只在松江辦公,自從松江打造G60科創走廊以來,長三角地區都成了我們的‘戰地’。”這些天,上海艾樂影像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庭隔三差五地嘉善、松江兩頭跑。他說,今后,公司將打造總部研發在松江、生產在嘉善的雙城發展模式,力爭將公司打造成中國優秀的數字化材料方案供應商。
公司為何要開啟兩地辦公模式?“松江人才、技術、信息等優勢聚集,對于公司總部研發中心的打造非常有利,可以提升公司品牌效應、拓展外貿業務。”王庭坦言,他們與位于松江大學城的東華大學建立了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同時在嘉善拓展生產基地,為公司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的空間。
隨著滬蘇湖高鐵走線松江,G60科創走廊邁入了高鐵時代。和艾樂影像一樣,松江越來越多的企業陸續開啟兩地、甚至三地模式,唱響了“多城記”,在長三角區一體化區域協同合作中發揮作用。華銘智能終端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因擴建需要,從松江沿著G60高速公路向西南“挪了一小步”,過了省界,搬到嘉興平湖的新埭鎮。“老員工沒有因為異地搬遷流失,所有的供應商依舊在1小時可達范圍內,兩地政府服務企業思路相通,企業的電話號碼仍以021開頭。”公司相關負責人欣喜地說。
新能源與電力能源設備制造的領軍企業正泰集團則開啟了“三城記”模式,在浙江杭州、嘉興海寧和南湖、上海松江三地布局。“我們集團沿著G60高速路沿線已經形成一個市場互通、區域互聯的體系。這與G60科創走廊布局不謀而合。”正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成劍說。
來自松江區市場監督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該區新增市場主體約 6.1萬家,其中來自江浙滬皖的企業就有2.1萬家,出現了長三角城市合作分工、科創要素自由流動,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協同配置的好勢頭。
更多資訊
-
復工復產中的上海生物醫藥企業:抗腫瘤藥產線已恢復,檢測機構備戰報復性增長2022.5.5
作為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在此輪抗疫中成為主力擔當,隨著第一、第二批近兩千家重點企業“白名單”發布,上海生物醫藥企業開始防疫和主業生產兩手齊抓。 據悉,在首批666家重點企業“白名單”… 查看詳情 >
-
這段時間,上海不少企業、園區、商超增加了新“門衛”,原來是它2022.5.5
在漕河涇開發區園區、寶冶集團、石庫門釀酒廠、上海東方壓縮機廠、福陸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這段時間,上海不少企業、園區、商超增加了新“門衛”,這就是來自上海電信的“天翼數字哨兵”,短短幾秒,它就能核查人員… 查看詳情 >
-
滬郊食品企業積極復工增產,讓市民餐桌更豐盛2022.4.27
疫情之下,米面糧油是每個家庭不可缺的,但要想吃到羊角包、三明治、手抓餅或許就有點難度了。近日,在滬郊金山,部分食品加工企業正在積極復工復產,努力以更多美味可口的食品豐富市民餐桌。 “早上8點,我們的面… 查看詳情 >
-
上汽集團設計中心閉環運營,把耽誤的工作進度搶回來2022.4.18
疫情防控期間,嘉定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24小時待命,堅守在崗位陣地。3月24日起,位于安亭鎮的上汽集團設計中心開始封閉管理生產,62名員工堅守一線,用了三周時間,把原先耽誤的工作進度搶了回來,完成榮威…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