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上海外來常住人口2014年出現拐點!目前新型就業群體超過150萬人

來源:上觀2018.5.17

摘要:在上海城市定位與人才宏觀政策引導下,本市職工隊伍規模趨于穩定,隊伍來源呈現多元,就業分布與上海經濟發展同步,第三產業、非公企業、重點行業成為吸納職工就業的主力。

“80后”“90后”一代獨生子女逐漸成為職場中堅力量,勞動者擇業主動性提升顯著,“互聯網+經濟發展模式”催生一大批新型就業群體……今天新鮮出爐的上海第八次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過去五年,滬上勞動關系呈現新情況新特征,職工隊伍正發生深刻變化。

外來常住人口2014年達到峰值

上世紀80年代是我國生育高峰期,近五年正是“90后”一代走上就業崗位的年份。調查顯示,“80后”“90后”職工占比已達半數。工會系統抽樣調查中,35歲及以下職工占比57.7%,遠高于2012年的45.7%。

在代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同時,職工隊伍的學歷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市人社局就業促進中心發布的“本市就業景氣指數”顯示,上海就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勞動者占比穩步上升,2017年8月比重達39.8%,比五年前同期上升10.2個百分點。不僅如此,來滬勞動力與上海戶籍勞動力在文化素質方面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上海市來滬人員就業狀況報告(2017)》數據顯示,2017年6月在滬登記就業的外省市戶籍來滬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約占35.8%,與五年前同期水平相比增長17.2個百分點。

相比前個五年段職工隊伍規模直線上升,近五年來本市從業人員數量自2014年起趨于穩定。同時,外來常住人口規模在2014年達到峰值后,出現拐點。《上海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本市外來常住人口數2011年為935.36萬,2012、2013、2014年逐年上升至960.24萬、990.01萬、996.42萬,2015、2016年則分別下降為981.65萬、980.20萬。市人社局就業促進中心發布的《上海市來滬人員就業狀況報告(2017)》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首次在滬登記就業人員的月平均數呈遞減趨勢。

另一方面,上海作為經濟發達地區,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度持續,大學生勞動者持續增加。特別是五年來非滬籍高校畢業生落戶、上海高校外省市生源畢業生留滬就業比例持續增高。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3至2017年非滬籍應屆高校畢業生直接落戶上海9.7萬人,是上個五年的1.2倍。外籍人才也成為本市職工隊伍的有益補充,2013-2017年上海引進歸國留學人員5.6萬人,是上個五年的2.7倍;在滬就業創業的外國人達到21.5萬人,占全國的23.7%。更有數據顯示,來滬工作的外國人才所處職位普遍較高,其中高級管理人員占比33%、一般管理人員占比47%、高級技術人員占比8%。

新型就業群體超過150萬人

第三產業、非公企業、重點行業已成為吸納職工就業的主力。調查報告顯示,第三產業職工就業占比穩步提高,第二產業職工占比仍近三成。從所有制結構分布上看,非公企業職工總量持續增長,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國有企業職工占比從2011年的17.2%,下降至2016年的16.1%。調查還發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上海產業發展政策助推下,本市一些重點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增加明顯。金融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分別從2011年的28.41萬、62.31萬,增加到2016年的36.42萬、133.18萬。在六大重點工業行業中,汽車制造業、精品鋼材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從業人員分別由2011年21.97萬、2.43萬、8.43萬,增加到2016年的24.04萬、2.77萬、8.80萬;而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成套設備制造業從業人員規模基本保持穩定。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廣泛運用,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企業不斷涌現,職工就業方式日益多樣。一些新興的市場主體以小微企業為主,用工方式特點表現為工作地點不固定、工作時間更靈活、工作完成方式更具自主性。分享經濟快速發展,催生了“互聯網+經濟發展模式”,快遞員、送餐員、“網約司機、網約廚師、網約主播”等職業大量運用移動互聯網進行業務經營,出現一支規模大、流動性強、分布廣泛的新型就業群體,據市總工會的不完全統計,本市新型就業群體截至2017年已超過150萬人。

收入方面,本市職工工資增長速度總體高于本市生產總值增速。從2012年的每年人均56300元增長到2016年的78045元,增幅達38.6%,年均增幅8.5%。這五年間,上海最低工資標準也由2012年的1450元提高到2017年的2300元,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2012年每人每月505元提高到2017年的970元,增幅分別達58.6%和92.1%。本次抽樣調查顯示,近五年中加過3次及以上工資的職工占49.3%,加過2次的17.6%,加過1次的15.8%;有81.9%的被調查職工表示,與五年前相比,生活狀況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職工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

調查報告結果表明,在維護職工權益的勞動法律法規與制度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的大背景下,企業、職工雙方法律意識、法治觀念不斷增加,依法協商維權日趨成為勞動關系雙方的普遍選擇。截至2017年,全市各企事業單位建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組織數量達10000個,比2011年增加16.3%;已建會且具備集體協商條件的企業集體協商建制覆蓋率達90%以上,工資集體協商建制覆蓋率達80%以上。本次抽樣調查中,職工表示如與單位發生勞動爭議,解決方式首選工會法律援助的占35.1%、申請勞動爭議仲裁的占23.5%、找企業調解委員會的為13.6%。

隨著職工政治文化權益實現度不斷提升,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調查數據顯示,51.3%的職工認同自己是單位的主人翁;職工“非常認同”“認同”自己目前工作實現了“體面勞動”的合計達45.0%。

另一方面,互聯網已成為職工獲取信息的主渠道。隨著網絡與生產、生活更深度的融合,職工群眾生活工作“在網上”已成為一種常態。抽樣調查顯示,職工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上,選擇互聯網為主渠道的已過半數,達51.9%,比2012年同期增長近9個百分點,其中主要依靠微信或App獲得信息的占 35.3%、依靠網站獲得信息的占16.7%。本次職工隊伍大調查中,職工對工會組織及工會工作感受度也在不斷增加中。30.9%的職工認為工會在維權方面“有重要作用”、46.4% 的認為“能發揮一定作用”,兩者合計達77.3%;職工平時對工會工作與事務關心程度上,表示“很關心”的有17.2%、“比較關心”的43.9%,兩者合計61.1%;有一半以上的職工積極參與了單位工會組織的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活動。

自1980年第一次職工隊伍狀況調查以來,每五年開展一次全市性的職工隊伍狀況調查,已成為上海工會的一項常態化工作。本次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工會會員達857.2萬人,比2011年增長了3.9%,其中農民工會員360.9萬人,比2011年增長15.3%;農民工會員占全市會員總數的42.1%,比2011年的37.9%增長4.2個百分點。全市基層工會組織5.13萬個,覆蓋建會單位26.7萬家。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