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雙創空間 > 正文

加入搶人大戰背后:香港要重回創科競爭賽道

來源:時代周刊2018.6.5

“創科對香港來說,已經不是做與不做的問題,而是需要奮起直追。”5月30日,在香港工業總會和香港科技園等主辦的“工業家論壇2018”上,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達了香港發展創科產業的緊迫性。

實際上,近期香港創科產業的“東風”不斷。5月8日,香港特區政府剛發布一項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TechTAS),旨在通過快速處理入境安排,為特區科技公司(機構)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5月中旬,在港院士的來信獲得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批示,將促進國家科研資金“過河”,并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目前正迎來科技創新的最好時刻。”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表示。

800億的支出計劃

最新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將于6月開始接受申請,首年度配額為1000個,每家公司(機構)每年最多可獲配額100個。配額先適用于在香港科技園及數碼港從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網絡安全、金融科技及材料科學的租戶和培育公司。

此舉背后,是香港業界已經白熱化的科技人才競爭。以網絡安全為例。2017年,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網絡安全強化計劃(CFI),卻不得不面對安全技術人員不足的窘境。香港本地媒體報道指出,包括前端開發人員,網絡安全專家和商業智能(BI)專業人員在內的合格人選短缺,有些職位空缺長達六個月。此外,因為“程序員”不夠用,香港40%的移動應用開發商被迫將業務外包給內地或海外公司。

針對人才引進,陳茂波表示,香港稍后將推出科技專才培育計劃,資助合資格機構聘用創科博士后專才,并以配對形式,支持這些企業保送他們的創科人才出外培訓。

在陳茂波看來,相比過去,如今香港社會各界、各階層亦充分意識到創科對香港發展的重要性。“但問題是,香港應如何踏出最適合本地需要的創科路?”

過去兩個星期,陳茂波相繼訪問杭州和貴州。前者留給他的印象是—“全國最領先的創科、創業和互聯網商貿中心”,至于貴州,“在大數據產業的發展令人注目”,因為其原來在全國的發展相對滯后。這使他相信,條件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陳茂波透露,香港特區政府在集中培育的四大優勢產業領域(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和智慧城市)已投放及即將投放的資金超過800億元。目的是進一步完善香港的創科生態環境,提升創科氛圍,支援創科多元發展。

其中超過500億元,是在今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的,其用途包括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首階段發展、注資創新及科技基金、幫助香港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改善設施并扶持初創企業。

被耽誤的黃金十年

在香港加入新一輪創科競爭隊列之前,是躺在舊的產業基礎上被耽誤的十年。

香港經貿局官網數據顯示,2016年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仍然是貿易及物流業、金融、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和旅游,當年產業增加值分別占GDP的21.7%、17.7%、12.5%、4.7%。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包括創新及科技產業在內的其他六大產業增加值共占比8.9%。

從“亞洲四小龍”時期開始,香港一直以來是出口產品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實際上在2000年左右,這種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在此之后,整個全球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是科技、IT、互聯網,你沒有科技作基礎,發展什么都是不行的,香港的問題就在這里。”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但香港作為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一直以來都認為政府不能有太多干預,此外囿于地域狹小,也一直認為不能投放太多資源給實體經濟。“但要發展科技,私人企業在基礎研究方面不會愿意投放太多資源,總需要政府開一個頭的。”陳坤耀說道。

一組數據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根據2015年政府統計數據,香港工商業的創新支出總額達22億美元,不足GDP的1%。同一時期,深圳可比的研發預算為人民幣730億元(100億美元),占該市GDP的3.4%。韓國的研發支出占比是4.2%。

截至2017年9月30日,香港政府財政儲備已達約9663億港元。社會上批評最為集中的聲音,是指責政府坐擁萬億儲備,卻讓錢在庫房里“生銹”。多年來執行的是“守財奴”政策,“穩健有余、進取不足”。

房地產的坐大進一步鞏固了局面,香港被推高的房價意味著創業成本的增加。陳繁昌直言:“很長一段時間里,香港人認為,香港的經濟重點就是旅游和房地產、金融,搞科技創新沒有用。因為那時候一個房地產經紀人一個月收入就比做科技一年賺得多。”

陳繁昌也不得不承認:“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在30年前香港是帶頭人,但現在香港差不多已經掉到后面了。其實現在有很多人在進步,是我們落后了很多。”

需要與內地謀求合作

下決心調整姿態,重回全球科技產業競爭賽道上的香港并非沒有優勢。陳茂波認為:“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頂尖的科研人才、完善的法制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國際級的金融中心、專業及高增值服務,以及許多充滿創新意念的年輕人。”

但是,香港需要建立創科所需的環境。這通常被描述成一個生態系統,其中包含復雜的因素:金融、人才、基礎設施、服務市場以及稅收和監管等。

“香港成為全球技術與創新中心,顯然為時尚早。”2017年12月期《經濟學人》中的一篇文章這樣分析。“任何尋求建立科技創業生態系統的經濟體的困難在于,在最初幾年,人才將會流向更加成熟的地區。”

香港創新科技局局長楊偉雄也認為:“人才短缺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這不是香港特有的問題。” 由于世界各地都在發展自己的創業生態系統,這意味著香港和全球或本地區的其他城市—如新加坡,曼谷和深圳—將在同一個人才庫中“捕魚”。

臨近的深圳在引進科技人才方面有更加精準有效的政策。為此,中國及亞太地區戰略顧問和投資銀行家Daniel De Blocq5月18日在亞洲版《中國日報》上撰文批評,香港的TechTAS(科技技術人才計劃)太膽小,無法滿足迅速增長的人才需求。

香港招聘公司工作人員Robert Half認為, TechTAS對于幫助解決香港技術人才短缺問題至關重要。但他也表示:“為吸引合適技術資質的IT專業人員,香港應該尋求以更加可持續的方式解決問題,讓教育系統和商業社區也一起參與進來。”

除此之外,在發展創科方面,自身市場狹小促使香港需要與內地謀求合作,這一點已經得到中央肯定。“中央領導的支持,其重要意義不只在于可以為香港提供更多科研資金,而是肯定香港在國家科技發展的大戰略和布局中可以擔當一個重要角色,并可以直接參與國家的一些科研項目。”陳茂波說道。

陳繁昌表示,要實現香港創科發展,產學研三者良性循環,單靠香港自身是不夠的,整個社會的科創文化氛圍也需要不斷改善。香港最應該抓住的其實是珠三角這個中國最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經濟圈,特別是一河之隔、有望成為中國硅谷的深圳。

作者:陸璐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