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K微紀錄片《海派百工》開機,60個上海市級非遺項目將被“高清”錄入
來源:上觀2018.6.20

新時代,如果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6月19日,采用8K高科技拍攝的微紀錄片《海派百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開機。該片將在上海市級220個非遺項目中選60個項目拍成系列紀錄片。
非遺項目期待影視化傳播
上海的非遺保護工作自2005年開始以來,一直在求新求變,期待更多地融入市民生活。“13年來,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國家級、市級、區級三級名錄和相應的傳承人體系,并啟動了上海市非遺數字化建設工程。”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張黎明透露,我們一直希望能制作一批“以全新影像藝術語言、影像技術標準開發的微紀錄視頻”,以適應新時期媒體傳播的需求,使非遺文化為更多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年群體所接受。
在這樣的背景下,市非遺中心和上海汐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決定聯合出品微紀錄片《海派百工》。汐夢文化負責人華凌磊介紹,紀錄片將拍攝制作60部、每部5分鐘左右、以8K超高清形式呈現,“以此紀錄手工藝人的生活故事或精湛的技藝,展現其精美的作品、精湛的絕活或獨特的匠心,形成一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日志。”
為了將這個影視作品打造成精品,制片方特意邀請了世界3D大獎獲得者、4K3D電影紀錄片《璀璨薪火》的導演曲全立,來擔任《海派百工》的總導演。為了更好地展現中國匠人群像團隊花了兩年半的時間,踏足中國20多個省區市、遍訪150多位中華當代匠人,做完了這部影片。
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承載體
除了各級文化機構的新媒體平臺之外,這個系列微紀錄片還將選擇各大視頻門戶,進行線上傳播,“線下,我們還計劃采用AR(增強現實)技術,依托上海200多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以巡回展覽的形式推出《海派百工》AR數字藝術巡回展,以這樣一種極具交互性和體驗性的形式,推動更多市民來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華凌磊說。
來自浦東的碼頭號子傳承人韓緯國表示,這樣的形式“很好”,能讓更多人了解到上海曾經的聲音。今年,上海市提出了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要求,要用好用足上海豐富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寶貴資源,而《海派百工》里面所聚焦的人群,正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具體體現者。“春秋戰國時期《考工記》中,就記載了當時世人對百工的崇敬之情,人們將百工看作有大智慧的人,因為他們掌握了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華凌磊說,“今天我們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要復興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古人這種對百工的態度、對技術的景仰,正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一部分。”
更多資訊
-
古典樂走進衡復風貌館、襄陽公園,上海這片“音樂街區”驚喜不斷2023.7.10
伴隨2023上海夏季音樂節(MISA)啟幕,7月9日,上海交響樂團與徐匯區湖南路街道聯手,“MISA全城古典”活動先后走進衡復風貌館、老房子藝術中心和襄陽公園,在“梧桐區”不同人文地標營造多元音樂場景… 查看詳情 >
-
300多畝荷花即將進入盛花期,來顧村公園消夏賞荷吧2023.7.5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深入打造“四季賞花”品牌,7月15日至8月15日,顧村公園將推出2023消夏賞荷活動,以“荷”之名,傾力打造一場融合攝影、文化、科普的繽紛夏日游園會。活動包括賞荷“蓮蓮看”、荷… 查看詳情 >
-
徐匯正推進建設的“生活盒子”,這項功能尤其值得關注2023.7.4
目前,徐匯區內共有8家三甲醫院,全市1/5的優質醫療資源位于此,成為該區域發展優質社區醫療的重要資本。在日前舉行的徐匯區政協“以醫改為統領,優化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兜牢居民健康網底”雙月協商會上,上… 查看詳情 >
-
閔行這里新建3個環形綠道,其中一個環湖3.3公里2023.6.25
早起晨跑,晚間散步,周末賞景,一條近在身邊的綠道帶給市民諸多美好感受。記者從吳涇鎮獲悉,目前全鎮11條綠道總長度已達到43.4公里,總長在全區所有鎮、街道和莘莊工業區中名列前茅。綠道的貫通鏈接還形成了…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