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雙創空間 > 正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外資管理“一個圖章”讓上海闖出對外開放一片天

來源:上觀2018.9.12

摘要:果真是一個圖章?還是126個圖章之外再增加一個圖章?答案是外資項目只要取得外資委“一個圖章”的批復即可設立!這一改革就此開創全國先河。

在上海改革開放歷程中,外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截至2018年6月底,本市累計引進外資項目9.31萬個,合同外資4457.28億美元,實到外資2317億美元。直到現在,外資企業仍為全市貢獻了超過1/4的GDP,1/3的稅收和2/3的進出口總額。

開放是上海最大的優勢,但30多年前的上海,情況卻不是這樣:盡管當時上海資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但一批又一批投資熱情高漲的外商來到上海之后,卻面臨著一個合資項目審批最多得蓋126個圖章,涉及5個委辦、20個局的尷尬局面,外商們既不清楚辦理程序也不清楚辦理時限,一個一個部門審批跑下來,疲于奔波、勞民傷財、效率低下……

30年前的1988年6月10日,在沒有中央相關部門可以“對表”,也沒有兄弟省市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有著“一個圖章”機構之稱的上海市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上海市外資委”)破天荒地誕生了。首任上海市外資委主任由朱镕基市長親自擔任,有關委辦局抽調得力干部到各個處室工作;外商投資涉及的項目產業導向、項目可行性、技術改造和進出口、項目土地、規劃、能源、環保等政府各個部門的審批事項,均由外資委“一個窗口”集中受理、審批、協調。

果真是一個圖章?還是126個圖章之外再增加一個圖章?答案是外資項目只要取得外資委“一個圖章”的批復即可設立!這一改革就此開創全國先河。

時任上海市外資委審批處處長,現任上海外資協會副會長的朱文斌回憶說,在當時的審批處,來自規劃、土地、環保部門的同志一起辦公。符合政策的一般項目,很快就能審批下來,遇到不符合現有政策,或者“本本”上找不到條文可以比對的,來自不同委辦局的同志就把文件裝進公文包,帶回原部門進行“會診”,盡早給出“診斷書”,需要跑北京的,就親自去跑一趟……新機構有一條規矩:無論前道環節再復雜,也絕不“踢皮球”,甚至把皮球踢還企業,只要找到上海市外資委,外商就能享受到“一門式”的服務。

“一個圖章”機構的誕生,改變了外商心目中“審批政府”的形象,“服務政府”的新形象樹立起來了,上海投資軟環境一下子上了個臺階,外商們用“真金白銀”表達著對“一個圖章”的高度認可:上海市外資委成立當年,上海新設外商投資項目219個,比以往幾年的平均數高出2倍;成立后的三年間,外商投資規模大幅提升,吸引外資項目986個,比前10年的總和增長了239%,直接利用外資11.38億美元,增長了166%。外資企業效益也進入增長期,已開業投產的企業72.6%進入盈利期,稅收同比增長65%,出口創匯同比增長59.7%,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74.6%;成立后的10年間,上海吸引外資項目總數18474個,合同外資339.7億美元,實到外資239.94億美元,比1988年之前的總和分別增長了35倍、34倍、29倍。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真金白銀”也帶來了上海城市面貌的翻天覆地,制造業、服務業的跨越式發展:南浦大橋、楊浦大橋久未落實的建設資金解決了,一批城市隧、橋、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建國后第一次采用國際招標方式有償出讓土地使用權,催生了一批涉外賓館、辦公樓宇和商品住宅項目落地;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零售企業“第一八佰伴”誕生了,一批全國“首個”的外資服務業企業引進了;上海市外資委還積極協調推進了一批生產技術先進、產品檔次很高的項目落戶上海,大大提升了上海制造業水平。

22年前,虹口區瑞虹新城的所在地,還是一片“地無三尺平”的棚戶區。“瑞虹新城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126個圖章變為一個圖章的直接受益者,”時任虹口區外經委主任,現任瑞虹新城顧問王志祥頗有感慨。1996年2月,虹口區向上海市外資委打報告,沒想到一個星期不到,瑞虹新城一期項目就審批了下來。之后,區政府全力推動,用了不到10個月的時間完成動遷,創下上海舊區改造歷史上至今未被打破的“神速”:當年立項、當年審批、當年完成動遷、當年開工。2013年,因為整個虹鎮老街的改造規模很大,隨著動遷成本的不斷提高,開發商遇到資金周轉困難,而當時政策必須用“凈地”抵押才能獲得貸款,又是在市區兩級政府及上海外資委的協調下,國家開發銀行在進行充分評估之后,開發商用“毛地”抵押的方式獲得了危棚簡屋舊區改造資金的支持,舊區改造速度由此大大加快。“上海市外資委真是外商投資企業的‘娘家’,”他說道。

圖為昔日的瑞虹新城所在地,虹鎮老街一帶。

圖為今天的瑞虹新城。

2008年10月,上海市外資委(上海市外經貿委)的有關職責劃入上海市商務委員會,服務外企的任務也由市商務委“繼承”。之后,隨著上海自貿區的成立,上海率先開始探索對外商投資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外商投資企業合同章程無需審批,改為備案管理。如今,這一始于上海的制度創新已在全國復制推廣,外企只要登錄商務部業務系統統一平臺,即可進行網上申報,3個工作日即可完成備案。

“機構在變,權利清單的內容在變,但當好外企‘娘家’的理念永遠不會變,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沒有過去時,只有進行時。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我們還有不少差距,但只要我們把30年前的‘一個圖章’精神,始終貫穿于外資工作招商、安商、留商、扶商、穩商的各個環節,外企有任何難題都可以找我們,上海對外開放的這篇大文章就一定會更加精彩輝煌。”市商務委副主任楊朝說道。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