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個老新村辦百姓故事展,竟然請來英國倫敦的人類學博士當策展人
來源:上觀區情2018.10.17

近日,“新村的老故事(二)”永嘉新村特展在永嘉路578號“都市之光”公共藝術空間啟幕。此次展覽是繼今年7月啟動的“新村的老故事(一)” 后的第二期。一期展覽著重描繪永嘉新村建成和發展過程,第二期展覽則挖掘出更多新村老百姓的家庭故事,將持續展出至12月14日。
此次展覽策展人王心遠現居永嘉新村,她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人類學博士、博士后研究員。今年2月,她帶著自己的博士后課題“上海在老齡化狀態下市民生活狀態”來到永嘉新村,將通過長達16個月與居民的共同生活,研究這個典型老齡化社區中的生活百態。
永嘉路578號
始建于1947年的永嘉新村曾是交通銀行職工宿舍。在研究中王心遠發現,正是這樣的建設背景、公共設施及早期居民構成,塑造了永嘉新村獨特的氛圍與社區形態。同學、同事、鄰居相互融合的社會關系,支撐起了新村居民間緊密而深厚的家園情感。
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
人類學的研究自然離不開與人的交流。今年5月,永嘉新村居委首先組織了一批老年居民接受王心遠的采訪,“我與社區居民一聊才知道,這里原先是交通銀行的職工宿舍,是一個同質性很高的社區。”作為唯一一家總部位于上海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抗戰時期交通銀行曾一度遷址重慶,抗戰結束回到上海后,許多職工沒有住所,因此就在當時的岳陽路、永嘉路一帶建造起了職工宿舍。
永嘉路578號更新改造前
“新村的老故事(二)”特展
展覽所在地永嘉路578號原先是永嘉新村門口一處居民買菜的便民設施。經過城市更新,于去年變為公共空間,雖然環境大有改善,但內部稍顯陽春白雪的畫廊、畫展常常讓居民感到略有距離。天平街道和永嘉新村居委一直在醞釀如何拉進城市更新空間與居民的距離,于是第一期“新村老故事”展就在居委會和上海老房子俱樂部的努力下誕生了。
“紅色外交家”、永嘉新村居民吳良鑄的故事,便是今年7月第一期展覽時挖掘出來的。吳良鑄1912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他從青島交通銀行調任上海交通銀行任職,居住在永嘉新村。1959年,吳良鑄被派往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商務參贊處,后擔任大使館黨支部書記和文化館長,也是當時大使館連續工作年限最長的外交官。1967年,吳良鑄從印尼返回祖國,在機場受到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親自歡迎,并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被稱為“紅色外交戰士”。回國后他一直居住在永嘉新村,直到2005年辭世。
吳良鑄
吳良鑄晚年與夫人武南隱攝于永嘉新村
王心遠說,第一期展覽時,一位曾接受她訪問的居民偶然提到,“你知道永嘉新村曾經居住著一位新中國的‘紅色外交家’嗎?”沒想到,吳良鑄的小兒子此時就在參觀展覽,于是向王心遠講述起自己父輩的故事,還帶著王心遠到家中,拿出厚厚一本保存完好的老照片。而當王心遠無意間詢問,“吳良鏞院士與您父親有關系嗎”,得到的回答更出乎意料——原來吳良鑄和建筑大師吳良鏞是一對同胞親兄弟。
作為兄長的吳良鑄對弟弟妹妹一直十分照顧,吳良鏞去美國留學的船票也是由吳良鑄在并不寬裕的積蓄中支出。新中國成立后,梁思成、林徽因在給吳良鏞的信中寫道新中國“百廢待興”,這讓吳良鏞憶起父母和長兄昔日對自己的教導:先言忠,次盡孝。于是他毅然回國,于1959年創辦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而后于1984年籌建清華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研究所、1995年創辦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2011年,吳良鏞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上世紀70年代吳良鑄(右)與吳良鏞合影
吳良鑄參與編撰的著作
展覽中不僅展出了上世紀70年代吳良鑄、吳良鏞兩兄弟的合影,還有上世紀90年代兄弟二人在永嘉新村花園內的珍貴合影。在王心遠看來,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愛上海的老房子,不僅在于老洋房、里弄住宅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更因為有太多人都曾在此居住,建筑背后講述的是數不清的家族故事。“透過人的視角研究建筑,其實研究的正是人類發展的歷史。”
小小新村折射家國變遷
另一位吳姓人家吳錦明一家雖然在永嘉新村居住時間不長,但永嘉新村卻是老吳心中最美好的記憶。他的父親吳松葆出生在江蘇吳縣大戶人家,祖父吳祖楠曾任蘇州道臺。吳松葆1919年到交通銀行北京分行工作,1930年被調任到上海交通銀行總處券務部。1946年,吳松葆由交通銀行委派負責永嘉新村建造和管理工作。在吳錦明看來,如今他和同齡人一同懷念永嘉新村,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紀念自己的父輩,是他們建設和管理了這個幾代人心目中美好的生活家園。
吳錦明家部分展出的老照片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永嘉新村一大特別之處在于,這里原先主要的居民成分是銀行職員,居民素養高,非常看中子女教育。因此,雖然半個多世紀前考大學并非易事,但知識分子社區的氛圍使永嘉新村的孩子最后都接受了正規高等教育。吳錦明后來就考上清華大學機械系,畢業后被分配到哈爾濱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做貢獻。
當年永嘉新村有A、B、C三類房型,吳錦明與住在C8的任汝鏗、住在C11的莊國祚和住在A字房的胡茂中曾是永嘉新村的“四大金剛”,大家一起出黑板報、去大同中學打籃球,解放前夕他們還一起立誓守護好家園。回憶起上海解放時的情景,吳錦明記得解放軍進城駐守時,為了不擾民,全部睡在了永嘉新村門口的馬路邊。
永嘉新村曾經的“四大金剛”和“四小金剛”少年們
“歷史書上的寥寥數語,都曾是這里的居民或他們的父輩親身經歷的故事,也造就了永嘉新村獨特的人文氣質。”王心遠告訴記者,翻看吳錦明自己記載的回憶錄時,她又挖掘出吳家一段風云際會的家族史。原來,當年吳松葆的大哥吳允珊成年后,在今天浦東新區的上海高橋鎮開設了一家布莊“福興衣莊”,而后收養了一位失去雙親的孩子,便是后來曾叱咤上海灘的杜月笙。
“當年一起長大的摯友,因為父輩一個是共產黨、一個是國民黨,后來的發展境遇也全然不同。”王心遠說,每一家的變故折射出的時代變遷,都能講上三天三夜。而一個小小的永嘉新村能夠反映出的,更是近代上海璀璨的多元歷史。這也是為何,原定8月底結束的第一期展覽直到9月底才結束,也催生出了內容更豐富的第二期展覽。
從黑白到彩色的不僅是照片
1963年春節丁家在永嘉新村合影
1961年丁家合影
上世紀50、60年代,永嘉新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3到5個孩子,這也是當時上海社會的縮影。居民丁紹增和夫人吳于芳養育了8個孩子,今年恰逢吳于芳百歲生日,展覽中也將半個多世紀來這十口之家的日常生活照片悉數展示,從1953年至2018年65年間的15幅全家福,讓一個平凡的家族歷史展現在宏大的歷史變遷中。從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照片里一成不變的單色背景,到90年代開始出現在背景中的電冰箱、電視機、空調等日常生活家電,由黑白變為彩色的不僅有照片,還有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普通家庭的生活體驗。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丁家合影
上世紀90年代至2018年丁家合影
吳于芳為女兒補連衣裙
吳于芳教兒子貼有獎儲蓄
如今被中小學包圍著的永嘉新村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是優質教育資源的集聚地。展覽現場的老照片中,當年永嘉新村的“小囡”(小孩)們“白相”(玩耍)的地方就聚集在永嘉新村靠近衡山路一代。但在50年代初,教育資源的不足也曾為永嘉新村的孩子們帶來就學難。
居民王蕙華說,1950年左右,正值學齡的她每天要到幾公里外的北京西路上幼兒園。有一天等不到家長接送,她自己搭乘65路公交車回家,沒想到卻因坐反了方向迷路。這個意外,讓當時居住在永嘉新村的銀行職員太太們有了籌建社區幼兒園的想法。包括王蕙華的母親鄒蓮珍在內,不少主婦都畢業于師范院校。她們親自制定教案、制作教學用具,籌建起永嘉新村幼兒園,先后培養了數百名優秀少年兒童。
永嘉新村幼兒園第一屆畢業班合照
永嘉新村小學畢業照
永新小學亦是如此。學校原址現為天平街道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早年為永嘉新村的“汽車間”。上世紀60年代起,汽車間二樓改為永嘉新村小學“永新小學”所在地。居民凌小桐在永嘉新村幼兒園和永新小學都上過學,他回憶,當年的銀行職員太太們人人有文化、熟讀四大名著,還會教小朋友們觀察烏龜孵化,幫助永嘉新村的兒童們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
年過六旬的居民丁宗勇回憶起小時候夏天傍晚,家家戶戶搬出竹榻放在弄堂里,大家喝著綠豆湯、啃著西瓜、咬著冰棍,新村里300多戶人家的孩子晚飯后都聚到弄堂里嘰嘰喳喳玩耍,打彈子、飛香煙牌子、彈橡皮筋、滾鐵環、頂橄欖核子、斗蟋蟀樣樣玩得樂此不疲。“物質雖不富饒,但幸福感絕對美滿”是居民們的集體回憶。
老齡化狀態下的當代社鄰關系
老鄰居們晚年在永嘉新村合影
八十年代永嘉新村居民與女兒
王心遠的上一個研究聚焦的是中國農村移民的社交媒體使用。這一次,她將研究目光聚焦上海的老齡化社會。她表示,通過人類學研究可以發現,在中國親緣關系是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只有當現代化、工業化進程將人們剝離對土地的依附以及與土地依附相關的社會關系時,人們才會投入到親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外的社會關系。因此,當“朋友”關系成為現代化社交方式的代表時,永嘉新村濃厚的親鄰關系更顯獨特。盡管幾十年來新村居民的變動愈發頻繁,但新村的傳統卻代代保留。
永嘉新村居民觀展,右一為策展人王心遠。?朱雅萍 攝
朱雅萍 攝
在工業小鎮進行社交媒體研究時,王心遠為了增加與潛在研究對象的交流,一天吃好幾頓早餐,因為實行拼桌制的早餐店提供了人與人近距離交流的理想空間。同樣在永嘉新村,王心遠選擇居住在居民家中,通過每天與老人們的交流,讓居民們紛紛主動打開了話匣子。
但學術研究與公開展覽的不同特質也帶來了最大難題:實名。王心遠說,不少居民不毫無保留地將家中隱藏多年的故事與她分享,但要將這些故事展現給世人,難免有所顧忌,不希望出具姓名甚至不希望再現故事的也大有人在。此外,由于展覽篇幅所限,許多扣人心弦的故事無法公開展示,但對居民老說,一張老照片背后或許就是一整個家族龐大歷史的開端,字斟句酌之下雖然已經選取了豐富的展示內容,但仍保有遺憾。
居民和父輩之間如此緊密的紐帶關系令人印象深刻。“所有的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都告訴我們,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和自然界有了文化的中介。”王心遠說,永嘉新村的社區文化便是人類學想要努力探究的對象,因此只有沉下心挖掘每一戶人家背后的故事,串聯成永嘉新村的變遷史,才能像現在這般挖掘出上海在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史發展足跡中一條嶄新的脈絡。
展覽信息:
“新村的老故事(二)”永嘉新村特展
時間:2018年10月12日-12月14日
地點:永嘉路578號“都市之光”公共藝術空間(永嘉新村隔壁)
更多資訊
-
筑牢“微網格” ,打造“學聯體” !蘇州河畔特大社區以學促治聚民意2023.10.20
宜川路街道中遠兩灣城作為上海內環內最大的社區,共有11599戶近5萬居民,針對特大社區“人多樓密、主體多元、矛盾復雜”等特點,居民區黨總支持續織密治理網絡,實現“學習在網格中深化、民意在網格中丈量、訴… 查看詳情 >
-
打造商務樓宇產業園區,服務普陀經濟高質量發展2023.10.20
編者按 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今年以來,普陀區始終將大興調查研究擺在第一要位,全力保障調研工作扎實開展、取得實效。 即日起,區委宣傳部、區融媒體中心推出“書記調研手… 查看詳情 >
-
松江20個項目尋求技術支持,交大、復旦、同濟等高校的博導都來了2023.10.20
10月16日下午,松江區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項目評審暨企校項目對接會舉行,12家企業申報的20個項目以路演的形式,尋求高校技術支持并申請入駐松江區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 查看詳情 >
-
上海再添一座印象城,將帶動區域商業升級,引入更多首店潮店2023.10.20
10月19日,商業地產投資開發運營商印力集團“官宣”簽約合作,與上海寶地不動產資產有限公司攜手共創商業綜合體“寶樂匯印象城”項目。 寶樂匯印象城原為寶樂匯商場,位于牡丹江路寶楊路交界處,地處寶山城區中…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