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傳承弘揚魯迅精神,打響虹口文化品牌?
來源:上觀區情 2018.10.26

魯迅之于上海虹口,淵源非同一般。
1927年10月3日,魯迅抵達上海,他在虹口這方熱土上生活了近10年,直至1936年10月19日去世。期間,魯迅先后在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大陸新村居住。他在虹口成家、生子;投身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化運動,成為這一運動的旗手;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與瞿秋白、茅盾、馮雪峰、宋慶齡、史沫特萊、內山完造、柔石等人結下深厚情誼;他一生的作品,約有三分之二是在虹口創作的。
如何傳承弘揚魯迅精神,從而助力打響虹口的文化品牌,值得認真思考。10月25日,為期一周的首屆魯迅文化周落下帷幕。本次魯迅文化周,以追憶、共讀、品味、感知和實踐五個單元為主題,通過9項活動,紀念魯迅先生、品讀魯迅作品、弘揚魯迅文化,讓魯迅精神在當代生動、立體、鮮活起來。來自國內外十余個城市,數千名市民群眾,近百萬網上直播人次的參與量,讓主辦方始料未及。魯迅文化周是虹口打響文化品牌建設中的重要載體,也是弘揚虹口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名人文化的重要平臺。虹口區希望以此發揮其方向性引領示范的作用,使虹口的文化建設更具內涵和意義。
能否激活多倫路文化街區
有人曾這樣形容多倫路:南京路繁華,淮海路絢麗,陸家嘴鮮亮,唯有多倫路,像是深藏于阡陌、閱盡滄桑的故人,娓娓道來那些隱秘的、只屬于過去的年華。不過550米的多倫路道路,承載了太多歷史。它是“現代文學重鎮”,亦是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館”,留住了“百年上海灘”的一角典型圖景。
然而,這個兼具“名人故居、海上舊里、文博街市、休閑社區”的特色文化街區,盡管受到一些文化人士的青睞,但目前的人氣和影響力仍顯不足。
魯迅與虹口的淵源就緣起多倫路,多倫路與景云里也成為魯迅及和魯迅相關文化名人的聚集之地。讓多倫路散發更持久的迷香,“魯迅牌”是否可以成為一個撬動點?
記者近日漫步多倫路,發現變化正在悄悄地發生。道路兩邊、燈桿上方,都點綴著五顏六色的鮮花。在魯迅文化周期間,多倫路上出現了多處與魯迅、與先進文化有關的活動。在“多倫文化藝術空間”舉辦的《魯迅與虹口》大型圖片展,將魯迅與虹口的故事娓娓道來;在多倫路123號,一場名為“左翼文藝中的女性形象”的討論中,主講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張屏璟講述了她對左翼作家包括茅盾、丁玲及左翼電影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成果。在討論中,大家談論著魯迅的婦女觀,也談論著百年來女性的獨立與解放;在多倫路201弄2號左聯紀念館實地演出的環境戲劇《為了忘卻的紀念》,則以別具一格的方式講述了魯迅與左聯五烈士交往,演員就在觀眾身邊走動,仿佛魯迅從未遠離……
其實,不僅僅是魯迅文化周。此前,虹口區就已通過優化景區實現文化共享,開展活動惠及百姓,組織了包括戲劇演出田漢的《咖啡店之一夜》,多倫現代美術館劇本朗讀《房間》,配套掛置名人故居銘牌,設二維碼自助導覽等方式,讓這里成為能與藝術邂逅的文學文化空間。讓這曾經是魯迅與他們朋友暢談文學、談論中國未來的地方,也成為當代先進青年的聚會之地。
離多倫路不遠處,四川北路2089-2097號工商銀行川北支行,是拉摩斯公寓舊址,是魯迅在上海的第二個住所,馮雪峰等也在此居住過。如今銀行很大一塊公共空間已成為展陳,以實物和圖片表現魯迅與共產黨人的交往。再往前走走,四川北路2050號工商銀行山陰路支行,被譽為“最有文化的銀行”,這里曾是內山書店舊址,銀行的主體空間也交給了文化展示:魯迅先生的購書結賬單、內山完造贈予魯迅之子周海嬰的日本玩偶等一一躍入眼簾。
可以說,多倫路作為一條曾經承載著先進文化最輝煌過去的上海知名道路,正在逐漸恢復其文化街的魅力。
民間的熱情超乎想象
在魯迅文化周第一天的公眾祭掃活動中,來自全國各地近千人將鮮花獻在了魯迅墓前,短短半小時的直播就有近16萬人觀看。在此后的幾天里,很多上海市民看到新聞后自發地來到魯迅墓前獻花。連魯迅公園的管理人員,也沒有想到有這樣的人流量。
這次隨著東京代表團來到魯迅文化周的,有內山書店現任社長內山籬,他是魯迅筆下內山書局老板內山完造的侄子,在他追述的魯迅一家與內山一家往事中,魯迅一改“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刻板印象,是一個愛說笑、邀請內山書店員工觀看電影、幫助讀者充當日語翻譯的鄰家大伯,“站在他的身旁,讓人感受到家人般溫暖”。魯迅和內山一家的交往,也為中日一衣帶水的民間交流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和內山社長相似,在魯迅文化周中,魯迅故居周邊的群眾、魯迅藝術愛好者們,紛紛走到臺前,講述起他們眼中不一樣的魯迅,無不流露出濃濃的“家國情懷”。
在建投書局的魔法大廳里,有一群青年在談論魯迅,“80后”圖書編輯劉元旦這樣評價魯迅,“魯迅的偉大在于他穿越了百年,仍然活在當下”。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戰玉冰則說,“在我看來,魯迅的作品之所以好,是因為他觸碰到了某些人性最深處、最幽微的部分,這種深刻性使得魯迅的文章有著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到了今天,過了一百年,它仍舊不會過時。”當年輕人再次將魯迅的雜文、小說拿在手上的時候,他們依然會去追問魯迅曾經追問的問題,追尋魯迅希望追尋的答案,也在繼續為魯迅希望看到的更好的中國而奮斗,將這種民族精神發揚光大。
魯迅是深刻而豐富的,魯迅那些左鄰右舍的后代們也早已長大成人。他們中的一些人組成了“海上舊里宣講團”,圍繞著魯迅與虹口、魯迅與上海、魯迅與中國新文化運動,開展著各類宣講,講述著市民群眾眼中的文化名人。在上海魯迅紀念館,歐陽路街道和虹口其他社區的群眾自發地開展著詩歌朗誦,發出倡議,鼓勵熱愛魯迅的人們能一同來討論魯迅、研究魯迅、弘揚魯迅精神。
虹口區委宣傳部部長吳強說:“守護魯迅精神,是虹口的責任。不僅因為它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在當下也有警醒世人的作用。魯迅文化周閉幕以后,我們依舊要在虹口大力倡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以及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和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讓讓虹口不僅是魯迅先生的安息之所、緬懷之所,更成為魯迅先生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的永存之地、弘揚之地。讓魯迅精神在新時代展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弘揚城市文化中的“魯迅精神”
在魯迅文化周中,有一場來自魯迅有緣城市的對話會,主題是“文化名人與城市精神”。紹興、杭州、南京、北京、西安、廈門、廣州、上海和日本東京等十個城市的代表來到魯迅先生的安息地——虹口,深情追憶先生的風骨、先生的趣聞,更是暢談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
作為東道主的虹口,是魯迅先生最后的安息之地,也是上海黨的誕生地的重要區域。在百年前的風云歲月里,虹口這塊土地上曾生活著為革命獻身的趙世炎、李白,為民請命的左聯五烈士,以及以筆為戈的魯迅、瞿秋白、茅盾、丁玲等文化名人。目前,虹口以四川北路為中心打造紅色文化建設生態示范區,致力于展現立體完整的上海紅色文化“氣節”,展現上海城市精神中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更將通過打造魯迅小道、魯迅展覽立體化展現魯迅精神,展現紅色文化和先進文化的人民性和當代性。
與魯迅的“我以我血薦軒轅”詩句同樣出名的,還有另外一句代表魯迅精神的“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的兒子周海嬰,以“立人為本”四字高度概括了魯迅一生及魯迅作品主題。在虹口這方熱土,魯迅的精神正靜靜滋養著這里的學子,以及虹口的干部群眾。
在文化周系列活動“全國魯迅學校校際交流會”上,虹口的魯迅初級中學、迅行中學、魯迅中學等以魯迅命名的學校展現了其以實際行動弘揚、傳承魯迅思想的立人文化課程。魯迅初級中學編制了適合初中學生閱讀使用的魯迅校本課程。魯迅中學把學校的高中第一課列為魯迅掃墓、參觀魯迅紀念館,開出了“親近魯迅的十個瞬間”拓展課,鼓勵學生們參與魯迅紀念館講解志愿者活動等,讓學生從更多的側面了解魯迅、理解魯迅,讓魯迅精神陪伴學生成長、成才,樹立“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的社會責任感。
虹口的干部群眾也開展了與魯迅精神相關的倡導,希望虹口的干部能用“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加大作風建設,在改革創新的最前沿,能有更貼近百姓,更聚焦民生,更服務群眾的新作為。
今年恰逢《狂人日記》發表100年之際,在上海海派文化中心舉行的“‘狂人100’中國版畫大展精品展”,以版畫展覽的方式揭示了“狂人”精神。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魯迅長孫周令飛說,這次版畫“所展出的作品雖然未必都以魯迅為題材,但一定是以魯迅精神為導向,以魯迅創意為借鏡,給人啟示與感悟,將為創造新文化添磚加瓦。”據悉,虹口也將鼓勵更多的藝術家到虹口持續推進文化創新創造。
上海市作協副主席孫甘露表示:“上海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鎮,虹口歷史上更是有許多重要作家在此居住、生活和工作,至今依然完整保存著魯迅故居、茅盾舊居、左聯舊址等一大批重要的建筑,這些有形和無形的遺存正是上海文化的寶貴財富,魯迅文化周的舉辦正是再次喚醒珍貴的城市文化記憶,接續傳承城市文脈的具體表現。正如虹口已經籌備投入設計建設的上海文學博物館,也是延續傳統,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有力舉措。”
更多資訊
-
佘山鎮推進高新科技園成片式二次開發2023.10.25
佘山鎮擁有山水一體的自然資源、一二三產業齊聚的產業體系和日趨完善的產業配套。在推動全鎮產業經濟更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喚醒現有資源使之蝶變升級,激發產業體系現代化發展成為擺在佘山鎮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由… 查看詳情 >
-
外高橋全球招商成果初顯,引來全球循環材料科技巨頭首個中國研發中心落戶2023.10.25
10月24日,優美科(Umicore)研發中心項目簽約儀式在外高橋舉行,這也標志著優美科集團在中國的首個研發中心項目正式落地外高橋。優美科研發中心的簽約落地,也將進一步促進保稅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 查看詳情 >
-
2023臨港集團創新發展大會舉辦,200億創投基金正式揭幕2023.10.25
10月24日,臨港集團召開2023年度創新發展大會。會上,由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牽頭,聯合臨港集團等共同發起出資設立的科創投資基金正式揭幕,總規模達200億元,未來將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服務于上海市、臨港… 查看詳情 >
-
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楊浦創新的答案在一個個“園”中2023.10.24
區域雙創指數近8年年均增長率保持兩位數,主要創新類指標均位列上海市前列;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約1200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20件,研發投入強度超5%;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8家、高新…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