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上海干、濕垃圾日處置量已基本匹配“產量”,力爭2019年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

來源:上觀2018.12.11

摘要:目前上海日均生活垃圾清運量在2.6萬噸至2.7萬噸左右,上海濕垃圾和干垃圾的日處置能力已基本能夠匹配源頭每天的產生量。

中端分類收運系統不成熟,導致部分垃圾混裝混運;末端處置能力不足,一些垃圾分類后沒有出路,是上海建立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過程中的兩大“痛點”。

上海正逐一擊破。12月10日,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最新進展:上海力爭2019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實現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服務全覆蓋,并于2020年全面達標。


中端:杜絕混裝混運

“我分好了,可短駁車、垃圾車又混在一起了!”許多市民將小區垃圾混裝混運視為最打擊他們分類積極性的“罪魁禍首”。

針對這一問題,上海從規范收運車輛入手。截至11月底,上海已規范配置濕垃圾收運車650輛、干垃圾收運車3000輛、有害垃圾收運車15輛,全部實行指定種類垃圾的專車專運。

專用的濕垃圾車駛入小區

這一做法已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最近我們對垃圾收運車進行了精細化調整,干垃圾車少了200輛,濕垃圾車多了200輛。”市綠化市容局副局長唐家富表示,從不同種類垃圾收運車數量的加減,可見混進干垃圾里的濕垃圾正變得越來越少,逐漸從源頭被分類出來,使得專門收運濕垃圾的車輛需要相應增加,這說明專車專運對市民分類產生了激勵。

和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有所不同,可回收物目前主要通過“兩網融合”設施回收。目前,上海已建設約3000個“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和100余個中轉站,為相關服務區域居民的可回收物交投提供了便利。

同時,上海還鼓勵市場參與可回收物的回收,已穩定形成11家企業參與的格局。各界齊心協力下,上海現在“兩網融合”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量達到1100噸/日,隨著源頭分類的日益精細,主管部門預計未來上海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量可增至四五千噸/日。


末端:補足處置能力

源頭分出來了,中端也專類專收專運了,可如果末端處置的能力“跑不贏”前端的產量,不能完全分類處置,豈不可惜?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坦言,相比生活垃圾的收運中端,末端處置設施建設的進度仍相對滯后,各類生活垃圾中,濕垃圾面臨的挑戰較大:一方面因為目前濕垃圾的集中處置較難,存在市區處置能力緊張而部分郊區處置能力有富余,且彼此之間受制于鄰避效應、成本等原因而不能周轉的問題;另一方面,目前濕垃圾處置后得到的產品,出路還很狹窄。

為此,上海正全力以赴。市綠化市容局透露,據不完全測算,上海用于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的投資大約在200億元左右,其中,大部分投資就是聚焦末端處置能力的提升。

根據計劃,上海今年年內將計劃新、擴建5座濕垃圾處理設施,另有3座設施預計2019年上半年開工建設;干垃圾以焚燒處理為主,計劃新、擴建的7座干垃圾處理設施力爭2019年上半年全部開工。此外,上海還計劃建設1座設計能力5000噸/日的綜合填埋場,以滿足生活垃圾處理后各類無法利用殘渣的處理需求。

崇明某鎮的濕垃圾處理設施內,十幾噸濕垃圾被分別送入7臺處理機內,一周后,它們被特殊的菌劑“消化”成不到1噸的有機肥

“經過近年來的不斷努力,上海濕垃圾和干垃圾的日處置能力已基本能夠匹配源頭每天的產生量。”唐家富表示,目前上海日均生活垃圾清運量在2.6萬噸至2.7萬噸左右,其中約4400多噸為濕垃圾,2.3萬多噸為干垃圾,但未來各類生活垃圾的變量還存在不確定性,所以末端處置能力還要與時俱進。

根據相對科學的測算,上海要在“十三五”末形成7000噸/日的濕垃圾處理能力,力爭2021年前后形成2.8萬噸/日以上的干垃圾焚燒處理能力。


源頭:創新動員方式

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的中端和末端正全力追趕,源頭也不甘示弱,正著力解決分類規則不清、社會動員力度不夠等問題。

截至目前,上海已規范化改造9700余座分類垃圾箱房和分類投放點,更新和改造的目的,是讓這些收集垃圾的載體也能發揮宣傳和引導分類的作用。

干凈整潔的投放設施讓居民敢靠近,良好的激勵措施讓居民更有主動分類投放的積極性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還透露,上海家用分類垃圾桶和垃圾袋的相關技術規范已經發布,部分生產廠商和零售商已開始執行,很快,市面上就將出現標準化的分類垃圾桶和垃圾袋,為促進居民和單位分類添磚加瓦。

在社會動員方面,上海黨政機關和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了“粘合劑”的作用,將社區的居委、物業、業委組織起來,并結合社區條件,對部分高層樓宇物業管理區域,采用樓層設桶等因地制宜的模式,實現了一批批垃圾分類達標和示范居住區。

長寧區古北華麗家族為代表的“黨建引領、三駕馬車”推動法;長寧區上航新村為代表的“五定模式”工作法;崇明區城橋鎮為代表的“黨建引領、在職黨員雙報到”社區工作法;長寧區干休所為代表的部隊小區“黨建聯建、雙擁平臺”工作法,都是促進垃圾分類顯實效的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定時定點”投放模式也從一定程度規范了市民的“壞習慣”,促進了垃圾分類投放的準確率。尤其是松江、崇明、靜安、長寧、奉賢、楊浦等六個整區域推進區,“定時定點”投放模式推進的覆蓋面更廣泛,全程分類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此外,備受關注的垃圾分類進校園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也在今年取得突破性進展。12月5日,上海首套全市統一的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讀本誕生,共分幼兒園版、小學版、初中版三種版本,以適應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求。首批讀本已發放到松江等區的部分小學和初中,將逐步滲透進一些學校的專題教育課和相關課余活動。

讀本外觀

今年9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已由市政府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現已通過市人大常委會二審,計劃12月下旬三審,明年1月下旬提交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表決。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