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雙創空間 > 正文

國務院參事林毅夫:過去“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雙軌改革要變一變了

來源:上觀2018.12.12

摘要:“如果自貿區試點在全國都推開的話,中國就完成了從雙軌制的改革,計劃跟市場并存的改革,向完善的市場經濟過渡的任務。”

“回想改革開放40年,我們經濟發展上取得的成績,可以說是人類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跡。”在今年舉行的 “上海2018參事國是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參事林毅夫就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和當前經濟形勢作主題演講。

林毅夫說,1978年,我們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貧窮的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的指標,1978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GDP只有156美元,世界上大家認為最貧窮的地區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但在1978年的時候同樣按照世界銀行的指標,他們的人均GDP是490美元,也就是說當時中國的人均收入、人均生活水平連世界上最貧窮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的1/3都達不到。1978年的時候,中國還是一個非常內向型的國家,當時我們出口只占國內生產總值4.1%,進口5.6%,兩項加起來只有9.7%,也就是說90%的國民生產跟國際經濟不接軌。同時,在我們出口的產品中,75%是農產品(或是農產品加工品),在這么低、這么薄的基礎上,在過去40年,我們取得了平均每年9.5%的增長,這樣的增長速度在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也可以說沒有人預想到。

在改革開放初期,小平同志提出的發展目標是“20年翻兩番”。20年翻兩番要求每年增長是7.2%,可是在80年代初的時候,任何人都沒有信心。“當時多數人想‘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把發展目標定得高一點,來鼓舞大家努力往那個方向去奮斗。即使不能以7.2%的速度增長,6.5%不錯,6%也不錯。但是回頭看,我們不是7.2%的增長,而是9.5%的增長,不是20年,而是已經39年。”林毅夫說,因為我們是以9.5%(高2.3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到去年,中國經濟規模是1978年的34.5倍。

“開放,一般用貿易來衡量。”林毅夫提到,從1978年到2017年,平均每年的貿易增長達到14.5%,比經濟增長的速度高了5個百分點,對外貿易總量現在是1978年的200倍,在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下,2009年中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的時候對外出口超過德國,變成世界第一大出口國。而且出口的產品當中97%是制造業產品,所以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在2013年的時候,我們的貿易總量超過美國,變成世界第一大貿易國。2017年,我們的人均GDP達到8640美元。在這段時間里有超過7億人擺脫貧困,對世界的減貧貢獻達到70%。

林毅夫說,中國也是在過去這40年中,唯一沒有出現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國家。我們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方式來推進。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推行的是漸進的、雙軌的改革,采取的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所謂“老人老辦法”,就是對資本密集型的國有企業轉型給予保護來維持穩定;同時我們放開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準入,積極地因勢利導。當時我們國內的基礎設施、營商環境不好,就設立經濟特區、出口加工區、工業園區,在這些園區里集中把基礎設施搞好,在園區里實行一站式服務,把營商環境搞好,讓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迅速變成我們的競爭優勢,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

在開放方面也同樣是雙軌制,對那些符合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們積極招商引資。但對那些違反我們比較優勢,需要保護補貼的產業,我們禁止外國企業來投資。

在資金流動方面、金融服務也用雙軌制。這種雙軌制的轉型方式好處是:維持了穩定,也讓我們能夠快速發展。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管制保留了很多對市場的干預、對價格的扭曲,這些干預、扭曲必然也伴隨著一些資源的錯誤配置以及尋租,同時還有腐敗,收入分配差距擴大。

林毅夫認為,改革應該與時俱進。1978年,我們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2002年我們變成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現在我們資本不再短缺,很多原來違反比較優勢的產業,現在已經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了。最明顯的比如家電產業。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我們剛剛引進的時候,如果不保護、不補貼,它活不了,但是現在我們的家電產業在世界上已是最有競爭力的。

“所以,絕大多數原來不具有比較優勢的大型資本密集型產業,今天已經具有比較優勢了。當它不具有比較優勢的時候,給它保護和補貼是雪中送炭,沒有它,這些產業活不了。當它具有比較優勢的時候再繼續給保護、補貼,那就變成錦上添花。”林毅夫說,從企業的角度來講,補貼當然越多越好,但所帶來的代價是:尋租、腐敗、收入差距的擴大,因此在這種狀況下,改革應該與時俱進。這也是2018年十八屆三種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大背景。所謂“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怎么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各種價格應該由市場競爭來決定,然后由價格來引導資源的配置。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把改革開放開始時對“老人老辦法”所保留下來的這些對市場的干預,對市場的扭曲都取消掉。所以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現在的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來領導全面深化改革,已經出了300多個全面深化改革方案要逐一落實。

林毅夫說,這樣的改革思路,也就是說從原來的漸進雙軌逐漸向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過渡,這表現在對內的改革要從雙軌變成市場單軌;對外的開放要從雙軌制變成現在的全面開放。每項改革應該先試點,所以上海率先進行自貿區試點。

上海自貿試驗區試點,在投資方面過去是“正面清單”,只有幾個產業可以投資,現在采取“負面清單”的方式,不在“負面清單”的都放開。資金方面,過去經常賬戶是放開的,但資本賬戶是管控的,現在也要在資本賬戶上把它放開,隨著資本賬戶的放開,金融服務業也要放開,外國銀行可以到中國開銀行,外國保險公司可以到中國來開保險公司。原來如果他們想開銀行、開保險公司,要經過特許,要跟我合資,將來不必像過去一樣我們必須占51%以上,這是在資金流動上的開放。

2013年自貿試驗區試點率先在上海展開,2014年推向廣東、福建、天津。目前全國有12個自貿區的試點。取得成績積累了經驗以后,全國都要推開。“如果自貿區試點在全國都推開的話,中國就完成了從雙軌制的改革,計劃跟市場并存的改革,向完善的市場經濟過渡的任務。”林毅夫說。

此次國是論壇由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主辦。在“生產性服務業的開放與改革”“生活性服務業的開放與改革”“自貿試驗區的進一步開放與改革”三場專題研討中,來自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浙江、福建、河南、湖北、廣東、海南、重慶、四川、陜西等省、市的政府參事與專家學者,立足不同的地域特色、專業特點,從多元視角研討各地現代服務業進一步開放與改革的思路和探索,提出政策建議。副市長陳群,市政府參事室黨組書記、主任姜平出席并致辭。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