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定位4-16歲少兒,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破土動工!
來源:上觀2018.12.18

12月18日上午,位于長風一號綠地內的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正式開工建設,滬西再添文化新地標。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新館所在地塊面朝人工湖,北鄰長風公園,南接蘇州河畔,風景優美,遠處是高樓大廈。上海建工現已圍起護欄,經平整的地塊上停放著兩輛挖掘機,不少頭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員正在人工湖邊勘探地塊情況。
長風一號地塊,一座從“大地走向天空”的圖書館將拔地而起
市少兒館新館坐落于普陀區長風商務區大渡河路以南、古北路橋以東綠地內,總建筑面積16000平方米。定位為4-16歲少年兒童的信息資源中心、知識體驗中心、閱讀推廣中心、文化傳承與交流中心以及發展研究指導中心。
市少兒館新館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莫奈的傳世名作《橋》,從現場的新館模型可以看出,圖書館的建筑形體好似一座彩虹橋,底層起拱,貫通南北兩個公園的景觀,融合文化建筑與公園綠地。“項目伊始,我們對基地周邊做了分析,發覺新館的建設勢必會將北側的長風公園和南側的一號綠地截斷,不能很好地形成連續的生態界面。”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三院方案所所長、新館項目主創設計師嚴賚赟透露了靈感的來源,“橋拱的概念孕育而生,既能實現圖書館的功能,又能延續南北的景觀通廊。而同時,圖書館本就是聯系童年與未來的橋梁。”
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建設工程開工活動現場
從地理位置看,新館面朝一汪湖水,這給設計團隊帶來了意外的驚喜。“建在水邊的圖書館世界少有。”抓住地利優勢,設計團隊圍繞水岸線勾勒出一個環形的建筑,形成一種擁抱感;并且在建筑和湖面之間打造親水的臺階和平臺,在閱讀的同時,讀者也能到室外親近自然。“人們可以在建筑的前廣場、橋拱下、親水平臺上,串聯起各種活動。”嚴賚赟說,“新館的設計目的是讓建筑融于公園之中,而不是讓人感覺公園只是建筑的附屬景觀。”
市少兒館新館面朝人工湖,風景優美
老館建筑隱居于鬧市的花園之中,新館建筑坐落于綠地的花園之中。老館通過室內的木樓梯到達每個閱覽區,而新館也將以這種空間秩序,通過“大地走向天空”的模式串聯起每個年齡段的閱讀空間。“步入”室內,會發現新館內中場景就像博爾赫斯的“巴別圖書館”。內部分布有大小不同、高低起伏的圓形書架,結合通高中庭、螺旋樓梯等形成了閱讀的森林、書籍的海洋,呈現出一種自由開放的空間效果。新館共四層,對應建筑層數,各樓層分別服務于幼兒、小學及中學年齡段的小讀者們。層與層之間運用各異的樓梯實現過渡,孩子們拾級而上,自然地到達每一個樓面直至屋頂,猶如一種成長的過程。
市少兒館新館模型圖
不過,由于長風一號地塊復雜,也使得新館的設計、施工困難重重。基地的南側是已建的北橫通道,西側是將要啟動的十五號地鐵線,地下還將有已列入規劃的深邃通道,且人工湖又緊鄰基地紅線。同時,新館建筑的亮點在于橋拱,拱上面還有三層樓的荷載,跨度接近六十米的拱橋結構是對結構專業的極大挑戰。通過各種結構體系的比選,團隊最終確定以鋼桁架體系來作為整個建筑的結構主體。
該項目從投標到完成施工圖歷時一年,當下,設計團隊正在深化室內設計圖紙,將圍繞少年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的需求,最大化實現新館空間的最優利用。嚴賚赟介紹,有幾個亮點可以先睹為快,在設計中,團隊重視圖書分揀系統的展示性,將其與景觀式的電梯建在一處,“小朋友們上下電梯的同時可以觀察到自走小車的運書軌跡,既真實有趣,也起到了教育作用。”一層還將打造“智慧樹”門廳,館方可以組織兒童自發將書畫圖案打印到吊頂材料中,結成一個個綻放的“果實”,寓意美好和收獲。這類引領閱讀方式、提供教育含義的“雙重設計”,將在新館內隨處可見,不經意間處處有驚喜。
市少兒館新館模型圖
市少兒館館長盧秋勤表示,新館將以“樂學、樂享、樂創”為建設理念,以“先進性”“適用性”“可塑性”“生態性”“安全性”為建設原則,建成“文綠融合、動靜分區”的智慧型少兒圖書館。
在不久的將來,蘇州河畔,將飛來一座“虹橋”,自然,熱烈而爛漫。
延伸閱讀:
三代少兒圖書館員的祝福
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隸屬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原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上海兒童私立圖書館,1958年遷至南京西路962號現址,是全國歷史最悠久的省級少年兒童圖書館之一,擁有民國及近現代少兒書刊連環畫、外文原版童書、秦文君專題室等館藏特色。
得知少兒館新館開工建設的消息,老中青三代少兒館人紛紛送上祝福。77年,這座“書房”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小讀者。
退休老師陸于為:我1979年9月進入市少兒館,工作了30年直至退休。我還記得,1980年6月,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時任人大副委員長)在北京為少兒圖書館的館額題字,共寫了四副“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字樣,以供選取,當月即制版掛出,沿用至今。1987年,市少兒館恢復獨立建制以后,在當時市文化局的重視下,少兒館事業得到飛速發展。一年一個樣,三年大發展。今天,少兒館新館即將建造新館,她將更廣泛地擁抱世界了,它走出去了,走的更遠……作為少兒館人,我由衷地為少兒館事業的新發展點贊!我也相信每位曾在少兒館工作過的工作人員都會為之自豪、高興。感謝同行的努力與不斷奮斗!
資深員工陳忠偉:我們這一代都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1995年10月我進少兒館時37歲,那時的少兒館大多數員工都是50-60年代出生的,大家一起開展全市少兒讀書活動,很受讀者歡迎。這兩年,越來越多80、90年代出生的同事加入少兒館,大多數都是本科和研究生畢業,他們對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明年我要退休了,但是我仍然會繼續關心、關注少兒館的發展,也寄望年輕的少兒館同事們。我們每一代都要努力把“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故事哥哥”何奇:作為少兒館學齡前閱讀推廣活動品牌“娃娃歡樂時光”悅讀會、“小書蟲電臺”的骨干力量,我兒時受益于市少兒館,今日有幸成為館員之一,感慨萬千。二十年前,初到市少兒館,那時的感覺就像到朋友家做客。在不起眼的小弄堂里,有一扇大大的鐵門,向前走,迎面印入眼簾的是一片生機勃勃、整潔又多彩的小花園;再往前,一座高高的小洋房靜靜地立在那兒,走進其中,踏著一階階的木質樓梯,推開嘎吱作響的白色大門,那便是照亮我前路的“書房”。
時光荏苒,城市建設的腳步讓過往熟悉的街頭巷尾改頭換面。循著纖細的記憶線,我又來到了那個熟悉的弄堂口。花園中,大樹堅韌挺拔,花兒們毫不懈怠,把自己裝扮得美艷動人,它們一同向來者展現親切的歡迎姿態,小洋房也還是記憶中的模樣。這20年來,圖書館好似從時間的洪流中抽離了出來,只是在那兒等待,等待著一群又一群的少年,等待著一代又一代的兒童。2017年5月,我不再只是“客人”,轉而成為待客的“主人”之一,努力讓孩子們與我一樣,愛上這間不老的“書房”。開明睿智、海納百川是上海的文化特色。公共圖書館作為傳承文化與人文精神的載體,同時需兼顧多元文化的交融。市少兒館新館即將動工之際,作為年輕一員,我們期望新館能包容世界各地的、各個民族的、使用各種語言的、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少年兒童們,讓他們都能在館中體驗到家中“書房”的感受。
更多資訊
-
滬漂外國人圈中流傳著這個一家靠“眾籌“在上海扎根的理發店,著名街區老外街主動朝它拋出了橄欖枝|上海文創園區巡禮?閔行文創故事2023.9.12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2年底,上海的常住外國人口數量約75萬人。身處異國他鄉的這些外國人有在上海生活了數十年的,上海話說得比普通話還要好。也有初來此地,還手足無措著。 外國人在上海的剛需,理發名列前… 查看詳情 >
-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多元聚力一體化發展2023.9.12
依托“聯盟+基地+基金+園區+平臺”多元化跨域合作體系,近年來,G60聯席辦統籌各個城市產業部門具體牽頭,串聯九城市企業,常態化開展各類要素對接活動,出臺聯盟發展指導意見,實施汽車零部件、智能物流裝備… 查看詳情 >
-
張園將新建超8萬㎡地下空間!東園老建筑“手拉手挪位”,市民:來打卡就像“走娘家”2023.9.12
張園“長腳”走路了?還是“手拉手一起走”!近日,張園東區開啟了園內最大規模的“組團式平移”,不切割破壞老建筑同時也為接下來東園建設地下商業等騰出空間,據了解,移位完成后,東園將建超8萬㎡的三層地下空間… 查看詳情 >
-
站在風口的泥城,如何“飛”得更高更久更遠?2023.9.12
20世紀,滬產貂皮鼎鼎有名,在海外市場被爭相搶購。當時,上海最大的養貂基地,就在公認的農業大鄉——南匯泥城。1989年頂峰時,泥城一度飼養了萬頭水貂,所產的對蝦、蘑菇、甜瓜、青扁豆等也備受市民歡迎,經…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