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雙創空間 > 正文

為什么預期收益超過5%的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難找?

來源:上觀2018.12.27

摘要:想找個穩穩當當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5%的銀行理財產品都不那么容易。

臨近年末,多個理財市場的調查都顯示,2018年度的理財產品盈利狀況令人堪憂。但在這其中,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倒是表現尚可。但不少人發現,當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利率也在一路走低,想找個穩穩當當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5%的都不那么容易。

“最為通俗的原因,還是因為現在國內貨幣政策比較寬松,所以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較低,錢多了,通過理財產品獲取資金的需求沒有那么迫切,那么理財產品的利率自然就下降了。實際上,最近因為臨近年底,利率已經稍稍上浮了一點。”某銀行理財產品負責人如此解釋道。

除此之外,他還表示,利率的下降與近期的投資標的也有關。整個2018年市場行情不佳,銀行在投資方面都偏于謹慎,同時現在企業發債貸款的利率都有所降低,所以收益肯定有所下降。

觀察多個銀行理財產品可以發現,目前大行和股份制銀行超過5%的銀行理財產品寥寥。縱觀邁過5%盈利線的理財產品,要么出自名氣不夠響亮的農商行和城商行,要么是對于新客戶的優待,要么都披著“結構性存款”的外衣。

前兩者都好理解,處于競爭的需要。而結構性存款實際上可以理解成一種保本不保息產品,結構性存款的投資和收益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采用跟普通存款一樣的模式,運用于信貸或固定收益類的低風險產品投資,以保證投資者在安全的前提下獲得基本的收益。另一部分則投資于指數、匯率、黃金等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衍生品,與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掛鉤,使投資者有獲取更高收益的可能。在理財新規的作用下,該理財品種越來越為人所熟知。但這種產品看似預期收益很高,可想要達到最高的預期收益率,并不是那么容易,還得達到銀行設定的觸發條件。所以在看產品介紹時,不要只盯著最高預期,觸發條件和最低預期,也是投資者需要了解的關鍵。

總之,過去保本保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比較受歡迎,是因為既能賺錢,風險又低,不少投資者都看重這一點。但遺憾的是,這類理財產品在理財新規出臺后,最長壽命也就只有兩年了,到2020年之后,這類保本理財產品將全部退出市場。也就是說,在打破剛性兌付的浪潮下,以往那種穩穩當當較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很快就會一去不返。實際上,別說什么5%了,到時候連“預期收益率”也不能再出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的宣傳中了。

未來,銀行的理財產品將大部分轉向凈值型理財產品,類似于開放型基金,為開放式、非保本的收益型理財產品。這種產品再也沒有預期收益,銀行也不承諾固保本,投資者獲得的收益與產品凈值有關,風險承擔主體變成了投資者。換句話說,想超過5%的收益,投資者必須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目前,已有26家商業銀行按照理財新規,擬成立或意向成立理財子公司,其中包括5家國有銀行、9家股份制銀行、郵儲銀行、9家城商行和2家農商行。銀行理財轉型的大幕,才剛剛拉開。

而對于投資者而言,就算找不到預期收益超過5%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最好還是提早適應起銀行的這種變化。畢竟以往銀行的理財產品,可以無腦買買買。而未來風險自擔的感覺,投資者得趕緊先學著感受一下了。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