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中國為何能取得無與倫比的經濟成就?要解釋它,就要讀懂中國道路的政治邏輯

來源:上觀2019.1.2

摘要:中國取得這樣的經濟成就很容易嗎?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在經濟方面的成就可謂無與倫比。以上世紀八十年代參加工作的一代人為例,他們的個人收入去除通貨膨脹因素,40年間,這一代人的實際收入平均增長了20倍以上。

中國取得這樣的經濟成就很容易嗎?回顧人類歷史可以發現,實現長期經濟增長特別是經濟趕超,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全球只有11個經濟體完成了從窮國到富國的轉變。以OECD組織標準來看,目前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達到經濟發達水平的只有36個左右,這說明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還很貧窮。是什么因素讓這些少數國家和地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變成一個發達經濟體?2018年最后一期“學習讀書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提出,要解釋中國經濟成就,應從其背后的政治邏輯來看。他總結為四個方面:務實主義、中性政府、經濟分權和官員晉升制度的正向激勵。

務實主義的兩個層面

什么是務實主義?可以從兩個要素來理解:第一,務實主義者不相信永恒的真理。“只有變是不變的”。只有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才能啟動改革。如果沒有當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中國不可能沖破理論和思想上的牢籠。

第二,務實主義者在實踐層面認為,手段的合法性來自目的的合義性。也就是說,不爭論手段到底是否合法,只討論目的是否合義。如果目的是合義的,大體上就可以推斷手段是合法的,這一點非常重要。目的先于手段,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

中性政府避免資源錯配

有人誤以為中性政府指的就是好人政府。姚洋認為,“中性政府”是不被利益集團左右的政府,不代表某個利益集團的政府。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實際上就是代表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導致整個美國社會處于一種撕裂狀態。

中性政府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夠避免資源的錯配。正因為中國的中性政府不受利益集團的左右,所以才能夠把資源有效地配置到生產力最高的部門。反腐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打破部分政府官員與商業利益集團存在的聯盟,保持政府回歸中性的軌道。

經濟分權的積極效應

姚洋說,中國的經濟分權程度非常高,堪稱世界領先。比如預算內收入,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各占一半,預算外收入地方政府就更多了。而預算內支出,地方政府占到全部政府支出的85%,中央政府只占15%,如果算上預算外,地方遠遠超過中央。經濟分權可以讓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上有很高的積極性。當然,分權也存在負面作用,比如地方官員很容易被地方的商業利益所俘獲,變成商業利益的一個抓手,這是應當警惕的。

官員晉升制度的正向激勵

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員,科舉制度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流動性,使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某種意義上說,當代中國繼承了這種傳統的選賢任能體制。這個體制對經濟增長有什么用?姚洋認為,它給官員提供了一個正向的激勵。各級政府的絕大多數官員兢兢業業、為國為民,這種激勵是一個重要因素。

姚洋新書《中國新敘事:中國特色政治、經濟體制的運行機制分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出版,“中國的道路是有世界意義的,中國道路的意義需要學者去總結,需要一個好的敘事邏輯,來述說我們現在的體制”。

“學習讀書會”由浦東新區區委組織部、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文廣局)主辦,上海市作家協會、SMG、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作為特別合作單位,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浦東圖書館、東方財經·浦東頻道作為承辦單位,每兩周一次展開讀書交流活動。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