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如何更高質量一體化?對內當如“指”,對外應成“拳”
來源:上觀2019.1.30

清晨6時40分,家住在無錫的殷妤涵到達火車站。前往上海的高鐵6時46分開,單程42分鐘,7時58分,殷妤涵就能乘出租車準時出現在南京西路嘉里中心的公司樓下。
殷妤涵是數以萬計過著“雙城生活”的“長三角”人之一。這樣的趨勢并非偶然——區域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城市群正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一體化發展理應成為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上海兩會會場內,“長三角”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關鍵詞:“全力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不僅能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也對服務全國改革發展大局有重要意義。”
一體化中如何凸顯個性優勢?上海“龍頭”如何舞動?不少代表委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盤棋、一家人
“長三角”未來是怎樣的畫面?上海市人大代表、市發改委主任馬春雷用“六個一”表達了他的愿景暢想:戰略一盤棋,統籌考慮,每個棋子作用不同但彼此呼應;規劃一張圖,既分工又協作,均衡中體現差異;交通一張網,各種交通彼此聯通,甚至可以考慮長三角城市間取消高速收費;環保一根線,所有城市統一環保標準;民生一卡通,各城市居民共建共享區域中教育文化醫療成果;而最終的效果則是居民一家親——“大家就像一家人。”
“長三角一體化是打破行政界限約束、促進地區分工協作形成合力的過程,是將區域作為一個整體,根據各區域區位條件差異性,進行分工配置有機協調的過程。”上海市人大代表、嘉定區區委書記章曦認為,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要發揮“1+1>2”協同效應,從而提升長三角區域的整體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在一些代表委員看來,長三角“高標準的均等化”,從宏觀上說是規則、標準、監管規范、環保領域及信用聯合獎懲機制等協同一致;從微觀上說,則是公共服務、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教育和文化之間的“互聯互通、共享共用”。
“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立法協同非常重要。”上海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丁偉表示,立法的區域協作,要找到共同點,具有可規范性、必要性、可行性,需要對長三角地區法治保障作出頂層設計。吳堅代表認為,長三角立法要探索協調、協商、協作、協同達到制度的創新、引領和保障:“確立一個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區域性立法,基于協商達成行政協議,然后進一步納入到各省市的立法計劃。”
“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基礎設施要打通,交通首先要一體化。”方玉明代表直言:“長三角之間高速公路主線收費站可以取消嗎?”市政協委員梁順龍、李棟樑、張玉萍、呂建中等也表示,交通是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最直觀、最基礎,也是群眾最易感受到的,但目前長三角地區與人口密度相當的世界都市圈相比,交通線網還有不小的差距。蔡寧代表建議,長三角地區要形成道路、軌道交通、公共交通互聯互通的有機連接,完善省級斷頭路的打通工作:“特別要注重規劃先行。”
“解決‘誰來干’,可以通過‘載體化’。”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說,需要一批載體來承擔區域項目建設和一體化運營:“長三角此前多年來設立了很多專項合作,為何推進慢推進難?因為沒有具體的運營載體,沒有資金保障,缺乏政策配套,光靠協商解決,基礎不牢。”他建議,三省一市要通過共同謀劃、共同出資,并通過機制創新建設一批覆蓋長三角的專業機構:“這類機構越多,表明我們在一體化發展上越有重大基礎。”來自企業的市人大代表時筠侖表示,未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應發揮更多作用。
“競爭”到“競合”
在馬春雷看來,長三角各城市之間的關系就像一個手掌上的手指:“伸出手來,五個手指各有差異,卻能握指成拳——長三角各座城市,應該各有特色、有差異,但這種特色和差異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能參與國際競爭的有機整體。”
“一體化發展不是簡單的資源均等化、成果均攤化,而是要通過推動要素資源在長三角地區內的無障礙流動、高效率配置,實現從‘競爭’到‘競合’的轉變。”市人大代表、金山區區長胡衛國表示,要讓長三角三省一市和城市群共同把發展能級做強、市場蛋糕做大。
“各地區資源稟賦、發展條件不盡相同,如果一味同質化競爭,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不可能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章曦認為,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推動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才能推動各地區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各城市除了繼續打破基建、交通等硬件屏障外,制度壁壘也需要軟化。”市政協委員李儒新以國家大科學裝置為例,規劃建設應加強統籌協調,共建共用,避免重復建設。穿越上海松江的一條普通高速公路G60,近年已從松江的“點”變成滬嘉杭的“線”,形成G60科創走廊。上海市人大代表、松江區區委書記程向民告訴記者,G60科創走廊在嘗試打破行政區劃,建立市場配置要素機制,近三年來集聚逾3萬家來自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和江蘇省蘇州市的企業。
“對外成拳”與“對內如指”,關系不能反過來。“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要有合理的城市層級和分工體系,既要避免‘簡單均衡’,也要避免馬太效應。”市政協委員堯金仁表示,長三角一體化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載體,加速形成完善的產業協同鏈及價值共享鏈,形成強大的上下游集群創新能力,形成功能分工、錯位發展、融合暢通的新格局。劉宏代表建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跨區域合作,要形成利益分享的機制,包括跨區域協調利益的布局機制:“一定是要考慮到各方利益的作用和訴求,因為利益是跨區域合作的核心機制。”
青浦金澤古鎮
“龍頭”帶“龍身”
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龍頭”,上海在這場深入改革中如何起“舞”?
“‘龍頭’和‘領頭’不一樣,‘領頭’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但‘龍頭’必須有帶動能力。”張頁等代表提出,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龍頭”,要有責任、有能力、有能量輻射和帶動周邊區域。隨著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必將通過舞動長三角這個“龍頭”牽動長江三角洲這個“龍身”全面騰飛。程向民也認為,上海首先要干好自己的事,要在科創驅動和制度創新上進一步探索嘗試。
“‘龍頭’絕對不是‘龍頭老大’的意思。”在一些代表委員看來,上海的“龍頭”還意味著服務:“貢獻創新經驗、分享創新資源,都是服務,上海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方面理應成為‘龍頭’。”胡衛國等代表和委員也表示,上海必須在資源配置能力、服務能力、市場能級等方面進一步提升,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改革開放本就是“探路”,上海理應探求“無解之解”,嘗試“無路尋路”,在改革開放上先行先試,并且首先進行壓力測試,為國內城市群的一體化發展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成功經驗。
“未來全球范圍內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少數大城市及都市圈之間的競爭,科技和現代服務業將成為其核心競爭力。”民建上海市委在建議中提出,上海要順應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內生型城市發展規律,更好地發揮上海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作用。來自復旦大學的臧志軍代表認為,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水平的一體化發展,應該以建設一個以上海為“符號”的“多核城鎮圈”,而不是一個以上海為中心的放射狀衛星城:“隨著互聯網和區域內公共品供給的均等化,軌道交通網分布進一步均衡,城鄉布局將變得更加扁平化。上海都市圈既要破除行政區劃的束縛,也要破除行政層級本位,注重在更廣域的范圍里加強軌道交通結點上的中小城鎮的建設。”他還特別希望上海保存江南水鄉風情:“這是長三角寶貴的資源,也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稀缺的資源。”
“世界上比較成熟的都市圈在推進過程中,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聶明代表強調,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的過程中,對潛在的風險和弊端要有清醒的認識,加強研究,制定應對策略。臧志軍也建議辯證看待國際經驗:“有些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是無奈的選擇,甚至是城市‘痛點’,上海不能直接照搬。”
更多資訊
-
復工復產中的上海生物醫藥企業:抗腫瘤藥產線已恢復,檢測機構備戰報復性增長2022.5.5
作為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在此輪抗疫中成為主力擔當,隨著第一、第二批近兩千家重點企業“白名單”發布,上海生物醫藥企業開始防疫和主業生產兩手齊抓。 據悉,在首批666家重點企業“白名單”… 查看詳情 >
-
這段時間,上海不少企業、園區、商超增加了新“門衛”,原來是它2022.5.5
在漕河涇開發區園區、寶冶集團、石庫門釀酒廠、上海東方壓縮機廠、福陸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這段時間,上海不少企業、園區、商超增加了新“門衛”,這就是來自上海電信的“天翼數字哨兵”,短短幾秒,它就能核查人員… 查看詳情 >
-
滬郊食品企業積極復工增產,讓市民餐桌更豐盛2022.4.27
疫情之下,米面糧油是每個家庭不可缺的,但要想吃到羊角包、三明治、手抓餅或許就有點難度了。近日,在滬郊金山,部分食品加工企業正在積極復工復產,努力以更多美味可口的食品豐富市民餐桌。 “早上8點,我們的面… 查看詳情 >
-
上汽集團設計中心閉環運營,把耽誤的工作進度搶回來2022.4.18
疫情防控期間,嘉定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24小時待命,堅守在崗位陣地。3月24日起,位于安亭鎮的上汽集團設計中心開始封閉管理生產,62名員工堅守一線,用了三周時間,把原先耽誤的工作進度搶了回來,完成榮威…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