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剪刀.……如何讓古鎮不再千篇一律?松江泗涇古鎮打造文創集聚區
來源:上觀2019.4.15

“傳統村落的硬件條件不佳,人越來越少,只有老人,年輕人都不愿意回來。不能讓它們變成空的文物,我們要保護它們,就要讓它們活起來。”在昨天松江區泗涇老街舉辦的“國際古跡遺址日”主題活動上,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杜曉帆表示。在現場,來自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建筑學系、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學系等高校專家們,還結合泗涇古鎮開發利用,建設G60文化走廊提出了意見和設想。
“不能把泗涇古鎮建成千篇一律賣臭豆腐、剪刀的商業街,我們希望賦予它生命力,引進古跡保護的高校項目、新概念書店、非遺實踐基地等,成為文創的集聚區。”泗涇鎮副鎮長姜磊告訴記者。
作為國家級歷史風貌區,泗涇下塘于2017年5月啟動古鎮保護與更新利用工作。兩年來,已完成修繕程氏、管氏、孫士林宅6處,大得同地塊內18處,林立地塊內1處、2塊石碑等文物。剩余25處有宅院形態的文物建筑,以及石橋武安橋、普渡橋待等,將在今年全部啟動修繕方案設計工作,其中,下塘“丁氏、蔣氏、陸氏”計劃于7月進場施工,年底完成工程量的70%。
“在我很小的時候,祖上老人都愛去街上茶館喝茶,一群老友天南地北地聊,有時候到飯點了都不愿意。可是等長大了,老街也變得老舊不堪,我們年輕人都沒有機會了解老一輩人的生活形態了。” 夏明何是在泗涇老街土生土長的80后,父母在市區買房后,他離開這里再也沒有回來過,與老一輩人之間的文化斷層成為他心中的遺憾。聽說老街已經恢復了水清岸綠的面貌,而且馬上有新概念書店入駐,他說到時候一定要去喝著咖啡,讀一本關于老街前世今生的書。
據了解,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傳統村落面臨著經濟發展落后、人口流失、居住環境惡化、教育和醫療資源匱乏等諸多問題,當地居民外遷尋求發展已成為常態。尤其是地處長三角城市群“夾縫”地帶的傳統村落,由于整體經濟水平更高,傳承保護形勢十分嚴峻。
當下,業界有一種比較前沿的觀點,對文物的保護工作不能只是把門栓上鎖,找人定期打掃衛生,只有讓人類的文明痕跡在里面繼續,讓文物繼續“活”下去,才是對文物最好的保護。
泗涇鎮黨委書記沈雪峰表示,在下塘建筑的保護工作中,泗涇鎮重視修繕后的更新與利用部分。“程氏、管氏、孫士林宅位于下塘歷史文化風貌區內,是區級文物保護點,總面積2680平方米,在去年完成修繕工程并通過竣工驗收。作為古鎮保護工作階段性成果的一次展示,同時賦予3個古宅新的生命力,一批文化、文創業態將于5月份在此亮相。”
根據最新規劃,程氏宅將落地云間草堂(茶文化研究中心)暨雅鎮泗涇鄉音茶館項目,包含茶文化介紹、茶具展示、茶藝表演,琴道、香道、花道以及書畫、菖蒲文化展示等。由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負責,在孫士林宅成立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實踐基地,展示各類古建筑的構件、木料,定期舉辦講座、文化活動。管氏宅落地南村映雪書店暨雅鎮泗涇古鎮書屋項目,屆時將入駐“南村映雪”新概念書店、上海音樂學院非遺實踐基地(十錦細鑼鼓)、郭樹薈工作室、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創空間等。
更多資訊
-
“片區+園區+村居”幸福社區融合發展全覆蓋,來看趙巷鎮這份“幸福答卷”2023.11.17
新時代幸福社區的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是共享、多元、歡娛的專屬空間,或是有心、有愛、有趣的生活體驗,100個人心中或許有100種想法。做好群眾心聲的聆聽者,以溫暖家治理體系和新時代品質城鎮幸福趙巷建設,… 查看詳情 >
-
原汁原味展現“兩萬戶”歷史生活,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館建成開館2023.11.17
“這種19寸的黑白電視,阿拉老早用的,現在都沒有了。”“奶奶以前就住在這里,那時候工人新村的條件算很好的。”11月17日上午,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館在楊浦區長白228街坊建成開館,許多住在周邊的居民聽聞消… 查看詳情 >
-
閔行這個地方將建成全球最大新文創電競中心?上海首份電競產業白皮書發布2023.11.17
11月16日,為期四天的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拉開帷幕。在現場,為探索“新文創”的更多可能性,閔行區聯合超競集團共同發布《上海市閔行區電競產業發展規劃白皮書(2023-2025)… 查看詳情 >
-
聚焦三大高強度纖維,上海金山全力打造“國際纖維之都”策源高地2023.11.17
11月17日,第五屆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3年中國復合材料行業年會開幕式在上海市金山區舉行。會上,金山區發布并解讀了打造國際“纖維之都”暨建設國家纖維材料產業集群的實施意見,宣布將…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