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區有四個文化圈?專業部門對市郊千余處鄉村建筑進行梳理形成調研成果
來源:上觀2019.4.15

你留心過上海郊區的房子嗎?
有的房子四面環河,有的房子過了三道門還看不見主廳,有的房子雕梁畫棟,仿佛是微縮版的江南園林……
傳統建筑的呈現形態,背后有極為復雜的行政建制、地形地貌、物產經濟、水系交通等各方面原因。最近,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會同相關部門,對上海郊區千余處鄉村建筑進行梳理,形成了調研成果《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筑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
研究認為,上海郊區的傳統建筑,主要受到四個文化微區域背景的影響:岡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興文化圈、沙島文化圈。
這四個文化圈分別在哪?這些區域的傳統建筑分別呈現出何種樣式?
岡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興文化圈和沙島文化圈
岡身松江文化圈:上海最“古”,江南水鄉宅院特征顯著
所謂“岡身”,指的是上海的一條古海岸線:沿嘉定外岡、嘉定南翔、閔行馬橋、奉賢柘林一直到金山漕涇。
早在六七千年前,在長江和海水交互作用下,在如今上海地區的西部就發育出了這條“岡身”線。“岡身”以西是上海最早成陸地區,屬于太湖平原的一部分,孕育了輝煌的上海古文明;“岡身”以東以前多為茫茫大海,漢唐以后才逐步成陸,形成現在的市區和浦東。
以“岡身”為重要標志物,岡身松江文化圈即為現松江、青浦、金山、閔行的浦西部分。
松江葆素堂
這片區域由于受到黃浦江及其支流的影響,地勢低洼,分區明顯,適宜農業但易受水災。在建制上,這片區域和松江府關系緊密,地理環境、物產經濟與太湖水域的水鄉地區很相似。這些特點對這片區域的村鎮體系、建筑格局等都有決定性影響。
青浦朱家角
處于該文化圈內的傳統建筑,在布局、儀門、梁架、木雕等方面都受到蘇式民居的影響,具有江南水鄉集鎮市街與宅院的共性特征。比如在空間方面,無論多小的用地都有向內的庭院作為中心,向內開敞、向外封閉,金山張堰政安弄的“走馬樓”(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樓屋)就是一例。另外,該區域內傳統建筑的木雕位置、性質也和蘇州民居幾乎一致。
金山干巷干望山宅
這片區域港汊縱橫,以自耕農和手工業結合的家庭經濟為主,因此鄉土民居“四落厙”在建造和使用上以核心家庭為基本單位,形式上和浙北平湖一帶趨于一致,目前主要分布在金山、松江浦南地區。
淞北平江文化圈:農家小院“書卷氣”濃郁
淞北平江文化圈主要以吳淞江以北的嘉定、寶山為主,歷史上曾歸屬蘇州平江府管轄,自宋嘉定十年(1217年)開始屬平江府,元代屬平江路,明代改稱蘇州府,處于姑蘇文化的邊緣地區,受姑蘇文化影響較多。
歷史上的嘉定、寶山地區,教化傳統風氣濃郁,士紳文化突出,這點從嘉定孔廟即可略見一二:嘉定孔廟是目前國內比較完整的孔廟之一,有“吳中第一”之稱。明清時期,該區域有大量關于士紳為本地百姓爭取利益的記載。這種士紳文化,影響了該區域的建筑審美取向。
嘉定法華塔
簡潔、敦實、含蓄、“內有乾坤”,是士紳宅院的文化特點。寶山、嘉定的典型民居有不少是大開間宅院,雖然外立面樸實簡潔,但內院進深達數進,每進院落均設儀門。嘉定地區沿用傳統蘇式儀門較多,寶山則多采用墻門。儀門之上石雕、磚雕精美,多為書香禮儀等文化主題,藝術價值較高。
嘉定、寶山地區的傳統建筑,部分堂屋正廳步柱不落地,用短柱代替,短柱的端部雕有花籃,稱為“花籃柱”,這種廳也叫“花籃廳”。這樣的做法既擴大室內空間,顯得高敞,又增添了裝飾性,兼具實用和美觀兩種特性。如今,在嘉定婁塘地區敦誼堂就設有花籃廳,嘉定外岡葛隆村的民居轉角采用花籃柱,雕柱精美,體現了蘇式園林建筑的特點。
沿海新興文化圈:中西合璧,雜糅各地建筑元素
沿海新興文化圈處于黃浦江以東、以南區域,主要包括浦東、奉賢和閔行的浦東部分,屬海岸線逐步淤積外拓地區。該區域歷史上以鹽業、漁業為主,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地域經濟,近代以來因航運商貿經濟發展,接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多。
浦東高橋仰賢堂
南宋乾道海塘的修筑,奠定了浦東主要城鎮的地理位置,如川沙、祝橋、南匯、大團和奉城等均分布在這一海岸線上。為了管理沿海岸線分布的大量鹽場,產生了新的專業機構:團和灶,新場、大團、六灶等地名便由此而來,此衍生出了新的社會關系和管理機制。
上海沿海岸線的村鎮傳統建筑,整體以泛江南區域的水鄉民居風格為主體,但因成陸較晚,基于自身發展的經濟、社會、文化成因,形成了沿海岸線的街巷、院落特征:對外來文化兼容并蓄,雜糅各地建筑元素。
奉賢莊行東街李雪亭宅
比如,在浦東的高橋、川沙等地,傳統建筑受上海近現代發展影響,裝飾元素中西合璧。建于上世紀30年代初的特色老建筑——仰賢堂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主樓約640平方米,就是一棟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建筑。
另外,由于受到不同歷史成因及水網分布特征的影響,沿海岸線村鎮空間分布呈現出不同模式:有古代出于軍事用途建造的衛所城鎮,十字主街構成街巷主體格局,比如川沙、奉城;有民居沿彎曲河道兩岸分布,空間肌理自然舒展的帶狀集鎮,比如青村、高橋、莊行;也有街巷布局沿河道一字排開,形成自由布局的線形村落。
沙島文化圈:每棟農宅都有自建“護城河”
沙島文化圈以崇明為主,為典型的沙洲島嶼地貌。在上海長江大橋通車以前,崇明島對外交通皆為水路,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讓崇明的農村房屋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色。
崇明學宮里的孔廟
最有特色的一點,當屬傳統農耕文化智慧的體現:宅溝。
為了抵御水患,崇明在發展過程中廣筑官壩,逐步穩固土地,避免水文災害。除了水利作用,對于曾受倭寇襲擾的崇明而言,開挖河溝高筑土壩,能提供類似“護城河”的防護作用。
另外,崇明百姓發現,宅溝的好處并不只是提供安全保障:宅溝里的水,可用于救援失火;宅溝里還可以進行魚、鴨養殖。因此,在崇明農村地區,傳統民居邊多有宅溝:經濟寬裕些的人家,宅子四周有四條宅溝環繞;經濟拮據些的,就只開掘東西向的一條宅溝。這充分體現了傳統建筑因地制宜的特點,也展現出有別于其他地方的質樸鄉土建筑特征。
崇明港西鎮古宅
在崇明鹽堿土壤影響下的木棉作物種植,使得家庭紡織在崇明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前每家每戶都有紡織土布的需求。為解決生產工具搬運的問題,崇明傳統民居的灶間戶門往往以可拆卸的“窗+固定扇”滿足織布機臨時進出的需求,一旦要把織布機搬到室外,門、窗都可卸下。
研究認為,上海鄉村地區傳統建筑離不開江南文化的底蘊,同時上海自身具有包容性的海派文化也對傳統建筑形態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次調研成果,可為上海鄉土建筑風貌傳承、鄉村建筑設計創新等提供文化支撐。
更多資訊
-
“片區+園區+村居”幸福社區融合發展全覆蓋,來看趙巷鎮這份“幸福答卷”2023.11.17
新時代幸福社區的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是共享、多元、歡娛的專屬空間,或是有心、有愛、有趣的生活體驗,100個人心中或許有100種想法。做好群眾心聲的聆聽者,以溫暖家治理體系和新時代品質城鎮幸福趙巷建設,… 查看詳情 >
-
原汁原味展現“兩萬戶”歷史生活,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館建成開館2023.11.17
“這種19寸的黑白電視,阿拉老早用的,現在都沒有了。”“奶奶以前就住在這里,那時候工人新村的條件算很好的。”11月17日上午,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館在楊浦區長白228街坊建成開館,許多住在周邊的居民聽聞消… 查看詳情 >
-
閔行這個地方將建成全球最大新文創電競中心?上海首份電競產業白皮書發布2023.11.17
11月16日,為期四天的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拉開帷幕。在現場,為探索“新文創”的更多可能性,閔行區聯合超競集團共同發布《上海市閔行區電競產業發展規劃白皮書(2023-2025)… 查看詳情 >
-
聚焦三大高強度纖維,上海金山全力打造“國際纖維之都”策源高地2023.11.17
11月17日,第五屆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3年中國復合材料行業年會開幕式在上海市金山區舉行。會上,金山區發布并解讀了打造國際“纖維之都”暨建設國家纖維材料產業集群的實施意見,宣布將…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