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1300多個村居的干部失去了辦公室?知道真相后,老百姓為他們瘋狂點贊
來源:上觀2019.4.15

90后居委干部嚴媛婷常常在“走來走去”中度過一天,原因很簡單:自從2017年8月,她就職的浦東新區世博四居啟動“家門口服務站”建設后,她的辦公室就沒了。不單單是她,居委會所有干部的辦公室都改造成了社區百姓的活動室、閱覽室、老人助餐點,就連居民區黨支部書記王憶茹也成了“流動人員”。
家門口是老百姓最熟悉的地方,也是社會治理的第一線。在過去一段時期里,浦東經濟快速發展,但家門口的服務總是缺點溫度,少點人氣:百姓要辦事只能去區里、市里,家門口辦事功能不全,愛莫能助;養老、育幼等便民服務,家門口原本是最便捷的地方,卻往往因為缺乏足夠空間和專業資源,讓居民興趣索然。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家門口是一面鏡子,也是一個支點。兩年多前,浦東新區在全國率先提出“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如今已建成家門口服務中心、家門口服務站共計1300余個,實現了村居全覆蓋,老百姓的家門口發生了許多新變化。
干部失了辦公室,贏得百姓心
兩年前世博四居居委會的樣子,王憶茹歷歷在目:“一樓入口處是一條狹窄的通道,兩側分布著辦公區和工作人員休息區。二樓有一部分活動空間,但功能有限、設施老舊,許多老百姓不大愿意來。”如今再走進居委會,情形完全不同:服務站一樓入門空間被改造成了開放式的辦事窗口;原先的辦公區成了為老服務區;二樓的陽臺經過改造,成了居民可以報名認養的空中菜園;偌大的舞蹈房和開放親子區讓老人小孩都能找到樂趣。
世博四居家門口服務站的屋頂花園,種植著居民親手栽培的各類蔬菜
“這還不算什么。”王憶茹說,最大的變化來源于每個人的內心。“過去老百姓來辦事,總要敲開‘兩扇門’,一扇是居委會大門,一扇是辦公室門。即便走進來了,居民和居委干部隔著一張辦公桌對面而坐,總歸是有距離的。”可如今在世博四居,王憶茹每天都在服務站的各個功能區域穿行,時刻關注居民有什么需要,就連休息、午餐,都和居民共享空間。社區里認識她這個80后居民區書記的人越來越多,常常是走著走著,就能收獲熱情的招呼,甚至還有暖心的問候:“你們累不累?”“我們在這里跳舞,會影響你工作嗎?”王憶茹慶幸,自己雖然失去了那間辦公室,但贏得了百姓的心。
隨著辦公室一起消失的,不僅僅是干群之間的疏離感,還有村、居干部的“身份感”。在浦東新區新場鎮新南村,伴隨“家門口服務站”建設,兩年時間里,村書記盛麗萍的“身份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弱化”:先是辦公面積縮小了一半以上——這在村民眼中,就是村干部去行政化的信號;第二次索性從二樓搬到一樓,從獨立的30平方米空間,搬到了正對大門的村民辦事大廳,讓老百姓一走進家門口服務站,就能看見村書記。百姓眼中村書記的“身份感”徹底消弭,留下的是一個熱情的、盡心盡力服務的干部形象。如今,不但大事小情村民都主動來找盛麗萍,村委會的相關工作,他們也愿意配合完成。
圖為浦東新場鎮新南村家門口服務站
浦東新區建設“家門口”服務體系,走的第一步便是“向內動刀”,推進村、居干部“趨零化辦公”。這在新區地工委副書記凌軍芬看來是十分必要的。凌軍芬說:“所謂辦公趨零化,就是要讓村居干部集中辦公、下樓辦公、開門辦公,提倡共享空間、共享工位、共享電腦,目的是充分釋放空間潛能,方便群眾。”
變化并非發生在一朝一夕間。空間改造后,村居干部長期習慣的辦公室、辦公桌沒了,哪怕文件、檔案等個人物品也要收納在固定的位置。“表面看,這樣的安排太‘苛刻’了,可試點了一段時間后,每一位干部都切身體會到它的意義。”浦東新區川沙新鎮界龍村黨委書記馬鳳英坦言,“這次搬家,大家本來都非常舍不得,不少老干部也不太理解,認為沒必要。但是從封閉辦公轉變為開門辦公、從分散辦公轉變為集中辦公、從樓上辦公轉變為樓下辦公后,村干部的工作習慣、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村里像個小機關,開會要定時定點,當成一件事情來做。現在看看人都在,隨時就可以開會了。”
村民的評價也很實在,“以往村干部坐在家具后面,總感覺跟我們隔了一層,現在把村委會布置得像家一樣溫馨,進門就能找到所有的人,信息比以前更全面了,態度比以前更好了,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更高了。”
服務接地氣,獲得感更強了
搬進浦東高青路上的萬科新里程小區十余年,張艾娣說:“這兩年最是開心。”小區與世博四居家門口服務中心隔著一條馬路,如今每天早上,66歲的張艾娣會準時出現在家門口服務中心的觀影室,窩在躺椅上看一場電影,靜候時裝隊的老姐妹們齊聚一堂。
世博四居家門口服務中心功能可謂豐富。在為老區,老人可以看電影,閱覽讀物,每周二、四坐診的全科醫生,還可以幫助代開代配常見藥品。中午時分,兩葷兩素、10元一份的套餐還會準時送進助餐點,有需要的老人均可預定享用。樓上的舞蹈房是老人們最喜愛的空間之一,寬敞的屋子和落地鏡子便于組織各種文藝活動和學習。社區里的舞蹈隊、戲曲團、合唱團等,都是這間屋子的常客。而張艾娣參加的老年時裝隊也在這里練習“走秀”。
家門口服務站的免費醫療服務受到居民追捧
隔壁的空間則留給了社區里的孩子。明亮的裝修風格、柔軟的地面和各式各樣的玩具,組成了一間舒適的親子樂園。隔著一道透明的玻璃窗,另一間屋里則滿當當地圍坐著一群年輕媽媽。采訪當天,她們正專心致志地學做手機裝飾外殼。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的孩子就在窗那頭玩耍,隨時抬頭看看他,再低頭做著自己的手工活,“既安心,又開心。”而今,世博四居家門口服務中心每月都會組織各類親子活動和手工課,報名的年輕人比比皆是,一位難求。
服務接地氣,活動更豐富,家門口的人氣也更旺了
家門口的另一個變化,就是服務的內容更豐富,更接地氣。不管是在城區,還是在農村,老百姓的獲得感更強了,家門口終于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的醫療就診冊用完了,可以幫我辦一本新的嗎?”一早,75歲的張云來老人就來到書院鎮塘北村市民事項受理服務站,寬敞明亮的大廳、溫馨舒適的環境讓他眼前一亮。進門“首問接待”的全崗通社工,詳細解答了張老伯的問題,并指引他到窗口辦理。張老伯拿出自己的社保卡,一會就辦好了,“很方便,抬腳幾步路就走到,再也不用跑到鎮里去。”
張老伯享受這些便利服務的背后,其實是各方力量的支持和支撐。以往村務代理室僅提供少量代辦服務,現在全區統一市民事項受理服務站建設標準,提供自助辦理、當場辦結、代為辦理、現場預審、幫助辦理五種服務,199個服務事項可全覆蓋幫辦完成。
而在浦東張江鎮環東中心村衛生室,目前配備了7名全科醫生、中醫科醫生,康復室增置了10種專業器材,藥品種類由原來的180種增加到305種,并在候診大廳LED顯示屏滾動顯示。3年前,村民宋阿姨突發腦梗,半身偏癱,術后進入康復訓練,家人輪流請假,來回折騰不少。自從“家門口”服務增設了中醫理療站,老伴每周二、四都推著輪椅陪著宋阿姨前來針灸、推拿,單程只需10分鐘,全家人輕松多了。
鄉村變“潮”,年輕人回來了
在浦東新區新場鎮新南村,最近發生了一件遠近聞名的“奇事”:村里建成了鄉創中心,這可是農村幾十年未遇的新鮮事。
一走進新南鄉創中心的庭院大門,就能看到左手邊擺放著兩張有遮陽傘的咖啡桌,往前走一步,是由石板與鵝卵石鋪就的步道,瞬間就能感受到一股小清新氣息。一旁的草地上還有現代茶壺噴泉藝術作品,水在有高低差的茶壺中反復流淌著,傳出小溪流水般的動靜。角落的空地上,還放有一張躺椅,在安詳的午后,曬著太陽,甚是舒服。
新南村鄉創中心如今可是村里的“網紅地標”
走進屋內,展陳室擺放著村里年輕人自己做的土布背包、彩豆畫等文創產品,以及有機大米等本地特色農產品;墻面上布置著返鄉青年的鄉創活動風采展,親子游、自然教育、手工課程等活動為新南村帶來了活力。總面積約300平方米的鄉創中心還包括創客聯合辦公區,可提供有需要的創客團隊入駐,還有可開展沙龍、體驗活動的多功能活動空間。
85后姑娘黃珠瓊回到家鄉新南村,一心一意做起了墻繪師。村里各處的墻繪都是她的作品,因富有創意,且造型獨特,不少墻繪成了游客公認的“網紅打卡點”。黃珠瓊也把她的繪畫功夫用在了家門口服務站里,做起了村民們的繪畫教師。而今,新南村像黃珠瓊這樣的返鄉青年越來越多。年初,村委會利用村級閑置房為他們改造建設了一處鄉創中心,反過來助力他們的回鄉創業夢想。
黃姑娘畫的墻繪給農村帶了一抹亮色
“農村的臟亂、落后已經成為過去,現在,美麗鄉村成為了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加入新南村鄉創中心的高利燕說。去年,她關閉了在相鄰鎮上經營多年的店鋪,開始專心學習烘焙,實現居家創業,她說:“回到美麗的家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感到很幸福。”
看著這些“孩子們”又回到自己身邊工作生活,年過八旬的陸永福老人高興得笑不攏嘴。“幾十年來,年輕人都往鎮里跑,往市里跑,只有我們這些老人還留守農村,看著祖屋。過去,農村環境差,也沒有更多的發展機會,的確留不住年輕人。現在不同了,屋前屋后都搞起了美麗庭院建設,水清岸綠,空氣新鮮,還有許多創業空間,年輕人可以回來就業,也可以經常回家住住,享受田園風光。現在,要我搬到城里住,我還不愿意呢!”
家門口的變化,留住了年輕人的心,也留住了農村的希望。
家門口變了,老人的臉上也有了更多的笑容
更多資訊
-
“片區+園區+村居”幸福社區融合發展全覆蓋,來看趙巷鎮這份“幸福答卷”2023.11.17
新時代幸福社區的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是共享、多元、歡娛的專屬空間,或是有心、有愛、有趣的生活體驗,100個人心中或許有100種想法。做好群眾心聲的聆聽者,以溫暖家治理體系和新時代品質城鎮幸福趙巷建設,… 查看詳情 >
-
原汁原味展現“兩萬戶”歷史生活,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館建成開館2023.11.17
“這種19寸的黑白電視,阿拉老早用的,現在都沒有了。”“奶奶以前就住在這里,那時候工人新村的條件算很好的。”11月17日上午,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館在楊浦區長白228街坊建成開館,許多住在周邊的居民聽聞消… 查看詳情 >
-
閔行這個地方將建成全球最大新文創電競中心?上海首份電競產業白皮書發布2023.11.17
11月16日,為期四天的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拉開帷幕。在現場,為探索“新文創”的更多可能性,閔行區聯合超競集團共同發布《上海市閔行區電競產業發展規劃白皮書(2023-2025)… 查看詳情 >
-
聚焦三大高強度纖維,上海金山全力打造“國際纖維之都”策源高地2023.11.17
11月17日,第五屆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3年中國復合材料行業年會開幕式在上海市金山區舉行。會上,金山區發布并解讀了打造國際“纖維之都”暨建設國家纖維材料產業集群的實施意見,宣布將…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