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800多位滬人大代表談垃圾分類:這件事深入人心,體現了上海市民的高素質

來源:上觀2019.7.24

摘要: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昨天上午,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擴大)舉行代表分組會議,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和列席會議的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圍繞應勇市長代表市政府所作的上半年工作報告展開熱烈討論和評議,走進各個小組現場,幾乎都在熱議垃圾分類。

一夜之間所有桶全部撤掉,居民自覺投放

昨天應勇市長講起垃圾分類時,起身面向全場深深鞠了一躬,“要為上海市民點贊,向上海市民致敬,向上海市民表示衷心感謝!”談起這個場景,不少代表依然感慨。

馬新華代表就很有共鳴,“我有切身體會,真的要為上海市民點贊!”他所在的小區是商品房小區,起初垃圾分類推進特別慢,他有一陣子特別著急,專門去找居委會了解情況。7月1日前,居委會做了很多宣傳,就撤桶、設點問題聽取大家意見,小區居民的微信群里對此有很多議論,負面情緒也比較多。“我覺得這件事好像有點困難,可是到了7月1日,一夜之間所有的桶全部撤掉了,我驚訝地發現群里一點聲音都沒有,整個小區五、六百戶家庭,只設立了南北兩個投放點,但我們居民沒有任何反對,大家都很自覺地遵守,我們竟然這樣平穩過渡了!”

在馬新華看來,這與居委會前期工作分不開,同時也是上海市民素質的體現。“這說明垃圾分類深入人心,大家認識到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體現了上海市民的高素質。”

“市民都自覺遵守,志愿者也全心投入,成效非常顯著。”來自南京東路街道的張婷婷代表介紹了街道實施垃圾分類以來的變化——生活垃圾總量從每天的130噸減少到125噸,不僅減量明顯,濕垃圾比例占比也顯著增加,說明居民分類精度也大大提高。

市人大代表崔明華說,前段時間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對全市16個區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專項監督,總體感覺比原來預期要好。“此前垃圾分類搞得好的小區,還是個別盆景,現在區域化的大片森林有規模了。”盡管各個區域的分類進度還有些差異,但是落差在變小。“越到后面,我們發現暗訪的小區,做得也挺好。”

不少代表說,市民還把垃圾分類上升到了“靈魂的考驗”,可見這件事要往深里走,往精里走。

既要落實法治的剛性,又要善用社會治理的柔性

沈英娣代表分享了兩個案例。一個是好的案例,新華路街道某居民區垃圾分類分三步走穩步推進。第一步宣傳,每個樓層都增設宣傳標牌,居民倒垃圾的時候,一看到這個醒目的牌子,就有了心理準備。第二步,樓道撤桶,居民要跑到樓下扔垃圾,逐漸養成習慣。前期工作做好以后,第三步全面推行。到了7月1日正式實施,沒有一個居民投訴,沒有人打12345,如期完成垃圾分類工作。

也有做得不好的案例。某居委會先是開了個會,準備給每個樓層再加一個桶,居民們也挺認可。但過了兩個禮拜,沒有任何宣傳,這個小區一下子把樓層里的桶都撤到了樓下。居民開始反對,打12345投訴。業主群里也是沸騰一片,大家失去了對居委會的信任。“我之所以舉這兩個例子,就是想說明,作為最基層的自治組織,怎么去耐心宣傳和組織,這個很關鍵。”

在馬新華看來,怎么把這個工作做得更細,居委干部首先要自己想明白。居委干部跟居民交流的時候,要有底氣,為什么要撤桶,為什么要定時,為什么要定點,為什么要破袋,這些邏輯關系要講清楚,而不是生硬地說這是上級要求,否則居民不理解,也不會很好地配合。

從濕垃圾的末端處置數據來看,全市濕垃圾混入其他垃圾的比例大概在25%左右,而長寧的濕垃圾投放準確率接近95%。在一些代表看來,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一支過硬的居委干部隊伍,能把小區居民很好地發動組織起來。

“矛盾的焦點并不在于撤不撤桶、定不定時,而在于生態環境是否得到保護,老百姓的獲得感是否提高。”在市人大代表顧洪輝看來,垃圾分類要處理好三種關系——城市形象、生態保護和老百姓獲得感。把這三對關系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考慮,那么,垃圾分類的意義就體現出來了。

“既要落實法治的剛性,又要善用社會治理的柔性。”李新華代表說,這段時間以來,圍繞這一話題社會各方的討論不斷,但在不同聲音交匯的背后,是全社會共識的逐步形成,正所謂“分的是垃圾、聚的是人心”。我們既要落實法律的剛性,推動垃圾分類嚴格依法執行,也要調動更多市場和社會的資源,用好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的工作成果,用社會治理的柔性、韌性來彌補漏洞。

讓市民嘗到垃圾分類的甜頭

不少代表關注垃圾分類的末端處置環節。市人大代表李韶平說,每天產生這么大的垃圾量,末端處理壓力是相當大的,也是相當大的考驗。目前,濕垃圾通過環衛密封的車拉到指定的處理站,這個處理過程是否可以優化,有待及時評估論證。

王震代表也表示,末端處置的能力還有待跟進,目前,一些區的垃圾運輸車數量有限,新買的車還不到位,有的只好連軸轉。建議在末端處置上,規劃、水務、環保等部門要形成合力。

“牛奶喝完,把盒子洗干凈、剪開了,怎么就沒人來回收了?”有代表一句“吐槽”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家里買電視機,箱子里的泡沫也沒人收,說是體積大、分量輕、收運很麻煩,還賣不出錢。”胡秀靖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許麗萍代表認為,在回收利用環節,低附加值和高附加值的可回收物應當分類回收,政府部門對于低附加值的可回收物,也要有托底機制。

不少代表提到,現在很多小區都是靠志愿者來監督分類效果,這種模式能否長期保持?沈英娣代表建議,現在天熱起來,蚊蟲多起來,志愿者上崗還穿著厚厚的馬甲,是不是能給每個志愿者發T恤衫、毛巾,并配一些花露水。

垃圾分類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如何久久為功?代表們認為,要讓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的市民有更好的體驗,讓他們有更好的獲得感和成就感。比如垃圾分類以后,整個上海發電量提高了。把這些信息告訴市民,他們就能嘗到垃圾分類的甜頭, 更有動力來分類。

據丁偉代表介紹,垃圾分類在立法前期做了大量研究,立法過程中也經過了反復論證。“此次立法影響很大,目前看來政治效果、社會效果都非常好,法律效果還有待今后的實踐檢驗。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他認為,作為立法部門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此次的垃圾分類立法,體現了立法的引領作用,在社會樹立了標桿,也體現出了上海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和上海市民的法治意識。接下來,還應定期對垃圾分類從源頭到末端的各個環節進行評估,不斷從立法和監督角度修正完善。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