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流越大案件越多?日均客流40萬警情不到5起,上海地標外灘打破了這條鐵律
來源:上觀2019.8.29

晚上19時,中山東路外灘,江風習習,華燈初上,隨處可見放松的笑臉——日常人流量逾40萬,晚間高峰瞬時人流量能近4萬——這是今年暑假期間外灘的日常。
人越多的地方,秩序越難管,案件越易發,這幾乎是中外城市治理難以逾越的“鐵律”。但這個暑假,外灘區域扒竊類案件接報數同比直降90%,常常一連幾天一起扒竊案也沒有。
“鐵律”是怎樣被打破的?
每天面臨40萬人流量,日常管理是怎樣的運作模式?
“智慧公安”變的不僅是裝備,更是思路
“放在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在外灘工作多年的老民警一開始有點”看不懂“:暑假期間外灘幾乎天天大客流,各類案件特別是在人多區域容易高發的扒竊類案件,“斷崖式”下降。“
“以前一個月接到的‘110’報警,光扒竊類就100多個,最多時一天就能接報10余起。” 外灘治安派出所所長劉海波介紹,特別是暑假、節日這樣的人流量高峰,報案做筆錄甚至要排隊,“跟在醫院看門診似的。”
地標景點、人潮涌動,外灘受扒竊團伙“青睞”不奇怪。打擊和防范扒竊類案件,曾是長期困擾派出所的難題。
“顯性用警”曾是辦法之一。派出所讓全副武裝的民警駐守發案率高的重點區域,同時加大巡邏力度,“讓扒手們不敢來”。
案件高發的問題一度得到緩解。但警力畢竟有限,有警察在的地方案發數下降的同時,其他區域的發案數水漲船高。派出所自我剖析:“我在明敵在暗,扒手們跟警察打游擊,不斷轉移作案陣地,防不勝防。”
“便衣反扒”隨即跟上。不穿制服的民警“混”進游客中,一旦尋獲形跡可疑的扒手,全程盯防,只要扒手作案,當場抓獲。
反扒民警打掉過多個扒竊團伙,但案發趨勢仍未徹底遏制。反扒民警實話實說:“要在數萬人中搜尋到扒手的身影,真的是‘大海撈針’”。
打擊扒竊犯罪之難,關鍵之一在法律規定的“人贓并獲”。著裝民警上陣能震懾犯罪卻難打擊犯罪;便衣反扒必須全程盯防,“敵不動我不能動”,打擊成本太高。而且扒竊犯罪大多團伙作案,一旦得手立即轉移贓物,警方很難將不法分子繩之以法。
大客流應對決策、反扒取證等多項工作,都在這間小小的指揮室里完成的
在外灘治安派出所指揮中心,一套集成視頻采集、軌跡追蹤和信息分析等功能的智能系統,成了大客流下打擊扒竊的重磅武器。在街面安防系統的“視線”里,盜竊犯罪全程一目了然,財物轉移軌跡清清楚楚,一條完整的犯罪證據鏈就此固定,民警鎖定嫌疑人軌跡后,直接“甕中捉鱉”。
改變的不僅是設備,更是破案思路。從茫茫人海到無限視頻,從何鎖定扒手蹤影?“我們通過追蹤和分析被害人活動軌跡,由果致因,倒追出扒手的作案軌跡。”劉海波告訴記者,通過視頻固定作案證據后,系統會自動搜集扒手的相關信息,只要探頭捕捉到扒手的身影,系統會自動報警,信息會同步推送給民警,民警就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將其抓獲。“最快的一次,晚上接到報案,第二天上午扒手剛到外灘就被我們抓到了。”
打擊是最好的防范。民警通過對接報案件的梳理分析,尋找扒手在外灘出沒的規律,科學設置視頻巡邏重點區域,再結合警力現場固守布防,“一抓一個準”。在每天40萬人流量的情況下,如今外灘區域每天110報警量降至約40起,其中警情類報警不足5起,扒竊類報警一個月僅10起左右。
大客流來了怎么辦?層層請示不如按圖索驥
每天40萬人潮洶涌,多少警力才能管好?“藏”在外灘江堤下的外灘治安派出所,滿打滿算只有134人。
高效率源自科學的指揮調度。在外灘治安派出所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記者看到一張表格:按照時間、客流和車流分類,對應不同的措施和警力安排。
晚上19時許,外灘濱江區域上人流量達到了1.5萬人左右,中山東路的車流漸漸退至5成以下。提取這三項“關鍵數據”后,當天值班的指揮員立即在這張表格里找到對應的工作措施:5、6號通道口及5、6平臺的民警上崗,對通道采取“5上6下”的單向限流措施;其他崗位安排1/3警力,根據實際人流情況適當增加警力投入;復興平臺車崗位在輪渡口加強巡邏,以防“黑導游”類警情……
劉海波正根據任務表的決策模塊,布置相應措施和警力安排
“我們按照時間、客流和車流三個維度,把不同的管控措施做成一個個模塊,對應不同的現場情況,讓指揮員可以按圖索驥,形成相對統一的管控尺度和執行力度。”劉海波告訴記者,下午14時30分到晚上23時30分外灘客流集中時段,都可以依據這張任務表,有針對性地安排警力,執行相應的管控措施。
“過去一聽到大客流就緊張,腦子里就像一根弦立即繃緊了。”劉海波坦言,傳統的大客流管理模式,更多憑指揮員的經驗判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容易造成標準不統一、執行不到位、效果不確定——這是他們決定制定這張標準化、模塊化的大客流管理任務表的初衷。
詳細的任務表背后,是精細地測算與設計。外灘地區客流與時間有著緊密聯系:午后客流逐漸增多,晚上19時許亮燈后逐步達到頂峰,晚上23時熄燈后歸于平靜——根據這一情況,劉海波先是大刀闊斧地改變了派出所勤務分配:早班延長至下午16時,巡邏警力由15人減少至10人;中班持續到晚上23時之后,警力則由15人增至20人。
今年6月決定推出任務序列表后,劉海波和同事研究了去年以來的外灘地區全部客流、車流等數據,發現僅僅依靠時間來分解任務還不夠細致,特別是晚上19時至23時的高峰區間,客流并非隨著時間推移規律變化。三易其稿后,任務表引入時間、人流、車流三個變量維度,把外灘濱水區人流和核心區車流作為“優先考慮”項,制定出不同情況下模塊化的大客流和交通管控應對措施的詳細方案。
“有了任務表,指揮員應對日常大客流心里就有底了。”劉海波說,如今腦中的“弦”依然在,卻更加從容:“從指揮員到民警,每個人的工作都更有針對性,指揮員也更有精力應對突發狀況。”
根據外灘實際,派出所增加了下午至夜間時段的警力
最高效的辦法,就是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
“群眾不會管你是交警還是巡警,他們要的是能解決問題、能幫助他們的警察。”上海正在探索“一警多能、一警多用”、一線綜合執法“全科警察”的“大警種”創新改革,對于外灘這樣人流車流深度交互影響、外來游客持續走高的地區,顯得尤其有現實必要。
游人紛至沓來的外灘,也是上海重要的交通要道。全上海最重要的主干道,7條與外灘交錯毗鄰。入夏之后,深夜110報警明顯增加。劉海波一查,大半跟交通有關。
深夜外灘居然會堵車?劉海波帶著同事們實地一走,發現癥結:“夜經濟”如火如荼,酒吧外營運車輛違法停車、高價宰客等情況隨之出現。情況最嚴重的時,中山東路兩根車道被占,營運車輛停車候客,討價還價,個別路段深夜竟然“腸梗阻”。
一個問題背后原因往往錯綜復雜,一個警種單打獨斗難從“根”上解決問題。“全科警察”既能管車又能管人,讓問題有了高效解決之道:派出所安排警力現場駐守,既查處交通違法,疏導過往車輛,也嚴管各類治安糾紛。隨后“電子警察”在問題多發區域“上崗”,進一步壓縮違法停車和議價乘車的現象。綜合執法力度加大后,如今外灘“夜經濟”依然紅火,交通擁堵和司乘糾紛卻顯著減少。
讓“全科警察”執法管理更硬氣,除了提升民警綜合素質,還要有“后臺”支撐。在外灘治安派出所指揮室的大屏幕上,記者看到正在江堤盤查的巡邏民警傳回的畫面,高清視頻實時顯示他們所看到的畫面,畫面上人臉下方還有綠色的進度條。“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對當事人的情緒進行判斷分析,綠色表示平和狀態,如果變成紅色就說明對方情緒可能較為激動,要有所準備和防范。”
”全科民警“巡邏和接警有了更多的支撐和保障
“以前的民警執法記錄儀是‘單機版’,主要是保留視頻影像資料作為證據,現在我們用的是2.0‘網絡版’,不但可以將畫面實時傳輸回指揮中心,指揮中心也能反向傳輸視頻資料到民警的記錄儀上。”劉海波以民警最常處理的糾紛為例,現場雙方往往各執一詞,指揮中心可以通過將先前拍攝的視頻畫面推送給民警用于處置參考。
0.5平方公里的區域云集逾40萬人流量,管理的關鍵除了“硬件”升級,還要發動各方力量參與治理。在外灘風景辦牽頭下,派出所對轄區內的保安、環衛、城管等各類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要在他們心里植入‘公共安全’的理念。”劉海波告訴記者,派出所直接開通了與保安隊伍對接的電臺頻率,有任何異動保安會第一時間直接報告派出所:“這樣扁平化信息溝通,有時比110報警還來得快。”
不久前中山東一路上發生一起事故,一輛轎車失控撞上外灘上街沿。車輛剛出現異常保安便立即報告,110警情傳到派出所時,民警已經在現場處置。隨后環衛工人和城管部門清理現場、補上花架,短短半小時內恢復原狀,不僅未對交通產生嚴重影響,隨后來到的游客也未察覺異樣。
“今天回首‘楓橋經驗’,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發動和依靠群眾。”劉海波對此頗有感受:“‘難點’也能變成契機,只要不斷創新思路,轉變工作方式,依靠群眾的力量,將矛盾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就是最高效的解決辦法。”
更多資訊
-
曾因污染大能耗大“聞名”上海,現成野趣橫生的藝術公園,格外出片……2023.10.13
在上海,工業遺址變身城市公共藝術空間的探索實踐越來越多,給人們帶來諸多驚喜。有學者認為,城市工業遺產承載著城市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信息,公共藝術介入一定程度提升了其人文屬性,使之成為城市的文化符號和… 查看詳情 >
-
入華30年投資10億歐元,德國化工龍頭在上海承諾:未來繼續投資中國2023.10.13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學品市場以及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昨日(11日),德國化工龍頭企業瓦克化學總裁兼CEO賀達(Dr. Christian Hartel)在上海慶祝入華30年時表示,在過去30年間… 查看詳情 >
-
上海松江秒變“小鐮倉”,抖音上有62個“小瑞士”,專家:警惕景區標簽化2023.10.13
松江有軌電車配上大草坪成了上海“小鐮倉”;藍白配色地中海風格建筑加上特定角度拍照,商場秒變“小圣托里尼”;廢棄礦山和湖水疊加濾鏡就是“小冰島”…… 近年來,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小瑞士”“小冰島… 查看詳情 >
-
上海徐匯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揭牌,服務高校院所等創新主體2023.10.12
10月11日下午,上海徐匯區科技創新推進大會在西岸召開。會上,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區委副書記、區長鐘曉詠,共同為“徐匯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成立揭牌。 澎湃新聞記者從徐匯區獲悉,該中心成立后,將致力… 查看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