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大半個互聯網圈今天齊聚上海,揭示“造車潮”背后真相

來源:上觀2021.4.11

錯過汽車,等于這些年錯過了手機移動端。

10天前,雷軍宣布壓上全部聲譽開始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造車。一周后,聲稱永遠不造車的華為,將在上海聯合北汽發布第一款智能電動汽車。

不管要造什么車,或是對造車這件事有過多少糾結,華為和小米的汽車部門負責人,今天都到了上海。

與他們同行的還有大半個互聯網圈——阿里、騰訊、百度為首,以及字節跳動、京東、科大訊飛、商湯科技、地平線等等。

上海車展還在布展中,但業界大佬們根本等不及。東道主上汽集團邀請之下,他們在浦江對岸的世博中心坐下來,準備深談“四個輪子”上,一些真正可能發生顛覆性變化的東西。

兩種形態的車展

這是巧合,也是一個新的開始。“物理特征”明顯的車展之外,誕生出另一個基于數字基因的“新車展”——汽車開發者大會。

四葉草中,上海車展仍更多地聚焦于實實在在的車,需要有展場、展車,觀眾可看見、可觸及;另一個則無需實體,人們將車作為一個數字空間的入口和平臺,討論架構、服務和算法。

形成“兩個車展”并非刻意為之,因為汽車自身就正在向著這樣的方向演化。汽車和手機一樣,它的軟件開始與硬件分離。離開提供服務和解決問題的各類軟件,智能手機就只剩下一小堆塑料、鋼鐵和玻璃;汽車行業中,軟件帶來的功能和價值,正在超過高級地板、真皮座椅的溢價。

智能手機中,每個APP、小程序背后都是直指用戶需求的服務。因此,手機從通信工具演化成人們獲取服務的終端設備,也成為無數服務供應商鏈接個人需求的核心入口。

“下一個最有可能跟手機相提并論的入口,大概率是汽車”。行業內外,共識已經越來越強烈。除了傳統汽車巨頭轉型、新勢力造車兇猛外,做電商的、做搜索的、做手機的,甚至于做空調、冰箱、洗衣機的,都將一只腳踏入汽車圈。

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國內“造車潮”源于資本裹挾。但顯然大多數企業家是理性的,他們豈不知造車燒錢、風險極高。于是,雷軍拜訪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經歷一個個輾轉反側夜晚后,毅然決然“上車”。

“錯過汽車,等于這些年錯過了手機移動端。”一名消費電子領域知名企業從業者說。

被“鎖死”的汽車

2008年3月蘋果發布 iPhone SDK(軟件開發者工具包)被認為是一套可以滿足所有開發者需求的基礎工具。與此同時,iPhone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多點觸控和內置的加速感應器等等先進傳感器,能夠幫助用戶用最輕松的方式調用操作程序,實現服務功能。

如今,無數工程師通過蘋果應用商店,開發上傳數以百萬的應用程序。這些程序控制1臺手機上不到10個傳感器和執行器,向用戶提供千姿百態的服務與功能。

手機的成功讓行業內外重新審視汽車。現在一輛普通時髦汽車,全車一般會有500個左右的傳感器和執行器。一些高端智能汽車,搭載了激光雷達、手勢或觸摸感應、語音交互、高清攝像頭等等,傳感器和執行器會高達上千個。

如果有手機端那樣的海量程序賦能一輛車,百倍于手機的傳感器和執行器將發揮難以想象的功能。

然而相比十多年前的智能手機,今天的汽車依然處在一個封閉的世界中。絕大多數汽車電子電氣架構仍是早期互聯網領域的“煙囪式”——每個功能都是獨立的“煙囪”,自成體系。這意味著汽車每增加一個功能,就需要增加相應控制器的硬件和軟件。

汽車出廠時,軟件和硬件已經牢牢捆綁在一起,它們很難被更改和自定義,雖然硬件越來越先進,但它能做的事早已“鎖死”。

“現在往停車場里走一圈,你能看到差不多一半的車都有了中控大屏,可點可劃,但這并不是真正的智能。”智能汽車研究者認為,如今汽車中控屏只是車內有限功能的開關,除了汽車制造商,外部互聯網世界很難真正為它賦能,實現新的服務和功能。“好比iPhone上如果只能裝出廠時蘋果公司自家開發的幾款軟件,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所以,盡管蘋果造車的“泰坦計劃”一拖再拖,但整個全球汽車界都愈發關注其一舉一動。近日蘋果公司CEO庫克在談及造車計劃時暗示:“蘋果喜歡整合硬件、軟件和服務,并找到它們的交叉點。”這恰好切中國內外新老造車勢力的“最大痛點”。

“相比特斯拉,我們更擔心蘋果汽車帶來的顛覆性。”國內一家知名汽車制造商負責人坦誠相告。

這便是今天汽車界、互聯網界、電子消費界領軍企業齊聚上海的深層原因。

下一盤大棋

7年前,上汽集團首席架構師張新權第一次和阿里首席技術官王堅見面,兩人有過一次深聊,并且一拍即合。

擔任CTO、創辦阿里云之前,王堅在阿里巴巴的第一個職務同樣是“首席架構師”,而今他已成了第一位來自民營企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當年會面時,“架構”成了兩位技術大牛的共同語言。

今天在上海開的第一次汽車開發者大會上,廣邀“天下英雄”的正是上汽集團。代表阿里前來的,是其新一任CTO程立。時間多去許久,但曾經“志同道合”的構想依然延續。

2014年那會兒,面向服務的架構(SOA)已經成為互聯網界的主流。將SOA架構復制到汽車上,是一個誰都能想到,卻鮮有人能做到的構想——它需要極高的投入,集聚最廣泛的資源,并且突破大量核心技術瓶頸。

即便是中國汽車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最強者攜手,這也是短期難以企及的目標。但雙方是最早的行動者,當時上汽就與阿里一起,開發互聯網汽車,打造斑馬車載操作系統,邁出推動汽車硬件軟件化的第一步。

也正是從7年前開始,中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商開始“下一盤大棋”。張新權回憶,2014年9月開發榮威RX5互聯網汽車的一次內部會議上,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第一次向員工提出了“軟件定義汽車”的說法。

此后漫長的數年中,具有互聯網汽車雛形的榮威RX5,成為上汽自主研發的拳頭產品。但上汽顯然不滿足于一個“雛形”,在陳虹的主導下,集團旗下延峰、聯電、聯創等幾大國內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企業著手“底層變革”。

全車原本“煙囪式”的電子電器架構重新搭建,劃分為中央處理器域、座艙域、自動駕駛域和通信域四大區域,以此奠定面向服務架構的硬件基礎。近五年里,這些零部件企業默不作聲,卻斥巨資投入,在電子電氣領域走到全球領先水平。

“我們做這些,為的是把硬件數字化、標準化。唯有如此,整輛汽車才能像蘋果、安卓手機一樣真正接入互聯網,軟件才能真正定義汽車。”上汽集團總工程師祖似杰說。

才推開了一扇門

2020年5月,眼看基礎條件走向成熟,上汽集團零束軟件正式成立,聯電出身的李君博士擔任CEO。今年,這家企業將擴軍到千人規模,匯聚最優秀的軟件工程師,完善整車中央集中式電子架構和面向服務的SOA軟件平臺。

剛剛亮相的SOA平臺上,上汽零束已經為開發者開放了680項車端服務、980項云端服務、260項數據服務,覆蓋車設車控、智能駕駛、信息娛樂、智能網聯、數據訓練等20余個領域。在此基礎上,上汽零束和首批萬名開發者一起,已經一同打造了數十個智能汽車專屬應用場景,幾百個用戶“千人千面”模式, 以及部分典型的汽車智能化應用。

如果把智能汽車比喻成一座“比特幣金礦”,那么用戶、極客、汽車廠商、供應商、其它第三方開發者,都將在開發者平臺上擁有“專屬挖礦機器”,能夠開發自己的數字化應用。

眼看長期“鎖住”汽車軟硬件功能的那把鎖,將被解開。但棋下至此,并非完結,而是新的開局。

汽車開發者大會召開的同一天,上汽宣布一個“天文數字”——未來五年,將投入3000億元用于創新領域,全面向高科技企業轉型。

“現在我們就像是推開了一扇門,能從門里看到智能汽車的真正樣子,但距離它依然有很長的路。”上汽內部人士表示,打開汽車與數字世界之間的“鎖”,還需要巨額投入。比如未來汽車硬件要實現“原子化”,所有零部件變成樂高積木一樣,每一塊都分割出標準接口,能與數字世界互聯。

又如封閉生態開放后的網絡安全問題,稍有不慎,不僅會造成用戶隱私泄露,甚至危及人身和公共安全,而這同樣是需要“燒錢”的領域。昨天,上汽集團與騰訊公司聯合組建網絡安全實驗室,目的就在于前瞻布局,將網絡安全建設融入整車研發制造流程,為“開鎖”之后的汽車提供“安全基座”。

“3000億元中很大一部分將投向軟件、人工智能、網絡信息安全、大數據和云計算五大核心技術能力。”上汽集團負責人表示,這些投入推動的研發創新將不是封閉的,而是與互聯網企業、汽車供應商、消費電子企業,甚至整車制造商同行合作實施。“這條賽道上,孤軍作戰不可能成功。”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