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雙創空間 > 正文

實現“墻內開花墻內香”,上海要這樣打響生物醫藥“張江研發+上海制造”品牌

來源:上觀2021.5.21

留住更多不斷涌現的優質創新成果在滬轉化和產業化。

幾年前,張江的生物醫藥一直流傳著“墻內開花墻外香”的說法,背后是上海醫藥產業成果轉化率低的真實寫照。剛剛出臺的《關于促進本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打造“張江研發+上海制造”的聯動發展格局。

在5月21日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經信委副主任劉平表示,張江地區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發實力全國領先,為留住更多不斷涌現的優質創新成果在滬轉化和產業化,實現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目標,上海早在去年就已經開始實施“張江研發+上海制造”行動。

近一年多來,把推進產業化項目本市落地擺在突出位置,加強信息對接、空間對接、資本對接、服務對接,實施跨區聯動招商和精準招商,加速創新成果在本市落地。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以來已有58個張江研發項目在張江、浦東乃至全市產業化落地,總投資額近500億元。

具體呈現四種落地模式:一是“張江研發+浦東轉化”,張江地區集聚大量創新型企業,一旦產生創新成果,將其就地轉化,這類企業落地有6個,占10%;二是“張江研發+外區轉化”,張江、浦東地區空間有限,一部分成果轉化至本市其他區域這類企業落地有37個,占64%;三是“張江外溢+回流上海”,早期外遷企業在當前呈現一種回流態勢,這種現象在臨港新片區生命藍灣、南虹橋智慧醫療園區較多,有5個項目,占9%;四是“張江試水+本市擴張”,國內外企業往往首先把研發基地布在張江地區,并將從事研發作為“首選項”,待條件成熟即在滬拓展產業化板塊,這類項目一年多來共10個,占17%。

劉平表示,結合《若干意見》落地,下一步將為張江研發成果產業化項目落地精準匹配政策、空間、服務等各類資源,努力實現“好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好馬”“好船”就是指好的張江創新研發成果,“好鞍”和“好帆”就是指好資源。具體將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為“好”的研發成果適配“好”的產業化政策。落實三項政策,支持研發成果加快產業化:一是鼓勵合同委托研發生產新模式(CMO/CDMO),對受托企業給予交易合同20%、最高500萬的資金支持,以委托生產的方式充分利用本市高端制造能力承接市內外的產業化需求。二是加強對生物醫藥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及重大產品產業化支持,最高按新增投資30%、1500萬元予以支持;重大項目列入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給予最高1億元資金支持。三是以全市推進經濟數字化轉型為契機,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物醫藥深度融合,最高按總投資20%、1000萬元予以支持;鼓勵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最高按總投資10%、5000萬元進行資助。

第二,為“好”的產業化項目適配“好”的發展空間。持續推動落實《關于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特色化發展的實施方案》,構建1+5+X的產業空間布局,通過拓展增量、挖掘存量等方式打開空間。其中,“1”即張江生物醫藥創新引領核心區,“5”即臨港新片區生命藍灣、東方美谷、金海岸現代綠色制藥承載區、北上海生物醫藥園和南虹橋智慧醫療創新試驗區,“X”包括G60生物醫藥基地、青浦生命科技園、普陀環同濟醫學院生命健康產業總部基地等。

到2022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將推出可用空間近12500畝,物業630萬平方米;到2025年,共計將推出可用空間近26000畝,建成1個千億級園區。滿足不同成長階段生物醫藥企業的空間需求,對大型企業提供“購地置樓”、中型企業“先租后售”、小型企業“拎包入住”服務,確保“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

第三,為“好”的落地項目適配“好”的協調服務。加強統籌協調,推動產業化項目快速落地。一是對接服務資源打造優良產業生態圈。針對生物醫藥強監管的特性,不斷優化服務環境。如優化環評準入管理,對符合條件的園區,推動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簡化辦理流程;探索政策先行先試,推動生物醫藥研發用特殊物品通關便利化;打造人才高地,將重點企業納入人才引進直接落戶機構重點支持范圍。二是對接金融資源,營造有競爭力的融資環境。根據生物醫藥行業特點,量身定制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金融服務包,如針對創新型企業的“新藥貸”、服務中小企業的“供應鏈金融”、聚焦早期項目的國有生物醫藥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等,同時支持社會頭部基金在滬深耕,支持優質企業科創板上市融資;三是加強統籌協調。發揮市生物醫藥產業領導小組與工作專班機制作用,加強對跨區合作項目的協調。構建全市統一的產業項目信息庫,做到創新成果信息的區域共享。

此外,還將疊加各區、特色園區出臺的生物醫藥產業政策,聯動支持本市轉化和產業化項目,打響生物醫藥“張江研發+上海制造”品牌,不僅實現“墻內開花墻內香”,更力爭實現“墻外開花墻內香”,真正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