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雙創空間 > 正文

大變局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選擇

來源:上觀2021.6.11

如何憑借實力抓住機遇,穩中求進,是上海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今日如期而至,帶來了“全球大變局下的中國金融改革與開放”這一主題。

如果說去年的陸家嘴論壇,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的總結展望,是疫情之下的重振信心,那么今年的論壇,則是對站在新起點、身處大變局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如何繼續通過改革開放,邁向更高能級的思考。

1.變遷與變局

17世紀的荷蘭阿姆斯特丹港,商船密布,等待遠航。繁榮的貿易場景下,是金融體系的支持。

想把貿易網絡延伸到更遠的海域和國家,需要探索,更需要資金,并具有相當的風險性。當時的阿姆斯特丹,已經誕生了股份制公司,用來支持遠洋貿易和海外探險。股東們一起承擔風險,共享收益。

隨后,這里出現了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匯兌銀行,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吸引著全球資本在此匯聚,這座港口城市成為了整個世界的金融中心。

18世紀后期,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英國經濟實力大幅增強,工業化水平領先全球,成為世界工廠,同時借助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貿易量突飛猛進。倫敦的金融巨子們跟隨時代的潮流,配置著來自全球的財富,一個新的國際金融中心,也由此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受到重創。美國作為大贏家,建立了戰后金融新秩序,使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和支付工具。紐約借此機會,依靠強大的金融資源,成為了又一個頂級的金融中心。有意思的是,這座城市曾是荷蘭人所建,曾名為新阿姆斯特丹。當初荷蘭人建起的一座長長的圍墻,成為了后來著名的華爾街(Wall Street)。

縱觀三大頂級國際金融中心變遷的歷史,不難發現,這三座城市都是因為與崛起的國家一起,抓住了大變局所產生的機遇,才一躍成為了全球頂級的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發跡于海上貿易的興起,倫敦吃到了工業革命的紅利,而紐約則是得益于戰后的重建。

新世紀以來,又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輪廓顯現。

盡管幾百年來,頂級金融中心只與西方有關。但在東方,另一座靠海的城市——上海,也已經做好了準備。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已經頗具實力。

抓住大變局下的機遇,成為屹立于亞洲、輻射世界的國際金融中心,是這座城市必須完成的使命。

2.實力與機遇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世界各國經濟都受到巨大沖擊,但危機中總是孕育著機遇。

中國率先站了出來。從2020年二季度開始,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上行通道,并在當年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強勁的復蘇態勢全球矚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了對中國全年經濟增速的預期,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8.4%。不僅如此,這一權威組織還認為,在2021至2026年期間,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將超過四分之一。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經濟實力強大如斯,金融實力必然彰顯。倫敦取代阿姆斯特丹,紐約接棒倫敦,這背后,無不是強大經濟實力的支撐與推動。

變局之中,中國對外貿易在快速增長,中國經濟對于世界各國的帶動和引領作用,也愈發凸顯。這種積極的變化,勢必會體現在金融能力上,進而塑造出一個與這種能力相匹配的頂級國際金融中心。

那就是上海。

1991年,鄧小平同志就曾對這座城市寄予厚望:“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后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上海沒有讓人失望。

疫情肆虐的2020年,也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盡管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上海首當其沖受到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嚴峻沖擊,但在我國引領推動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新機遇下,這座城市也爆發了驚人的能量。

這一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額超過2274.8萬億元,交易量已經穩居世界前列。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位,銀行間債券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位,上海黃金交易所場內現貨黃金交易量、上海期貨交易所多個期貨品種交易量均位居全球第一位。

這座城市背后,是崛起的中國經濟,是更強的金融實力。

最近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9)排名中,上海的實力已經被充分認可。全球前三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僅次于紐約、倫敦,連續第二次位列第三。

如今,世界大變局下,如何憑借實力抓住機遇,穩中求進,是上海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3.開放與創新

一個數據耐人尋味。

今年1至4月,上海市商業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市場出現了一個變化——在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量、“經常和直接投資”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及其占本外幣結算比重這三項指標的前10名中,外資銀行在數量和市場份額上均首次超過了中資銀行。

這一數據讓人嗅到國際化的味道。

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增長的背后,一方面是跨境人民幣的真實需求。伴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強勢,人民幣正在成為更加國際化的貨幣,眾多國際知名大宗商品進出口商和制造業企業集團,在涉外經濟活動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習慣,正在形成。另一方面則是上海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成果。不管是CIPS系統的建設推廣,還是QFII等開放制度的不斷實踐,都讓人民幣的吸引力再上臺階。

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上海的金融產品也在走向世界。在日本東京,可以投資上海證券市場的指數。在英國倫敦,可以買到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在德國法蘭克福,可以找到來自中國的D股。在全球諸多地區,人們都可以交易“上海油”和“上海金”。

未來,為了全球資本能更加深入地參與國內金融市場,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最新的發展藍圖中,建設全球資產管理中心、設立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和探索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將成為國際化的新突破口。盡管這些設想尚未全部落地,但其對金融中心國際化的推動作用,已經顯而易見。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外部環境如何改變,堅持開放,尤其是更高水平的開放,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不變的選擇。

除了開放,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也在大變局下,開啟了新的“雙輪驅動”。

金融科技,是上海彎道超車的利器。作為未來金融發展的增長點,金融科技已成為金融中心的重要標志。隨著上海明確提出建設金融科技中心的目標,以及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建信金科等一批金融科技龍頭企業在滬相繼設立,人民銀行的監管沙箱和數字人民幣也在滬開始試點,上海金融機構更自發成立了金融科技產業聯盟,進一步促進產學研投用的融合。

綠色金融,也是上海即將發力的重點。隨著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即將開市,一個嶄新的金融市場帶來無限的遐想空間。碳配額回購、碳信托、碳基金、標準化碳質押業務、全國碳配額指數等金融創新箭在弦上,上海將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定價中心。不僅如此,上海還借勢提出打造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綠色金融樞紐,進一步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并有序推進這一市場雙向開放。

國際化,科技化,綠色化,這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大變局下的選擇。新一屆的陸家嘴論壇,也必將為這一選擇帶來更多的金融智慧。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