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班里的城市“軟環境”
來源:解放日報2021.11.15
作為一名聯系殘聯的記者,日常免不了要和殘疾人打交道,其中不少是只能依靠手語交流的聽力殘疾人。因為我不會手語,采訪時只好打字交流。不久前,得知上海2021年手語服務項目社會班啟動的消息,可免費為學員進行為期五周的手語培訓,沒有猶豫便報了名。
第一天去上課時,發現教室里坐得滿滿當當。一打聽才知道,這里從19歲到66歲,不同年齡段的學員都有,職業也是五花八門,有學生、公務員和公司職員,有警察、記者和醫護人員,有客服、導游和志愿者,甚至還有全職媽媽。
????語言是消除隔閡的工具,手語則是聽障群體和外界建立聯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上海持證殘疾人近60萬,其中,聽力殘疾人8萬。但和龐大的城市人口相比,殘疾人仍是少數,他們的權利同樣需要得到保障。
多年來,上海一直在推進無障礙環境的建設,從生活各個方面為殘疾人提供便利,社會對盲道、無障礙電梯等硬件設施的關注也并不少。但同時,無障礙“軟環境”的建設也不能忽視,甚至更為重要。
所謂無障礙“軟環境”,是一種包容友好、融合平等的社會氛圍,更是一種建立在硬件基礎之上的軟性服務,它能夠為殘疾人群體提供精神、文化和社交等多方面的支持,讓他們敢于并能夠走出家門,敢于并能夠向健全人尋求幫助,敢于并能夠自信地參與各項社會活動。顯然,打破殘疾人和健全人之間溝通壁壘的手語,與“軟環境”息息相關。
與硬件設施相比,“軟環境”提升效果的顯現往往要經歷一個漫長過程。以手語為例,若想達到和殘疾人流暢交流的目的,學習成本并不低,但在部分公共服務尚未延伸到的角落或窗口,往往依靠的正是此類軟性服務。很多時候,這是一種普通市民之間的互幫互助,對社會來說起到的是“潤滑劑”的作用,看似渺小,實則不可或缺。
我們說城市要有溫度,如何讓這份溫度真正落地,往往在于行動。越是需要久久為功的工作,越需要公眾、政府和社會多一點耐心去做,多投入一點關注和精力。對很多從未和殘疾人打過交道的人來說,學習手語正是他們踏出的第一步,這值得鼓勵。
手語班里,不同的學員帶著同樣的目的前來。有參加過助殘活動的大學生,想“多學一門技能”更好為殘疾人開展活動;有來自街道的基層干部,希望學會手語后在工作中給聽障群體更多幫助;還有一位羽毛球教練告訴我,他期待學會手語后可以有機會免費教聽障朋友打羽毛球……學員們在培訓結束后走上不同的工作崗位,真正學以致用,為殘疾人群體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是手語班的真正意義所在,也是城市溫度落到實處的體現。
當然,學手語,本身還只是一個開始。正如課堂上手語老師對學員們所強調的:“要想真正和殘疾人朋友交往,你們得真正貼近他們的生活”——語言只是工具,對另一種生活處境的理解、共情,甚至參與,是關愛得以更好落地的基礎。這種共情能力,離不開城市文明土壤的培育。正是通過“打出”一個個手語詞匯,學員們才知道,原來手語也有“方言”與“普通話”之別,原來殘疾人在無聲的世界中也可以精彩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他們的“語言”甚至比落在筆端的文字更為生動有趣。只是,真正能夠聆聽他們“聲音”的人,還是不夠多。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強調的也是同理心的作用。無論是崗位上的工作人員,還是普通市民,面對弱勢群體,若能具備更多換位思考的能力,站在對方的處境思考問題,多一些感同身受,或許就能避免很多本不會產生的問題,城市才會更有溫度。
更多資訊
-
古典樂走進衡復風貌館、襄陽公園,上海這片“音樂街區”驚喜不斷2023.7.10
伴隨2023上海夏季音樂節(MISA)啟幕,7月9日,上海交響樂團與徐匯區湖南路街道聯手,“MISA全城古典”活動先后走進衡復風貌館、老房子藝術中心和襄陽公園,在“梧桐區”不同人文地標營造多元音樂場景… 查看詳情 >
-
300多畝荷花即將進入盛花期,來顧村公園消夏賞荷吧2023.7.5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深入打造“四季賞花”品牌,7月15日至8月15日,顧村公園將推出2023消夏賞荷活動,以“荷”之名,傾力打造一場融合攝影、文化、科普的繽紛夏日游園會。活動包括賞荷“蓮蓮看”、荷… 查看詳情 >
-
徐匯正推進建設的“生活盒子”,這項功能尤其值得關注2023.7.4
目前,徐匯區內共有8家三甲醫院,全市1/5的優質醫療資源位于此,成為該區域發展優質社區醫療的重要資本。在日前舉行的徐匯區政協“以醫改為統領,優化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兜牢居民健康網底”雙月協商會上,上… 查看詳情 >
-
閔行這里新建3個環形綠道,其中一個環湖3.3公里2023.6.25
早起晨跑,晚間散步,周末賞景,一條近在身邊的綠道帶給市民諸多美好感受。記者從吳涇鎮獲悉,目前全鎮11條綠道總長度已達到43.4公里,總長在全區所有鎮、街道和莘莊工業區中名列前茅。綠道的貫通鏈接還形成了…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