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談SOHO 3Q:出租辦公桌可以賺到錢
來源:人民網-房產頻道2017.9.26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
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記者孫紅麗)近一個月來,潘石屹頻繁現身多地城市,為旗下共享辦公品牌SOHO 3Q未來在各地落戶提前奔走站臺。
“許多二線城市辦公樓的空置率超過了50%,城市資源存在著大量閑置和浪費。”9月25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現身北京光華路SOHO,他表示,未來SOHO 3Q要到更多城市去,為當地的年輕人們提供耳目一新的共享辦公環境。
拓展首輪鎖定滬寧杭3項目
近年來,在政策引導和資本利導的雙重作用下,短短幾年,共享辦公模式在國內悄然流行起來。
SOHO 3Q是SOHO中國由重資產向輕資產模式轉型、擁抱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產品。
據SOHO 3Q首席運營官方力維介紹,經過兩年多的發展,SOHO 3Q目前已擁有19個中心,超過17000個座位,入住率在85%左右。
9月25日,SOHO 3Q宣布了第一批城市拓展的三個中標項目,分別為上海東湖路9號上海地產大廈、南京新地中心西格瑪廣場、杭州財富金融中心,面積分別為7000平方米、6000平方米和8000平方米。
隨著首輪拓展項目的塵埃落定,SOHO 3Q同時公布了第二輪的拓展招標文件,劃定了選址區位地圖。第二輪拓展城市將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基礎上,新增廣州、深圳、武漢、長沙四個城市。
據悉,SOHO 3Q選擇項目的主要標準為:第一,規模較大,套內使用面積須大于4000平米;第二,位于城市核心區域,臨近地鐵;第三,業態為寫字樓、商業或酒店。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輪拓展的合作模式將在租金模式基礎上,增加品牌管理、運營收益分成等更多可選合作模式。
對此,方力維表示,SOHO 3Q在第一輪招標的時候是采用租賃的方式,到二線城市之后發現空置率確實較高,因此在這次招標里面加入了合作模式。
共享辦公空間規模不能太小
財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SOHO中國實現營業額10.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7%;租金收入約8.18億元,同比上升17%;凈利潤約39.82億元。
不過,由于SOHO 3Q目前的面積和租金收入在集團中占比不大,所以在財務報表上并未做分開披露。
潘石屹認為,在資源愈加緊缺的今天,“共享”能充分調動商品和資源。
不過,潘石屹指出,共享辦公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不是供應量太大,而是太少,行業遠遠沒有形成。現在都是幾萬個座位,都還是實驗室產品。如果五年之內中國傳統辦公有10%轉到共享辦公,就是驚人的數字。
在潘石屹看來,共享辦公是一個新的產品,SOHO 3Q是非常成功的模式,能夠面向未來。它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將標準化、互聯網化統一起來,同時利用房地產開發的經驗,從硬件上為平臺的平臺提供一個很好的服務。
潘石屹也坦承,SOHO 3Q有四個中心做得不是很好。
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規模太小。潘石屹說,SOHO 3Q現在規定座位數不得低于800個,否則是沒有意義的。同時不能到地下室去,人長期辦公在地下室是非常不好的。
不同于其他共享辦公空間的“聯手”, 潘石屹表示“還沒太考慮跟別人合作。”未來,SOHO 3Q產品管理將更加標準化、平臺化,然后拓展到其它的二線城市、省會城市去。
出租辦公桌可以賺到錢
另外,資料顯示,目前聯合辦公的收入結構中,租金收入占比在80%左右,增值業務收入和政府補貼各占10%左右。
潘石屹說,要做單一產品,做好辦公服務,收取租金,暫時不會去考慮其他增值服務,也沒有資產證券化的計劃。
“我做生意最大的秘訣就是要很簡單,不能做得品種太多。SOHO 3Q的定位就是簡簡單單的提供一個平臺就可以了。從我們的測算來看,平臺上面就提供工位的出租,辦公桌的出租是可以賺到錢的。”潘石屹說。
更多資訊
-
他是手術機器人前沿領域的“弄潮兒”,用更多國產醫療器械造福病人2023.5.30
幫助企業實現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融合發展 “‘創業’兩個字,‘創’代表創新創造,意味著從無到有;‘業’是事業,只有把它當作畢生的事業來做,灌注全部的激情,才有機會把創業做好。”上海卓昕醫療科技有限… 查看詳情 >
-
在金山石化街道,新老勞模攜手成立聯盟,并有了自己的“創新小樓”2023.4.26
聯盟將打破區域、產業、企業壁壘,為勞模工匠搭建了一個開放式合作平臺。 4月24日,金山區石化街道啟動“禮贊勞動者·濱海建新功”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活動,現場為區域勞模聯盟創新工作室揭牌,并發布“線上… 查看詳情 >
-
阿里“巨變”,盒馬能成下一個支付寶?2023.3.30
扎根上海的盒馬、餓了么和平頭哥,是喜是憂? 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張勇發布全員信,宣布啟動新一輪公司治理變革。 根據改革方案,阿里巴巴集團將設立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國際數字… 查看詳情 >
-
尋訪上海寶藏女制琴師:鉆研50年,像造原子彈一樣造古箏2022.9.2
驅車50公里,抵達松江區大江路,走進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三層車間。繁忙的流水線上,是一臺臺未完成的古箏,和一個個暗暗較勁的制琴師。因為,一年一度的“敦煌杯”古箏制作比賽很快就要開始了。 55歲的沈…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