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雙創空間 > 正文

上海中心城區最大公租房社區,有一間“滬漂自習室”

來源:上觀2021.12.27

他們希望用實力讓情懷落地,更期待著為心靈找到歸宿。

作為馨越公寓的老租戶,30歲的葉一汀今年多了一個頭銜——“掌門人”。

說起這個戲稱,小葉總是不好意思地笑著擺手,可周圍的人卻一致挺他:“你不僅名副其實,還特別稱職!”這位“掌門人”掌管的是一把鑰匙,它可以打開馨越公寓64號2樓閱心書齋的大門。閱心書齋,是社區里一間青年們自管的自習室,平日晚間和周末下午都向青年們免費開放,“掌門人”還經常隨叫隨到。

普陀區馨越公寓,是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公租房社區,有4000余戶居民,青年租戶占比80%以上。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來到上海打拼,不約而同地在這里安家。而這間小小的自習室,也成了承載他們夢想的地方。不少人通過在這里學習考取了各類國際證書,更多人感到的則是安心,在上海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歸屬感。


黑板上手書“實力讓情懷落地”

一個周日的早上9點多,小葉剛打開手機沒多久,便發現“閱心書齋”群里有人@自己。

原來是張紅,她在群里挺著急地說:“因為近期要考證書,周日早晨急著想用自習室。看看能否早上幫忙開個門?”盡管周末自習室應該是下午1點才開放,但小葉迅速回復“好的。”來不及吃早飯,便帶著鑰匙趕往自習室。

十來分鐘后,他為張紅開了門,讓她簽過到后,自己也拿著本書坐下,和她一起在自習室看起書來。

這間被青年們命名為“閱心書齋”的自習室,不過20平方米,顯得十分簡約。由于兩面環窗,陽光可以從窗外照射進來。中間一張六邊形的桌子,相應地放置著六把椅子。靠窗的地方,也有一張長條形的桌子,可供兩三人看書。

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習室里的黑板,貼著馨越公寓“XIN里巷”黨群服務中心活動排片表、文明公約,也有青年們各自的涂鴉。有人貼上了“考試倒計時”,還有人用粉筆手書為自己加油鼓勁的話語。

其中有一句醒目的——“實力讓情懷落地”,大概是很多來此自習的青年心聲。

馨越河灣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永儉告訴記者,2017年,在長征鎮的支持下,馨越公寓成立滬上首家公租房黨群服務站“XIN里巷”,吸納青年租戶成為服務站骨干,以此開展活動。今年3月,“馨越公寓”成立團工委,由自治青年骨干組成青年議事廳,參與到社區事務的協商、決策中來。

記者看到,在“XIN里巷”黨群服務站里,不僅有寬敞的書桌,一排排書柜上也放滿了可供青年隨時借閱的書刊,而且還有影音室可看電影。平時,青年們也會來這里看書自習,不過遇到會議、活動難免被占用,還有些青年晚間的看書需求得不到滿足。

因此,有間公建配套閑置用房,被青年租戶自發地搬了些桌椅進來,成了簡易的自習室。但簡陋的條件,也越來越無法滿足青年們的需求。

改造自習室,自然地成了青年議事廳發起的第一個議題。參與討論的葉一汀對此感觸頗深:“一方面大家群策群力、頭腦風暴,可以更加高效地梳理清楚問題關鍵,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參與社區事務,也帶給大家更多的歸屬感。”


“掌門人”做了“運行分析圖”

馨越公寓青年議事廳負責人徐斌,對青年們的“頭腦風暴”印象深刻。

今年10月,經過物業簡單裝修以后,自習室進行了三天試運行。之后,邀請“體驗官”們一起對運行中顯現的“短板”進行討論,并制定解決方案。

“頭腦風暴”現場,有青年建議自習室不設密碼鎖,理由是如果設密碼鎖,但所有人都知道密碼,其實和沒鎖是一樣的;也不設垃圾桶、飲水機,因為看書的人都住在小區,完全可以自己解決這兩個問題,不需要再增加自習室管理的負擔。

還有青年提出,需要臺燈,方便晚上看書;需要倒計時牌,提醒考試時間;需要頸部按摩儀等。

這些物品買什么樣式的、什么材質,都是青年們在群里一起討論出來的。“有人把臺燈鏈接發在群里,大家覺得可以,我就負責采購。”徐斌說,自習室運行兩個多月來,管理上越來越輕松。“在青年提出問題的同時,他們也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這就是自我管理的良性循環。”

于是,一盞盞臺燈、一個可愛的番茄倒計時鐘、兩個頸部按摩儀,以及取暖器和風扇,都一一出現在自習室里。

“我覺得自習室的開放時間太少,我們有些人白天也需要看書,就沒法進來,是不是可以每天都開?”有著馨越“考神”之稱的陳煒經常來自習室看書。頭腦風暴中,他提出希望增加自習室的開放時間,方便更多有需求的青年來學習。

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但額外增加的開放時間誰來開關門?

“當時馨越公寓的青年黨員、議事廳成員葉一汀稱由于工作時間比較彈性,主動擔起了定時開門工作,現在如果要調整開門時間,對他會有不小的影響。”徐斌和張永儉也與陳煒溝通了實際情況。“我周一到周三比較空一點,可以和他輪換開關門。”就這樣,開關門的難題解決了,自習室的“掌門人”從一個變成兩個,分工合作,自習室也開啟了靈活模式。

“掌門人”對工作的認真負責,也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葉一汀為了更好地分析自習室對青年的需求能否滿足,每周都會根據大家的簽到和離開時間,繪制自習室運行時間、實際需求時間、以及簽到人數與自習時間的柱狀圖,然后發到群里,看是否還需要調整開關門時間。

“因青年的需求而開,閱心書齋也在青年們的主動擔當作為下,成為他們想要并可安心學習的地方,這也是當初改造自習室的初心。”徐斌說。


這里的“考神”很多

閱心書齋的微信群,從開始的幾十個人,如今已增加到兩百多人。

群里的每一位青年,都是一個從異鄉來到上海的打拼者。每個人的背后,都有著獨一無二的故事。

聽聞自己被稱為“馨越考神”,陳煒笑著說:“這外號真是嚇到我了,咱們這里考神多了,哪里輪得到我?”

陳煒今年30歲,從江蘇來到上海后,4年前由單位幫忙申請,入住了馨越公寓。他每天運動完之后,習慣了晚上看書,基本要看到11點。

看書的收獲也是滿滿的:原本從事建筑工程的他,2019年考上了工商管理的研究生,不久前又順利拿到了CPSM美國供應鏈管理證書。

在馨越公寓,他找到了一大批同道中人。他們或考研,或考證,都覺得在自習室看書更有氛圍,效率更高。“看著人家都在埋頭看書,你好意思老刷手機嗎?”陳煒說,“每天每晚能堅持看書2—3小時,必定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收獲。”

在閱心書齋里看書的青年,也有各種類型:單身、情侶、夫婦一起來的都有。有一對情侶,相識于馨越公寓,每天互相監督著一起看書,后來雙雙拿到了一級工程造價師證書,并喜結良緣。

在陳煒的印象中,自習室里的青年拿到的證書,就囊括了心理咨詢師、金融分析師、注冊會計師、工程造價師等,考上研究生的更是大有人在。

相比其他青年,張紅有些特殊。她今年37歲,是一位單親媽媽。

她來上海十余年了,3年前入住馨越公寓之后,基本都是在苦讀中度過的。因為女兒的原因,她辭去了原先財務管理的工作,轉行到特殊教育領域。

2018年開始,張紅先申請讀了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教育學碩士,很快又攻讀了6門心理學分支行為分析專業課程,專門學習針對特殊兒童的干預教育。由于疫情的原因,她通過線上完成了學業,今年8月碩士順利畢業,并完成了6門專業課程。

今年8月,她開始備考“國際注冊行為分析師”。這幾個月對她來說,“特別需要可以安心看書的自習室。”

白天的時候,她去過“XIN里巷”黨群服務站看書,晚上就轉戰到閱心書齋。讓她特別感動的是,不僅自己全程參與了改造自習室的討論,而且在之后的使用過程中,工作人員、志愿者對于自己的需求有求必應。“就像那個周日我在群里@小葉之后,他就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馬上過來開門。我后來給他送水果,他還堅決不要……”

這些日子,每個晚上,張紅幾乎都是最晚走的那一個。功夫不負有心人。11月23日,她如愿拿到了“國際注冊行為分析師”證書。她特別感謝這間小小的自習室。


很多人舍不得離開

2013年7月,馨越公寓第一批700多套公租房簽約,此后陸續入住了3000多戶青年,他們中85%以上擁有本碩以上學歷。根據公租房目前的要求,入住年限最長不超過8年,且前6年按照公租房價格,后兩年需支付市場價。

作為中心城區最大的公租房社區,很多青年選擇馨越公寓,都是看中了這里環境好、管理好、位置方便,價格也很實惠:根據一房兩房的不同面積,目前每月租金在2000—3000多元不等。

26歲的公務員甘中飏,很慶幸單位幫助申請了馨越公寓:“剛剛留在上海時,對于租房的事情兩眼一抹黑。來到這里后,發現除了生活便利,小區還有很多諸如便民服務、攝影、舞蹈、旅游、炒股等‘同好群’,周邊生活信息隨時分享。”

寫課題的時候,小甘也會去自習室學習。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家的意見可以被看到。“除了自習室,還有共享單車的停放。我們很多人出行都騎共享單車,但一開始車輛停放很亂,我們反映之后,物業居委和有關單位馬上協調,現在每天有專人清理,十分有序。”

小甘告訴記者:“在這里住久了,真的舍不得離開。”

感同身受的,還有來自河北的李媛媛。因為從事設計工作,她經常凌晨一兩點才能到家,但一進入馨越公寓,就充滿了安全感。有一次,她出差打車回來,司機態度不好,車剛停下,小區的保安就出來看了,司機只好悻悻地離開了。“這里的保安、物業都特別給力,平時房屋里要修個東西物業也是隨叫隨到。在我的印象中,小區的物業或鄰里糾紛幾乎沒有。”

李媛媛工作之余學習跳舞,開始要花一小時去外面學。后來驚喜地得知,小區黨群服務站“XIN里巷”就有舞蹈房,她和一些愛好舞蹈的青年鄰居們組團請了老師,每周都在舞蹈房學習舞蹈,已經學了兩三年,現在還會為長者照護之家的老人進行公益演出。

在她看來,這里簡直是滬漂青年的福地,自習室只是其中一個縮影。盡管大家不過幾年終究還是會離開,但這段美好的時光,一定會留在每個人的生命中。

張永儉告訴記者,在自習室樓上,也有幾間類似的閑置房間,根據大家的想法,以后還準備改造成為青年們的公共客廳,可舉行行業或學習沙龍,已經有青年為此都做好了思維導圖。

就在不久前,張紅給馨越河灣黨支部送去了一面錦旗和一封感謝信。接受記者采訪時,她引用了一句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

她說:“以我個人的學習經歷看,盡管開始學習行為分析的動力,源于想拯救我的孩子,但是當我能用知識幫助到其他的特殊孩子及其家庭時,我感到無比快樂和幸福。”

她期待這間小小的自習室里,能走出越來越多各領域的優秀人才,用自己所學為社會創造價值。而對于滬漂青年們來說,在這段漂泊的旅程中,他們希望用實力讓情懷落地,更期待著為心靈找到歸宿。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