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工業遺存變身網紅打卡地!藝術與科技的相融共生“智慧灣”有哪些智慧? | 上海文創園區巡禮

來源:原創2022.2.25

多年前,這里是曾是倉庫、集卡、堆場、攪拌站的“工業銹帶”,如今,這里已蛻變成企業、區域、市民共享的“城市秀帶”,不僅有集裝箱建筑的炫彩新生、有3D打印技術的無限延伸,更有藝術與科技的雙引擎融合……

位于寶山區的“智慧灣科創園”,其產業轉型的過程可視作工業老區向綠色發展模式轉型的縮影,為城市更新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借鑒和參考。

工業存量用地轉型升級 打造寶山新地標

“智慧灣科創園”位于寶山區蕰川路6號,總占地面積約269畝。目前已成為上海極具特色、由存量工業用地改建而成的文創與科創相融合的產業園,陸續獲得“上海市級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園區”“上海科普公園”等幾十項榮譽。

“智慧灣”前身是上海第三毛紡織廠的倉庫用地(業內往往以“三毛倉庫”稱之),曾經是上海紡織業的驕傲,也是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但伴隨城市發展和產業轉型,這一“鐵銹區”逐漸落寞,演變成了集裝箱堆場、混凝土攪拌站,每天集卡進進出出,周邊道路泥濘,噪聲粉塵污染嚴重,每年都會收到周圍居民的大量投訴。

2010年,三毛倉庫的轉型方向定為網購生活廣場,將線上和線下融合,在當時很有前景。不巧的是,當項目改建至一大半時,因國際市場風云變幻,原本有意向入駐的170多家日商取消了合作。產業園因招商難等問題又重操舊業,一時間,倉庫重新堆滿集裝箱和鋼材。

2015年,時任副區長夏雨助力引入在上海投資建設了16個園區的品牌企業——上海科房投資,通過對項目重新梳理,提出更符合時代發展的產業定位。同年,科房投資成立上海智慧灣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接手對園區的轉型升級改造,并將其命名為智慧灣科創園,項目經多期進行轉型升級改造,于2016年9月正式開園。經過5年多的發展,智慧灣已形成集園區、社區、育區等多元一體的24小時活力區,入駐企業和工作室已達到450多家。隨著近幾年園區不斷成熟發展,目前園區產值稅收每年都在翻倍增長。

保留城市記憶 廢棄集裝箱成網紅“箱空間”

項目初期,公司內部沒有一個人贊成,認為挑戰非常大。“董事長陳劍當時特意跑來考察,見到的是一批雜草叢生、沙石遍地的荒地,到處是被機械吊來拖去的大型集裝箱,充斥著噪音。這里沒有路燈、沒有商業區,更看不到幾個人。就連想要招募企業,別人一聽是寶山三毛倉庫,就要急著掛電話。”

因此,與中心城區渾然天成的地理優勢不同,智慧灣改造的第一步就是從外圍大環境入手,這種改造甚至延伸到了地鐵站的出入口。“從一號線呼蘭路站4號出口步行到園區的這一路全部改造美化。包括墻上進行創意涂鴉、進園路面的重新整治、安裝路燈、設立安保等等。此外在地鐵下方的籃球場、足球場,也都是我們在做運維。”園區認為,這樣做主要想法是兼顧了年輕人生活方式——只有將環境打造好了,才能吸引更多優質企業的入駐。

此外,園區內因工業遺存保留了大量的集裝箱,在內部改造上,智慧灣選擇在保留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更新,包括主辦公樓在內,原本的集裝箱堆場區域、倉庫區域以及碼頭區域等等。“大家對于寶山的原來印象都是碼頭集裝箱,因此我們在城市更新改造時,想把寶山原有的特色和記憶保留下來,再將它的功能做提升。所以我們當時就嘗試了一部分的集裝箱辦公的改造,將現存的許多集裝箱堆成兩層,再挖出門窗、打通內部,刷上嶄新的油漆。”沒想到,這些由藍、綠、黃、橙四種不同顏色的組成的工業風“箱空間”,深受科創、文創類創新型企業的喜愛。

如今,五顏六色的集裝箱辦公坊成為了園區一大特色,部分集裝箱還有連廊串聯,樓上露臺還可以供入駐企業員工養花種菜。不少園區內企業覺得,集裝箱不僅色彩豐富,內外通透,其內部也沒有立柱的特點,也提升了整體空間利用率。現在,各色堆疊起來的集裝箱錯落有致,儼然成了吳淞江邊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

2020年9月,星巴克也將目光聚焦在了“顛覆性變身”的集裝箱上,將中國內地首家集裝箱店開設在智慧灣內,這個由6個集裝箱堆出的星巴克集裝箱概念店在開業后一舉成為眾多網紅打卡目的地,也給給園區企業員工和周邊居民營造了一種特別的氛圍。

聚焦新科技產業 打造3D打印產業生態圈

在園區規劃上,智慧灣結合政府定位和自身優勢,緊緊圍繞新科技布局產業,重點聚焦3D打印、智能制造、VR/AR、人工智能等領域。

為了打造一個具有科技與文化融合為特色的智慧園區,智慧灣投資建設了國內首家以3D打印為主題的博物館,這在園區開發領域,也是罕見的。

“我們最初走訪了很多3D打印的企業,發現這些企業都會設置3D打印的展廳,經過深入了解才得知,當年3D打印技術并沒得到廣泛普及,企業前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和客戶科普什么是3D打印。”智慧灣將原來的倉庫用地打造成“中國3D打印文化博物館”,搭建產業平臺提供專業化服務,希望借此吸引智能制造產業和行業內的重點企業和更多的優秀人才來到園區,逐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如今,這座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以3D打印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已成為園區的特色符號之一。館內展出了近千件3D打印作品,其中既有形似月亮、蓮花座等金屬藝術品,也有尼龍材質的超現代茶幾、燈具等,幾乎涵蓋了3D打印技術在各領域的創新設計和應用成果。在博物館5樓,還有科技感滿滿的3D打印咖啡可以體驗,只需要把照片發送給3D打印咖啡拉花機,沒多久就能生成一杯專屬于你的頭像咖啡。

除了3D打印博物館,園區內還有世界最大規模3D打印混凝土步行橋、清華大學數字建筑中心設計的上海首個3D打印智慧書屋等。漫步園區,也能隨處可見形態各異的3D打印休閑椅、花瓶、小飾品,這些都是園內的3D打印企業的作品。此外,園區還打造了VR-AR體驗館、數智制造工場、麻省理工微觀裝配實驗室等科普場館。

目前,園區內也已聚集了大量的科技型企業的入駐,徹底激發了區域的城市活力,提升了城市形象,也為持久發展帶來了動力。開園以來,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智慧灣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園區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生態聚集,實現產業能級的跨越式發展。

文化與科技的雙引擎融合是智慧灣發展的新動能

除了“科技高地”,智慧灣的目標還有“文化集聚地”,園區希望通過藝術與技術、美學與科學的相互結合與相互滲透,促進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融合發展。

比如全市首個以戲劇藝術名家命名的專業劇場——智慧灣藝術中心(依弘劇場)就在智慧灣建成。劇場建筑面積約2600平方米,是第一家以現代高科技演繹傳統京劇文化的現代劇場,其舞臺設計將幾乎全部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呈現,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戲劇與科技相融合。

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打造的“藝術之橋空間”,巨大的竹編藝術裝置為工業風濃郁、由集裝箱構成的建筑空間增添了自然的氣息,使其成為一個交織書店、展廳、藝術作品的綜合藝術空間。王懷慶、蘇笑柏、金宇澄、冷冰川、村上隆等中外藝術家的限量石版畫,“本土創造”“羊舍”等設計品牌的聯名款產品都能找到。

此外,園區也有意向地引進了從事文創和藝術的創意企業及團隊,增添園區的“文藝新風”。在智慧灣的文創角,現已融合了像史依弘、宋思衡、曹鵬、夏小曹、黃蒙拉、羅威等近30位藝術名家集聚。“每年入駐智慧灣的藝術名家,都會在智慧灣舉辦豐富多彩的公共藝術活動。

每年,智慧灣會舉辦近百場不同類型的活動,累計吸引人次超30萬人,包括已連續兩年舉辦“智慧灣夜生活節”、世界機器人大賽、上海城市業余聯賽室內穿越機競速賽、上海國際3D打印嘉年華等等。今年3月起,寶山區文化館將在園區開展市民夜校的活動,這些活動將輻射園區內企業和周邊社區居民的。”

經過5年多的發展,如今智慧灣已形成上海最大、集聚度最高的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創意設計集聚區,同時也是24小時全天候、全面開放的新型產業園區。未來,智慧灣仍將聚焦于科技與文創企業更好的融合。“明年,我們想在園區成立元宇宙創新中心,讓園區內更多的科技型企業,跟文化企業相互融合相滲透,通過科技的手段賦能傳統,或者去開發一些新興的文化產品。”

作者:陸怡 黃文婷 圖/陸怡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