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占有率創新高,近四分之一收入囊中,這家上海企業是怎么做到的?
來源:上觀新聞2022.7.18
上半年接單超百艘,完成年度目標的95%;按艘數計,全球市場占有率接近四分之一……近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簡稱“上海船院”)的年中成績單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我們的全球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近兩年維持在15%左右,今年上半年上升到22.5%,創下歷史新高。橫向與國際競爭對手對比,也極為難得。”上海船院一位資深研究員介紹。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市場占有率顯著提升,意味著中國在船舶工業領域影響力不斷加強。更多上海方案、中國方案被國際船東認可;更多上海標準、中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這種影響力不僅體現在船舶設計領域,而且會向產業鏈下游延伸和傳導——“設計是前端,當中國船舶設計院拿下更多設計訂單,往往能帶動中國船廠拿下更多建造訂單。”
上海船院設計的11800TEU液化天然氣(LNG)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
創新引領,訂單主動上門
近兩年,海運市場火爆,船公司賺到了錢,自然會考慮增加運力或置換新船。這成為上海船院上半年成績喜人的大背景,但還不能完全解釋全球船東為何對其格外青睞。
據記者了解,真正的原因藏在這樣的細節里:去年下半年以來,上海船院船用電池項目主要負責人杜鵬飛發現,自己被潛在客戶“包圍”了。
“我們去年推出自主研制的集裝箱式動力電池單元,并在今年一月獲得中國船級社頒發的產品證書,它是全球獨一無二的產品,能夠實現零碳排放,有望引領沿海和內河航運的新變革。從產品發布起,就不斷有海內同行主動咨詢,甚至有船公司表達了下單的初步意向。”杜鵬飛說。
過去,中國的船舶工業被動地跟著市場走,國際船東提出需求和想法,國內企業想辦法設計、建造。但隨著技術、經驗的積累,中國船舶工業已從追趕者變成并行者,甚至是領跑者,與市場的關系也發生了改變。
“現在,我們在基礎研究、低碳、零碳,以及智能化等領域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力度,積極開發符合未來航運業發展趨勢的新船型,主動引領市場。”上海船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除了目前已經成熟的雙燃料船型,上海船院在氨燃料、氫燃料、甲醇燃料以及純電驅動等領域大膽探索、敢為人先,一些概念船型已獲得船級社認可,正逐步走向現實。比如今年3月,上海船院自主研發設計的中國首創首款氨燃料動力7000車汽車運輸船就獲得了挪威船級社頒發的原則性認可證書。儲備的船型多了,也就搶占了先機,無論哪個市場熱起來,都能拿到訂單。
上海船院上半年承接的訂單中,汽車運輸船和集裝箱船分別占14和81艘,全球市場占有率高達50%和32%。除了在船舶減重、降低建造成本和能耗等基礎指標方面有優勢外,這些船舶最大的特點就是綠色環保。比如LNG雙燃料集裝箱船采用“氨燃料預留”設計,這一細節為船東未來布局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一位上海船院員工表示:“現在我們是船東大膽想法的支持者,我們與他們保持著密切的溝通聯系,向他們介紹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和最新的船型,當他們想擁抱未來時,就會想到我們,訂單主動上門。”
上海船院自主研制的集裝箱式動力電池單元
數字轉型,生產效率提升
今年上半年還有一個背景,受封控影響,上海船院大部分員工居家辦公了兩個多月。但公司經營接單、生產卻完全沒受到影響。
得益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所有員工都可以在家遠程登錄辦公室電腦,完成調取數據庫資料、線上簽單、修改方案等操作。同時,所有審批流程也都能在電腦或智能手機上即時操作,減少等待時間。
線上辦公和審批屬于辦公形式和流程管理上的創新。同時,在設計模式上,上海船院也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自我改革。
“過去船舶設計過程中有三維模型,也有二維圖紙,現在可以實現從詳細設計到生產設計,都有全數字化的三維模型,這能大大減少船舶設計返工情況的出現。”上海船院一位管理人員表示:“這種三維一體化設計理念十年前就提出了,近兩年開始進入收獲期。上海船院通過大量二次開發,讓三維一體化設計軟件功能更全面、操作體驗也更優,因此設計效率與質量明顯提升。”
打個比方,市面上各類視頻剪輯軟件都能剪視頻,但要想快速剪出高品質的視頻,一定需要功能豐富,且操作便捷的軟件。
正是由于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目前,上海船院同時設計的項目多達150艘,這在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
上海船院設計的7800車汽車運輸船
精益求精,打響上海品牌
上海船院的目標是成為世界領先的智慧型船舶研究設計院。近年來,肩負著“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使命,上海船院始終瞄準設計研發前沿技術、服務行業發展、接續做強自主品牌,已成為我國船舶設計領域規模最大、船型最豐富、市場占有率最高的研究設計單位之一。
談及接下來的布局,上海船院院長呂智勇表示:“創新是無止境的,我們將繼續潛心研究,力求新突破。”
在管理層面,除了信息化、數字化轉型,上海船院正計劃推出子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在不斷升級企業軟硬件的同時,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讓員工更有激情。
在技術層面,上海船院正借助計算機仿真、數字孿生、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水動力研究、船舶振動和強度分析等基礎研究,使船舶設計的各項基礎指標精益求精。
不斷強化創新體系的過程中,上海船院逐步形成了三大創新平臺:
首先是“中國智能船舶創新聯盟”。作為聯盟的牽頭單位,上海船院服務國家戰略,力求在這一前沿領域率先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標準。
其次是上海船院與上海張江集團共同打造的“AI+海洋科創中心”。該平臺服務于地方發展戰略,目標是成為上海市及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及數據中心,助力人工智能、機器人、芯片等企業對接船海產業,賦能中國智能船舶和海洋科技工業的創新發展。
最后是在中國船舶集團指導下,聯合國外領先的船級社成立的“未來船舶研究中心”。這一平臺以全球化的視野匯聚全球資源,為中國船舶提供面向未來的設計理念。
“智能化、綠色化是船舶行業的兩大發展方向,上海船院要為全球航運業發展貢獻更多上海方案和中國方案,提升船型技術附加值,助力中國船廠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贏得更多訂單,打響智能船舶和綠色環保船舶的上海品牌。”呂智勇說。
更多資訊
-
滬漂外國人圈中流傳著這個一家靠“眾籌“在上海扎根的理發店,著名街區老外街主動朝它拋出了橄欖枝|上海文創園區巡禮?閔行文創故事2023.9.12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2年底,上海的常住外國人口數量約75萬人。身處異國他鄉的這些外國人有在上海生活了數十年的,上海話說得比普通話還要好。也有初來此地,還手足無措著。 外國人在上海的剛需,理發名列前… 查看詳情 >
-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多元聚力一體化發展2023.9.12
依托“聯盟+基地+基金+園區+平臺”多元化跨域合作體系,近年來,G60聯席辦統籌各個城市產業部門具體牽頭,串聯九城市企業,常態化開展各類要素對接活動,出臺聯盟發展指導意見,實施汽車零部件、智能物流裝備… 查看詳情 >
-
張園將新建超8萬㎡地下空間!東園老建筑“手拉手挪位”,市民:來打卡就像“走娘家”2023.9.12
張園“長腳”走路了?還是“手拉手一起走”!近日,張園東區開啟了園內最大規模的“組團式平移”,不切割破壞老建筑同時也為接下來東園建設地下商業等騰出空間,據了解,移位完成后,東園將建超8萬㎡的三層地下空間… 查看詳情 >
-
站在風口的泥城,如何“飛”得更高更久更遠?2023.9.12
20世紀,滬產貂皮鼎鼎有名,在海外市場被爭相搶購。當時,上海最大的養貂基地,就在公認的農業大鄉——南匯泥城。1989年頂峰時,泥城一度飼養了萬頭水貂,所產的對蝦、蘑菇、甜瓜、青扁豆等也備受市民歡迎,經…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