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擁抱國產芯片和人工智能的機會,讓汽車供應商們心動不已
來源:上觀新聞2022.8.10
汽車博主常巖最近“火”了。他在使用某品牌汽車輔助駕駛功能時,因為眼睛太小,被車載駕駛員監測系統判定為“頻繁分神”遭到多次警告。激起熱議的同時,更多人也第一次接觸到了“智能座艙”這個近年來興起的概念。也許一些算法還需優化,但智能座艙確實能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更好保障駕駛員和乘客的安全,提供個性化的舒適功能與娛樂服務。
智能座艙無疑在汽車產業未來發展中占重要一席。在宣布汽車產業產值破千億后,臨港新片區就進一步明確,將重點聚焦電動底盤、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云服務等領域。瞄準機遇,老牌汽車座艙供應商延鋒選擇臨港,開始了它的布局。
三大產業集群帶來協同效應
去年5月,一場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延鋒汽車項目落地臨港。三個月后,延鋒又與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簽訂諒解備忘錄,共同推動延鋒國際智能座艙配套項目落地。
延鋒非常重視臨港,希望在此打造延鋒全球規模最大的汽車智能座艙產品、內飾和座椅零部件產品研制和出口基地。為什么?原因很多,延電科技股份總經理代鳳朕掰著手指娓娓道來:
最早,吸引延鋒的是臨港的整車主機廠。上汽、智己等行業龍頭都是延鋒的客戶,在周邊布局內飾、座椅項目,無疑能節省物流成本、提升供應鏈穩定性。
“我們已經能穩定地向臨港的主機廠供應座椅內飾了。而正是在首發項目運作期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臨港,發現了這里的更多優勢,也決定在臨港進一步擴大投資。”代鳳朕說。
產業集群的協同效應無疑是其中之一。這不僅僅在于汽車行業本身,臨港新片區重點發展的另外兩大產業——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也對延鋒的業務有所裨益。
代鳳朕介紹,延鋒的汽車電子、智能座艙等項目是“芯片大戶”,系統集成開發等都是基于芯片。在全球缺芯的大背景下,擁有本地就近的芯片供應商能帶來舉重若輕的戰略優勢。
“智能座艙業務需要高度協同開發,在每一個節點、每一步,都需要多方密切配合。”代鳳朕說,“在臨港,我們的客戶、我們的芯片供應商和我們自己互相之間離得很近。在某個開發節點遇到問題,可能一個電話,對方的工程師20分鐘就趕到我們的實驗室了。這種便利性,在別處找不到。”
人工智能產業對延鋒業務的賦能亦是同理。此外,本地擁有成熟的產業集群,意味著AI行業高端人才的集聚,這也正是延鋒所需要的。
臨港政策優勢無可替代
人才集聚不僅歸功于產業,臨港新片區的政策優勢同樣不可或缺。這也是延鋒進軍臨港后發現的另一大優勢。
“一開始,我們真不知道,臨港新片區的政策這么好。”代鳳朕說,“產業扶持政策、人才落戶政策的力度,在全國范圍內都很有競爭力。”
臨港對企業的服務態度也讓他印象深刻。延鋒為員工申請了人才公寓,管委會和園區公司帶著延鋒負責人按照需求找場地,以最快的速度落實了政策。今年疫情期間,臨港管委會提供了企業所需的各種支持,幫助延鋒迅速復工復產。
“滴水湖AI創新港”最近傳出即將啟動的消息,讓延鋒看到臨港對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視。事實上,延鋒的工廠在數字化領域走得很遠。智能工廠里,多半設備具備聯網能力,“效率瓶頸”顯著化解。在人工智能賦能的“工廠大腦”的指揮下,整座工廠更高效,對市場的反應也更敏捷。一條產線,就具備生產成百上千種不同配置汽車內飾件的能力。
而從產品角度看,人工智能在車內的應用越來越多。“汽車在人們生活中的角色正從交通工具逐漸轉變為生活場景。每天中午在園區里,我都能看到許多人回車里休息甚至午睡。”代鳳朕認為,延鋒與AI的交叉也會越來越多。
他透露,延鋒未來或許會把更多汽車電子領域的產線放到臨港,“得益于臨港的政策,延鋒在高端研發人才方面的人力成本已經降到很低了,如果政策能進一步突破,幫助我們把產業工人的人力成本再降低一些的話,我們也能在臨港更好更快地發展。”
更多資訊
-
項目結構封頂,上海這個新城打造國際一流教育綜合型社區2023.9.21
9月20日,金橋臨港平和項目結構封頂。該項目覆蓋了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學段,預計2025年9月對外招生,總投資達32.9億元,總建筑面積30.1萬平方米。對標國內外一流教育社區項目,引入業內最先進的設計理… 查看詳情 >
-
九成企業感到貿易便利,八成認為成本下降,上海自貿試驗區政策效應顯著2023.9.21
9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10周年主題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張江科學會堂舉行。 作為全國第一個自貿區,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十年來,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不建“… 查看詳情 >
-
大虹橋傳來喜報,又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入駐,看看哪家是你熟悉的企業?2023.9.21
“選擇大虹橋,就是選擇未來”,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關于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進一步提升能級的若干政策措施》發布后,作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核中核”的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讓更多海內外有識之士把投資興業的目… 查看詳情 >
-
首單、首次、首筆……上海自貿區十周年,銀行業保險業交出了怎樣的答卷?2023.9.21
截至6月末,上海自貿區內銀行業機構數量達588家,其中區內法人機構49家,分行級機構121家,分行級以下機構418家。保險機構數量為135家,其中區內法人機構16家,分公司54家,分公司以下機構65家…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