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自動駕駛探索的里程碑式節點,為什么落在新片區?

來源:上觀新聞2022.8.19

7月的一天,隨著三輛重卡駛上右側車道,東海大橋自動駕駛測試專用道管理措施開始實施。與此同時,上汽友道智途“5G+L4智能重卡”隊列跟馳“減員化”運營測試正式啟動。CEO王瑞說,將在東海大橋逐步走向全場景無人化,“五輛車的編組,一共要10個安全員。前幾年我們減到了5個,到年底我們會再減3個。”很快,其他司機們就能看見空無一人的重卡在大橋上疾馳。
在許多行業資深人士看來,自動駕駛探索的里程碑式節點、國內首次在開放道路上開展的減員測試落在臨港新片區,似乎是一種必然。背靠上汽研發團隊的友道、納斯達克上市的圖森未來、AI界的新巨頭商湯科技,以及一眾大小自動駕駛企業,紛紛選擇臨港,不僅是看中這里政策有優勢、場景夠豐富。在臨港,AI、汽車、芯片三大關聯產業之間的協同效應,也開始發揮作用。
最好的測試環境

背靠上汽十年來的技術積累,搭載了自研全棧自動駕駛系統的友道智途智能車輛能輕松應對港口、物流園區里的各類場景。在洋山港、外高橋、寧波大榭招商國際碼頭、曹妃甸散貨碼頭等全國各地,友道智途通過“賽馬”獲得了大量商業訂單。
商業化成效顯著:一輛友道智途AIV(無人純電智能平板轉運車)運營一年,能省下3個司機的成本,大約五六十萬元。在運輸行業,人力占了成本的大頭。這讓市場更直觀地看到了自動駕駛的前景。
但在從前,商業化運營很難實現。“這些年我們發展遇到的最大瓶頸,就是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不允許做收費的運營、不允許去掉安全員……”王瑞說,“一來,這會限制技術更進一步。其次,商業化價值不明顯,不利于企業快速持續發展。”
在臨港新片區,政策限制接連突破。友道智途不僅能提供收費運力服務,還能逐步省下司機安全員的成本。三年來,友道智途的測試里程已達到280萬公里。2021年,他們在東海大橋上轉運了4.08萬個標準集裝箱。今年,這個數字翻個倍可能還不止。
對自動駕駛企業而言,測試里程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業界普遍認為,在解決底層架構和大部分技術問題后,自動駕駛系統只能通過機器學習不斷地測試、訓練、迭代、更新智能算法,直到所有未被預先考量的邊緣場景全都涌現,才能攻堅“最后5%”長尾問題,真正趨向成熟。
因此,洋山港和東海大橋成為自動駕駛企業天然的“搖籃”。四期港口、三十多公里長的大橋,涵蓋了巡庫、過閘機、變道、上下匝道……王瑞認為,臨港新片區的場景最豐富、最復雜,在這里進行路測,能使算法高效優化。圖森未來的工程師們也認為,在臨港測試了25萬公里后,的確發現了不少能幫助改良算法的場景。
譬如,雨天道路限速動態調低至60公里/小時,自動駕駛算法遵守交規主動降速,但其他車輛仍以80碼行駛。“嚴格按限速行駛的話,一路上不斷有后車變道超車,會不會反而不安全?”工程師說,“只有不斷測試,才能找到這類場景下的最優解。”
別處找不到的便利性

“我們正走出上海,走向全國。但我常跟團隊說,臨港是我們的大本營。”王瑞說,“商業化讓友道智途駛上發展快車道,而臨港新片區則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環境。”
他告訴記者,友道智途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都是在主機廠里完成前裝,再以整車的形式售賣、租賃或提供訂閱服務。前裝的可靠性更高,因此也是多數自動駕駛企業的選擇。這意味著,這些企業必須與車企深度合作,而坐擁特斯拉、上汽、智己等多家主機廠且整車產量占全市1/4的臨港,無疑更符合它們的需求。
此外,芯片是AI的物理基礎,而臨港擁有投資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芯片設計、制造、材料、裝備、封測等各個領域160多家企業落戶特色園區“東方芯港”,初步構建起了全產業鏈體系。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余南平認為,關聯性強的幾大產業集中于一個區域,才能打造出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形成完整的內循環。全球聞名的硅谷提供了成功的樣板:這座是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匯聚了集成電路、計算機、互聯網等領域的龍頭企業。產業間的關系一如產品間的關系:軟件依存于芯片等硬件,而硬件也需要軟件賦予其價值。
在臨港新片區,三大產業集群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協同效應,催化了自動駕駛和其他交叉終端產品的蓬勃發展。
去年5月,一場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延鋒汽車項目落地臨港。3個月后,延鋒又與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簽訂諒解備忘錄,目標打造延鋒全球規模最大的汽車智能座艙產品、內飾和座椅零部件產品研制和出口基地。
“最早吸引延鋒的是臨港的主機廠。在客戶周邊布局內飾、座椅項目,無疑能節省物流成本、提升供應鏈穩定性。”延電科技股份總經理代鳳朕說,“而在首發項目運轉期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這里,發現了更多吸引我們的優勢,才決定擴大投資。”
代鳳朕透露,延鋒的汽車電子、智能座艙等項目是“芯片大戶”,系統集成開發等都是基于芯片。在全球缺芯的大背景下,本地就近的芯片供應商能帶來舉重若輕的戰略優勢。此外,智能座艙業務需要高度協同開發,在每一個節點、每一步,都需要多方密切配合。“我們的客戶、供應商和我們自己都在臨港,互相離得很近。在某個開發節點遇到問題,一個電話,對方的工程師20分鐘就趕到我們的實驗室了。這種便利性,在別處找不到。”
新終端帶動產業聯合

在臨港,AI、汽車、芯片三大產業還有更多交叉產物。代鳳朕舉了個例子:“每天中午在園區里,我都能看到許多人回車里休息甚至午睡。汽車在人們生活中的角色正從交通工具逐漸轉變為生活場景,人工智能在車內的應用無疑也將越來越多。”
高端人才在產業間流動的情況也會更頻繁。王瑞表示,隨著研發深入,友道智途將需要越來越多汽車等跨產業的人才。代鳳朕則說,臨港的AI行業人才特別多,這正是汽車電子、智能座艙等項目所需要的。
臨港新片區也非常重視產業協同發展。此前宣布汽車產業產值破千億后,管委會領導就進一步明確,將重點主攻電動底盤、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云服務等領域。近日發布的行動方案白皮書更是提出,將建設龍頭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以產品需求為導向,龍頭企業整合多產業、上下游企業資源,共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陳虹認為,像智能網聯汽車這類人工智能、計算機、集成電路、5G/6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高科技創新產品,需要大力探索和攻關的科學技術問題很多,不是一個高校、一個企業、一個研究機構能夠承擔的,需要政策、資金、機制強力支持下的多學科深度交叉和產學研協同。
剛剛啟動的“滴水湖AI創新港”,承載就是這一思路。它是人工智能企業科研辦公的載體,還將成為市民體驗人工智能的空間,提供海量AI應用場景,發掘更多需求,用新終端帶動各領域企業聯合“揭榜”,促生更多創新動力。成效如何,值得期待。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