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全力打造全球卓越的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來源:浦東發布2022.11.16
11月14日-18日,以“共濟未來 萬物‘升’長”為主題的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拉開帷幕。在本屆生物醫藥產業周期間,浦東將推出一系列重磅活動、產業政策、新銳人物和平臺載體,與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共享發展機遇。
隨著新醫改的不斷深入,中國醫藥行業也逐漸從仿制向創新轉型,創新藥的黃金時代已然到來。一批中國本土創新藥企業在浦東蓬勃發展,堅持自主研發,“小而美”“聯合創新”的發展模式,讓浦東“創新藥”產業活力四射。
在“熱帶雨林”的創新氛圍下,截至目前,上海今年已新增獲批4個Ⅰ類國產創新藥,除了瓔黎藥業(抗癌新藥)林普利塞外,復宏漢霖的(抗癌新藥)斯魯利單抗注射液、華領醫藥全新機制的(糖尿病治療)原創新藥多格列艾汀片等均由浦東企業帶來。
生物醫藥產業在浦東正跑出加速度,從靶點發現、藥物篩選、臨床研究、中試放大、注冊認證到量產上市等,在浦東已形成了完整的創新鏈條,已累計誕生全國15%的原創新藥和10%的醫療器械。2021年浦東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約為3200億元,產業規模占全市40%。
十余年長跑后,浦東創新藥企——華領醫藥的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沖”過了終點線。今年10月,其申報的1類創新藥多格列艾汀片(商品名:華堂寧)獲批上市。該藥品適用于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該藥由華領醫藥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研發并持有、上海迪賽諾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受托生產,是張江研發、上海生產的典型代表,也是上海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MAH)、推動創新研發成果快速上市的成功案例。也意味著該創新藥成為在中國首先上市的全球首創新藥。用了十余年的時間,華領醫藥讓在浦東“播下”的創新藥“種子”,最終實現了“全球首創、中國首發”。
作為浦東“創新藥”企業的代表,華領醫藥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官陳力博士表示,浦東的開發開放培養了浦東人敢想、敢闖、敢拼的精神,孕育了新奇跡新面貌。
細胞治療是各國競相布局的“新賽道”。作為全國最具創新活力的細胞治療產業集聚區之一,上海已有出自浦東的兩款免疫細胞治療藥品上市。聚焦創新策源能力和臨床研究轉化,上海將建設市級及以上細胞治療創新基地和平臺。
根據最新發布的《上海市促進細胞治療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4年)》,上海將打造“一核多點”的細胞治療產業特色集聚區。浦東張江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園、外高橋自貿壹號生命科技產業園等都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基地。
提升產業集群在全球影響力
創新策源是浦東引領區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功能,在環境營造上浦東也在思考,如何讓科技工作者有更多創新資源可利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明確了浦東新區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重要任務:打造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所謂的“世界級”,即具備參與全球產業競爭、合作的能級。隨后,《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高地建設規定》出臺,一年來,浦東正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為目標,帶動全國產業鏈升級,提升產業集群在全球的影響力。同時,在構建創新生態、構筑創新鏈條方面勇于探索、大膽實踐,推出了一批標桿性措施。
上海科創中心“十四五”規劃、上海浦東生物醫藥產業立法、國家藥監局審評審批制度、MAH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藥政及支持政策相繼出臺,張江“藥谷”金字招牌越發閃亮。截至2021年底,張江研發并申報的17個1類新藥、15件創新醫療器械產品獲批上市,創造了全國或全球多個“第一”的紀錄。
作為我國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外高橋保稅區30多年來高舉浦東開發開放的旗幟,憑借著海關特殊監管區的保稅優勢、貿易便利化優勢,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優勢,以及上海張江高新示范園區創新政策優勢,吸引集聚了800余家國內外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企業,涵蓋了研發、檢測,生產、倉儲、貿易、醫療服務、臨床全產業鏈環節,形成了業態豐富、產業鏈齊全、獨具“保稅”特色的外高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成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今,全球制藥、醫械巨頭紛紛在把貿易中心升級為研發中心后,開始設立開放式創新中心,并加入了浦東新區大企業開放中心(GOI)計劃,帶動更多的本土技術創新發展。而擁有全產業鏈的本土創新藥企業,如和黃醫藥、濟民可信等,手持原創藥走向全球商業化,一批研發型企業則充分利用浦東現有資源,將“輸出全球”這條路越走越寬。
上海是中國現代生物醫藥行業的發源地,這里誕生了我國第一支青霉素,為國家健康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從1992年布局生物醫藥產業算起,浦東歷時30年發展,已成了發展創新藥的“強引擎”,正勇闖全球市場,打造全球卓越的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更多資訊
-
曾因污染大能耗大“聞名”上海,現成野趣橫生的藝術公園,格外出片……2023.10.13
在上海,工業遺址變身城市公共藝術空間的探索實踐越來越多,給人們帶來諸多驚喜。有學者認為,城市工業遺產承載著城市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信息,公共藝術介入一定程度提升了其人文屬性,使之成為城市的文化符號和… 查看詳情 >
-
入華30年投資10億歐元,德國化工龍頭在上海承諾:未來繼續投資中國2023.10.13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學品市場以及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昨日(11日),德國化工龍頭企業瓦克化學總裁兼CEO賀達(Dr. Christian Hartel)在上海慶祝入華30年時表示,在過去30年間… 查看詳情 >
-
上海松江秒變“小鐮倉”,抖音上有62個“小瑞士”,專家:警惕景區標簽化2023.10.13
松江有軌電車配上大草坪成了上海“小鐮倉”;藍白配色地中海風格建筑加上特定角度拍照,商場秒變“小圣托里尼”;廢棄礦山和湖水疊加濾鏡就是“小冰島”…… 近年來,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小瑞士”“小冰島… 查看詳情 >
-
上海徐匯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揭牌,服務高校院所等創新主體2023.10.12
10月11日下午,上海徐匯區科技創新推進大會在西岸召開。會上,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區委副書記、區長鐘曉詠,共同為“徐匯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成立揭牌。 澎湃新聞記者從徐匯區獲悉,該中心成立后,將致力…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