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上海多項民心工程、實事項目超額完成目標,今年還將進入全面提速新階段

來源:上觀新聞2023.1.11

新年伊始,北蔡鎮“城中村”改造項目A-1地塊迎來“開門紅”。簽約現場,14戶村民在工作人員陪同下完成選房簽約,簽約率達100%。在2022年前,搬離老舊城中村還只是大家的一個夢,直到當年北蔡鎮被認定為新一批“城中村”改造項目,當年實現啟動。
這樣的速度,在2022年并不鮮見。過去一年里,多個民心工程和實事項目克服疫情反復影響,超額完成目標,甚至進入提速新階段。在城市運行和生活細節里,我們可以觀察到這些變化。
城市空間更加精雕細琢
公共空間直觀表達著一座城市的形象,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品質。12月15日,蘇州河水上航線正式投入運營,市民們追捧嘗鮮。游船行進之間,兩岸美景不斷,人們在慢行道上漫步休憩,曾經破敗的老建筑被修繕激活,河水也清澈不少。水清、岸美、宜游,得益于民心工程“一江一河”兩岸公共空間建設的持續推進。
自從黃浦江兩岸45公里、蘇州河兩岸42公里公共空間貫通之后,“一江一河”提升從數字目標轉為體驗感更強的品質追求。記者從市住建委了解到,2022年黃浦江、蘇州河公共空間進一步精雕細琢。石庫門慎余里、上海最后一座官制媽祖建筑“天后宮”復建開放,浦東濱江歇浦路8號工業遺存已完成修繕。結合市民需求和區域發展,一批建筑或改造升級或功能轉型,如徐匯濱江星美術館改造已完成,楊浦濱江世界技能博物館改造基本完成,濱江輪渡站也將結合濱江綜合交通樞紐、配套服務,逐步開展新一輪提升改造。接下來,“一江一河”會加快推進貫通岸線向南北延伸、向腹地拓展,打造更多公共休閑和生態綠色空間,集聚金融、航運、科創和文旅等主導產業。
不只是高顯示度的濱水岸線,老百姓家門口的環境也變得不一樣。截至去年12月15日,上海全年200公里民心工程架空線整治目標已完成,且超額33公里。將天空割裂的蛛網黑線消失了,更難得的是,通過架空線入地和桿箱整治“搭載”其他提升工程,空間整體景觀得到優化。
長寧區北新涇街道是全市率先在全域實現架空線入地和桿箱整治的街道,也是無架空線全要素整治示范區。在這里,中環蘇州河橋下空間在架空線入地工程過程中同步調整,單調的灰色空間變成以火烈鳥、獵豹和斑馬等動物形象為主題的文體休憩空間。新漁路架空線工程進行至道路恢復階段時,結合該區域的河道景觀特點,對周邊環境、綠化、新建管線橋等進行了景觀優化。
居住環境改善全面提速
臨近2022年年關,張園部分片區結合舊改煥新開放,迅速成為潮人集聚地,而往日“72家房客”的情景已經走入歷史。2022年,上海提前完成中心城區20萬平方米年度目標,1.1萬戶居民脫離拎馬桶的日子,至此,上海全面完成成片舊改,困擾30年的民生難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在頭號民心工程舊區改造取得關鍵突破時,上海城市更新之路任重道遠,非中心城區居民的居住難題亟待破解。從2022年起,民心工程“城中村”改造項目全面提速。49個推進的“城中村”改造中,動遷已完成97%,動遷收尾已完成40個項目,安置房開工率90%,均已達到年度計劃目標。基礎設施項目已開工218個、竣工100個,已出讓151塊經營性用地,15個項目已開始商品房銷售。
上海再追加認定8個區域為“城中村”改造項目,除了浦東北蔡鎮,還有嘉定區工業區、寶山區顧村鎮、青浦區趙巷鎮、青浦區金澤鎮、閔行浦江鎮、松江洞涇鎮、寶山大場鎮。接下來,將把“城中村”改造與新城建設、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撤制鎮改造、鄉村振興等緊密結合。
眼下還有許多老舊小區的“加梯”建設如火如荼。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是解決老年人上下樓難的重要舉措。去年,上海共完成加裝電梯2303臺,超額完成2000臺的年度目標任務。
上海存量老舊住宅小區門洞數量達20余萬個,經過前期加梯可行性評估,其中12萬個門洞已具備直接加裝電梯的條件。但加裝過程比較專業,不少居民被卡在了第一關——加梯意愿征詢難。記者從市房管局了解到,2022年拓寬了居民表達加梯意愿渠道,通過建設加梯微程序“梯小二”。引導有需求的居民通過掃描二維碼來表達加梯意愿,此外加梯“一件事”辦理也在加快。規模化加梯推進力度加大,目前全市范圍內已有23個小區實施了規模化加裝電梯。今年,這項民心工程將繼續提速。
在小區內,另一項實事項目也取得明顯進展。2022年,市房管部門聯合市應急局、市消防救援總隊印發實施方案,推進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建設,為726個小區新增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超額完成全年任務。
一體化交通出行正成為現實
打開APP,公共交通、打車出行、智慧停車“一鍵達”,還能在輸入目的地獲取出行路線后,直接在當前界面掃描乘車碼或共享單車,省去切換其他APP的煩惱。這樣的一體化出行方式,正在上海成為現實。
2022年,上海綠色出行一體化平臺“隨申行”APP正式上線。這是國內外首個由政府主導、專門組建主體負責建設運營的特大城市出行服務平臺,既體現政府公眾出行服務的公益性,也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隨申行APP聚焦出行服務的整合,全方位打通出行換乘的鏈路。近期,平臺升級至2.0版本,拓展網約車、共享單車等市內出行方式,以及一鍵拖車等車生活服務,實現航空、鐵路、輪船等數據及功能接入。
預計2023年底,隨申行APP還將從“行”逐步延展到 “衣、食、住、購、娛”,以及文體、健康等生活服務各領域。并且,逐步拓展出行服務至長三角區域,推動建立長三角一體化出行生態圈。
在打造一站式服務的同時,交通管理部門聚焦停車難等出行痛點,多措并舉提升市民出行的便捷度與感受度。記者從市道運局獲悉,2022年,停車難綜合治理民心工程累計創建61個停車治理先行項目,開工建設9845個公共泊位,其中建設完成4652個。2020至2022年,累計創建128個停車治理先行項目,開工建設1.8萬個公共泊位,其中建設完成1.02萬個。
2022年,新增114個停車場(庫)上線“錯峰共享”一鍵簽約功能;新增60家醫院提供“停車預約”功能,基本實現市級醫院全覆蓋;大力推進智慧停車場(庫)建設,已建成54個智慧道路停車場,推進建設42個智慧公共停車場(庫)。此外,市發改委會同市交通委、市房管局新建15452個公共充電樁,占全年計劃155%,完成率居30項實事項目前列。
為打破“數字鴻溝”,便利老年人出行,市道路運輸局、市民政局、市房管局去年還聯合申報市政府實事項目,推進“500個一鍵叫車適老服務設備進社區”工作,覆蓋全市范圍內老年化程度較高的小區、社區服務中心、醫院等區域。
截至9月下旬,已新建成500個“一鍵叫車”進社區點位,分布于全市16個區47個街鎮及7家醫院,其中,小區類點位占比約86%,公共服務窗口占比約11%,累計服務約3萬單,呼叫響應率近90%。截至12月底,全市累計建成760個“一鍵叫車”點位。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