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張江藥谷”創新活力如何?這些中小企業可能提供了一個視角
來源:上觀新聞2023.2.9
不久前,當有人問起公司所在地,“張江藥谷”這個回答給了初創企業正序生物首席執行官牟曉盾一種自信。與此同時,她也能感覺到,這個回答給了對方一種天然好感。
如今的“張江藥谷”創新活力如何?據統計,目前張江科學城超過1700家生物醫藥企業,其中納入市統計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收入2000萬元以上)超過70家。這意味著,像正序生物一樣的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構成了張江生物醫藥的“毛細血管”,它們的創新活力正是“張江藥谷”生態的最直接體現,也是得以觀察“張江藥谷”的最佳樣本。
【“很多客戶來自張江,對于創新藥的認知非常與時俱進”】
盡管創立時間只有兩年多,但正序生物與“張江藥谷”的結緣由來已久。“不管是原來在大型跨國藥企做藥,還是后來做藥物外包服務,我發現很多客戶都來自張江,他們對于創新藥的認知非常與時俱進。”牟曉盾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這是她對“張江藥谷”生態的初步感性認識。
張江科學城現有各類新型研發機構、企業技術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近500家,近年來還建設了李政道研究所、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等一批基礎研究領域的創新機構,以及上海科技大學等研究型大學。正序生物的誕生和發展正得益于這一創新生態,其原創的堿基編輯技術就孵化于上海科技大學。
牟曉盾回憶說,正序生物初創時獲得了上海科技大學的全球獨家專利許可,并入駐了上海科技大學科創產業早期孵化器,得到了公共實驗場地支持。與此同時,張江集團鼓勵原始創新,給予了政策扶持。“這樣我們就能放手去做‘從實驗室到病床邊’的技術轉化。”據介紹,2022年7月,正序生物的原創堿基編輯技術在美國獲得全球專利授權,這也是首個獲得海外授權的中國堿基編輯工具專利,利用此技術研發的創新型療法預計今年年內正式提交臨床試驗申請。
“國內傳統制藥工業起步較晚,如今我們的堿基編輯技術差不多與國外‘頭碰頭’。”牟曉盾介紹,2020年獲得諾貝爾獎的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有個難以解決的缺陷,需要完全切斷細胞染色體的DNA雙鏈,即先破壞再修復;而堿基編輯把基因“剪刀”變成了“修正筆”,不會破壞染色體DNA。這好比原來是“開胸”手術,現在變成了“微創”手術,安全性更高。
當下,一個熱門靶點的背后,往往跟隨著許多中小藥企。“培育一個原創技術,相當于給企業帶來一個引擎,但中小企業的創新要考慮差異化。”牟曉盾表示,如果熱門靶點的藥物已經上市,再跟著做就晚了,她建議可關注罕見病和慢性病的新靶點。正序生物正在持續申請血液類、腫瘤免疫類、傳染病和代謝類疾病的多項新藥靶點專利,未來將在技術創新方面形成強大的差異化優勢。
【“張江的人才和技術儲備都比較成熟”】
蔡倫路781號,是“張江藥谷”孵化器所在地,也是最早的國家級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這里誕生了一批明星企業,例如之江生物、君實生物、和元生物等。
“我們是2019年11月拎包入駐的,借助這里的公共大型儀器,第二個月就拿到了初步的概念性驗證數據。”領泰生物創始人、總經理馮焱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他現在的辦公室正是君實生物當初起步的地方。
想成為賽道引領者的領泰生物,目前致力于拓展基于PROTAC技術的新藥研發,即利用人體內的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對致病蛋白進行定點靶向清除。“這一技術針對的是包括免疫性疾病在內的很多以前不可成藥的靶點。根據目前的文獻報道,免疫性疾病有100多種,比如強直性脊柱炎、紅斑狼瘡等,因此具有廣闊的研發前景。”馮焱說。領泰生物研發的第一個管線產品進展順利,計劃2023年3月底向美國和澳洲提交臨床試驗申請。
馮焱1996年在上海有機所讀博期間,第一次來張江的印象是“好遠好遠”。2005年,他在美國完成博士后研究,曾經短暫地在張江做過新藥研發,“那時候張江做創新藥的還不多,我覺得時機還不成熟。”2010年,他再次回到張江,“感覺基礎設施、人才和政策都有了很大變化,張江也從仿制藥到仿創結合,走到了創新藥的軌道上。”
作為一家初創企業,領泰生物同樣受惠于“張江藥谷”的生態圈。從一開始,他們就利用這里的藥物外包服務平臺合成化合物、研究藥物毒理等,自己只做最核心的篩選。“張江的人才和技術儲備都比較成熟,這里的醫院和新藥研發企業還會定期舉辦沙龍,有著很好的溝通渠道。”
“10年前在張江做模仿創新可以有很好的前景,但現在已經很難了,尤其是初創企業,必須要有‘獨門秘笈’才能活下來。”馮焱認為,源頭創新的內涵很寬泛,既可以是概念創新,也可以是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初創企業不必都執著于概念創新。“新藥研發是一個長鏈過程,據我所知,張江的很多企業都在諸多環節謀求創新。”
領泰生物在“張江藥谷”孵化器租借了不到1000平方米的空間,但分散在幾處,如今公司已有20位員工,考慮搬到更集中、更大的場地。“上海除了用人和土地成本比較高,其余都是優勢。”馮焱笑著說。
對未來有信心嗎?“必須的。”馮焱說,一些外省市的補貼政策確實誘人,但他看重張江的源頭創新土壤,所有創新都是人做出來的,上海的人才效應、城市治理和人文環境都有著獨特優勢。
【圈子里的朋友不約而同提到這里是“中國藥谷”】
先做出一個“利器”,再篩選藥物靶點。2022年10月,深勢科技在上海發布了新一代藥物計算設計平臺Hermite,可以更加快速準確地預測蛋白三維結構,較以往平臺訓練時間至少減少50%,復合蛋白預測精度至少提升15%。目前,這是國內唯一一家人工智能+新藥研發的商業化平臺。
深勢科技首席藥學官張曉敏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基于AI for Science(科學智能)的藥物設計是深勢科技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之所以布局在張江,因為人才多、環境好,圈子里的朋友總是不約而同提到這里是“中國藥谷”。“我們之前在張江建新藥研發中心時,就感受到了‘傳說’中的便捷,這里招人確實方便,且半小時就能到達多個藥物外包服務平臺。“
張曉敏曾經在被譽為“歐洲藥谷”的瑞士工作。“在瑞士做原創新藥的企業比張江更多,張江的企業做藥的靶點趨于同質化,不過現在也正向差異化和原創性努力。”據介紹,瑞士的中小藥企比較少,而美國波士頓的初創藥企比較多,從這一點來說,“張江藥谷”的生態更接近波士頓,“更像一個森林”。
【張江正成為鏈接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網絡的重要節點】
“過去一些跨國藥企都是自己做研發,近年來由于張江的中小藥企發展得很好,這些跨國藥企從效率和成本考慮,開始轉向賦能中小企業,跟蹤有潛力的項目,后期向其投資甚至把它買過來。”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浦東生物產業行業協會副會長劉剛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
2022年,上海獲批4個國產1類創新藥,位列全國第一,其中3個來自“張江藥谷”,分別是華領醫藥、瓔黎藥業和復宏漢霖。
以上種種,“張江藥谷”的創新活力可見一斑。
“你們還能撐多久?”當下,生物醫藥企業在與投資人洽談時經常被問到這一問題。在資本寒冬、疫情等因素疊加下,張江生物醫藥投資數量的全國占比,從2021年的7.07%上升到2022年的8.21%,展現出“逆勢而上”的強勁韌性。
“專注創新是張江獲得資本青睞的根本原因。”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認為,這種韌性不僅是創新的力量,也是“張江藥谷”生態不斷蝶變優化帶來的賦能。
“張江藥谷”是全國最早建立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的園區,對于中小企業的培育由來已久,目前已有十多家、近20萬平方米的孵化器。近1/3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在張江布局研發,許多本土傳統藥企把張江視為開啟創新藥轉型征程的第一站,大批生物醫藥海歸也將張江作為創業首選地。全球醫藥10強中有7家入駐張江,全球醫藥20強中有一半在張江設立開放式創新中心,張江正成為鏈接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網絡的重要節點。
“前些年,張江最大的痛點是物理空間跟不上企業發展步伐。”劉剛坦言。近年來,張江不斷拓展生物醫藥發展空間,已形成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張江醫療器械產業基地等6個特色園區。張江科學城內,有1/3產業用地用于發展生物醫藥。特別是在“張江研發+上海制造”政策扶持下,已經有一批企業“回流”。“如今,企業考慮更多的是綜合成本,主要看人才在哪里,就到哪里去發展。這也正是‘張江藥谷’的創新活力所在。”
更多資訊
-
重慶狼隊在這里拿下七冠,電競初創企業在這里得到扶持,MAKE11電競眾創空間助力產業蓬勃生長2023.8.11
曾經,電競一度等同于“沉迷游戲”,是刻板印象中的“玩物喪志”,不僅不被主流接受,甚至被視為洪水猛獸。但不知不覺間,電競早已甩開了身上的污名并且持續不斷地向外界輸出積極向上的電競精神。就在今年6月22日… 查看詳情 >
-
進口光刻膠原料是集成電路晶圓生產關鍵物料,可它保質期最多只有6個月……2023.8.11
最近,上海某芯片制造龍頭企業第二次拿到了相關部門頒發的批復文件,這意味著接下來的一年,憑此批復,他們可以多次進口光刻膠原料,從而確保集成電路晶圓的穩定生產。 集成電路是信息產業的“糧食”,“喂養”著產… 查看詳情 >
-
運營“一流公園”回應市民建議,上海地產做實做細調研成果轉化“后半篇文章”2023.8.11
“公園座椅不夠多”“騎行體驗一般”“露營區太小了”……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區自2021年12月31日開放以來,已經接待了約200萬名游客,不少市民結合游玩體驗提出改善建議。 今年底,世博文化公園全園要基… 查看詳情 >
-
千方百計找“螺螄殼”在里面“做道場”,這個中心城區兩年多出24座口袋公園2023.8.11
今年,衡山路吳興路會聚之處,多出一座“網紅”公園。 吸引人們的,除了90多年未曾向公眾開放過的私家花園,還有主景點噴水池上和花園年紀一樣大的小天使雕像,隨著花園圍墻的打開,從背對衡山路轉了180°,首…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