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流浪地球2》里的無人駕駛卡車,是上海“智造”,現已落地全球多個國家

來源:上觀新聞2023.2.20

一輛無人駕駛卡車駛入換電站,停穩后,車頭推出一塊2噸重的巨大電池,換電站的履帶伸“手”將其穩穩接住,并換上一塊滿電電池,像搭積木一樣完成了自動換電。

這是全球首款智能換電無人駕駛商用車Q-Truck,在上海西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西井科技)的青浦測試場里,記者看到,它在感知到電量偏低后,用了不到6分鐘,就讓自己“滿血復活”。

目前,這款車已經實現量產、走向世界。幾天后,一批新車連同換電站,將一起發往泰國,在碼頭上不知疲倦地奔跑起來。從充電一次2小時,到換電只需6分鐘,西井科技完成了自身的技術突破,也給出了無人集卡在封閉場景生產作業的“上海方案”。

從取消駕駛室,到實現自動續航

在電影《流浪地球2》中,無人駕駛卡車“大Q”出鏡數次,它通體白色,沒有駕駛室,充滿科技感,即便在氣候惡劣、路況復雜的作業環境下,也能精準無誤、安全有序、一刻不停地為人類完成運輸任務。其實,這就是Q-Truck“本色出演”的。

測試場辦公室的白板上標注著“9:00-21:00,3米/秒,21:00-9:00,5米/秒”,這是在進行耐力測試,無人駕駛卡車要以不同速度,連續跑三四天,以確保穩定性。“除此之外,我們還會進行‘麋鹿測試’,就像北歐的馬路上會有突然沖出來的麋鹿,各處的道路都可能會有障礙物,它必須準確判斷,做出反應。”工作人員話音剛落,行駛中的Q-Truck識別到路障,就在幾米外停了下來。

車輛識別到路障自動停下來(劉雪妍 攝)

換電過程(倍速播放,劉雪妍攝)

其實,早在2016年,西井科技就組建了自動駕駛團隊,并找準了落地的應用場景——集裝箱港口。“我們發現港口場景存在比較大的人力支出和痛點,首先司機難招,另外成本高昂,作業強度很高,有剛需缺口,加上限定區域、規則可控,所以確定了港口自動駕駛商業化的切入點。”西井科技首席執行官譚黎敏表示。

2018年1月23日,西井科技完成了全球首輛港區作業無人集卡的第一箱作業。以“智能化+新能源化”為設計理念的Q-Truck一問世,就受到了各方關注——在大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還在“有人”或“無人”間猶豫時,西井就顛覆性地取消了人類駕駛室,讓車輛擁有了更富裕的空間來裝置更多智能設備。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流浪地球2》的工作人員看到了這款造型極具未來感的卡車,便邀請其參演。

對無人駕駛車輛,尤其是重型集卡而言,續航能力是影響工作效率的最大痛點。西井科技早期生產的充電型產品,充滿一次電需要兩小時,可以運行150公里。譚黎敏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對Q-Truck迭代了好幾個版本,新增了最新的智能換電版,6分鐘以內就可以自主完成電池更換,換電時間與加油相當,保證24小時不間斷工作,降本增效效果顯著。”

探尋科技與人關系的最優解

西井科技是國內少數具備全棧式開發能力的人工智能公司,但這個科技新星的辦公地點既不是繁華的CBD,也沒在企業集聚的產業園,而是偏安一隅,選址長寧區一條不起眼的小馬路。辦公樓藏在充滿煙火氣的居民區,但進出的員工都是年輕的面孔,尤以90后居多,多是全球名校高材生。

西井科技(劉雪妍 攝)

從幾個人,到十幾個人,再到五百多人,公司規模還在不斷擴大。西井科技將“取智于人,用智予人”視作核心價值,在譚黎敏看來,這意味著,要先以人的智慧帶動科技的進步,再以科技的成果協助人更美好工作和生活,通過不斷嘗試、拓展、優化,在每一個人與科技互動的全新疆域,探尋科技與人關系的最優解。

如今,整個汽車行業正在面臨新能源轉型浪潮,傳統車企生產一輛車,司機是人,只要把鑰匙交給他,就完成了產品的交付。但對無人駕駛車輛而言,并不是如此簡單結束,把整車放到現場,使其控制系統能夠接入用戶的作業流程,與用戶的作業流程形成匹配和磨合,才能夠順利工作,這需要很深的行業積累,也最需要人的智慧。

西井科技內部,有一個大家都熟知的案例:2018年,為做自動駕駛測試時,團隊招聘了一位測試司機,隨著技術的成熟,開車的工作不再被需要,這位同事便教會了工程師駕駛策略,包括怎樣控制油門、剎車、變速以及轉向的力度是多少,如何配合油門剎車,這些是工程師所不了解的。之后,他開始進行整車測試,對工程師開發的行駛策略進行系統的判斷反饋。從傳統的卡車司機轉變為自動駕駛的調試和部署工程師,正是“取智”和“用智”的縮影。

在電影中,人工智能機器人MOSS說:“文明的命運,取決于人的選擇。”西井科技辦公室的一樓,有一個形如“賽車游戲機”的遠程操控系統,這是自動駕駛卡車的最后一層“安全保障”,系統會實時監管行駛狀況,如發生智能重卡無法自動解決的問題,操作員會通過遠程操控系統接管車輛,確保行駛安全。

海外業務占比一半以上,“上海智造”走向世界

從長寧的老弄堂里走出來,積極融入數字經濟全球產業鏈,西井科技在無人駕駛商業應用、集裝箱物流人工智能全局化等領域領跑國際市場,場景已覆蓋海港、陸港、制造工廠等貨運物流,產品及服務已遍及中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丹麥、瑞典、阿聯酋、南非等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120多個重要節點。

“我們扎根上海,享受了上海海納百川的紅利,就更應該有敢于走向世界的勇氣。”譚黎敏提到,2022年上半年,西井科技在全球范圍內累計簽約客戶數近60家,營收同比上升了10倍。疫情后,客戶數量也一直在快速增長。

為了保證歐洲市場拓展計劃,2022年疫情期間,西井也一直在推進Q-Truck的歐盟CE認證,邀請專家在線指導,產品從上海輾轉運抵武漢完成車輛測試……克服重重阻礙,在上海政府的幫助下,去年6月終于順利獲得認證,這意味著此款“上海智造”在技術要求上完全滿足歐盟標準,可按計劃發往海外。

去年以來,西井科技已相繼與英國費利克斯托港、阿聯酋迪拜杰貝阿里港口、墨西哥韋拉克魯斯港、馬來西亞巴生西港、韓國釜山港簽約。目前,西井科技在全球實際運營的無人駕駛車輛及系統達到數百套,成為“一帶一路”數字出海新標桿。譚黎敏說,接下來,他們將持續打磨產品和技術,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為客戶提供更高價值的優質服務,把“上海智造”帶到全球。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