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速度快、質量好、能耗低是經濟發展“不可能三角”?上海企業這樣破解

來源:上觀新聞2023.6.25

速度與質量,是經濟發展中一對有趣的關系。

在發展初期,沒有一定的速度,難以實現量的積累、規模的壯大。但僅靠速度和數量,又難以甩掉“大而不強”的帽子。因此,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上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放下速度焦慮,從關注速度規模,轉而謀求質的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黨的二十大發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號召,要求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這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個多月前,法國達飛海運集團負責人來到中國,一口氣簽下16艘超大型集裝箱船,訂單金額超過210億元,刷新歷史紀錄。

總部在上海的中國船舶集團拿下了這批訂單。其中,4艘液化天然氣LNG動力雙燃料集裝箱船,由中國船舶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建造。

3年前,同樣是滬東中華擊敗一家外國船企,拿下卡塔爾石油公司LNG船超級大單,金額超200億元,創中國造船業出口紀錄。

這家誕生于黃浦江畔的船廠屢創紀錄。不為人知的是,如今大賣的高端船型,20多年前上馬時,曾引發不少反對聲。

上世紀末,國內沿江沿海灘涂上,大大小小的船廠林立,散貨船產能嚴重過剩。滬東中華總經理陳軍回憶說,考慮到散貨船無序競爭、門檻較低,管理層經過深入研究,決定主動放棄低端船型,向LNG船進軍。LNG船被譽為“海上超級冷凍車”,是造船業三顆“皇冠明珠”之一,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也符合世界清潔能源發展趨勢。

然而,廠里一些老師傅卻不理解:“放著眼前的錢不賺,去搞那些不著邊的東西!”特別是2006年前后,行業迎來大牛市,造一條散貨船能賺1000萬美元。相比之下,進軍LNG船之路步步坎坷,儲存LNG的殷瓦鋼薄如蟬翼,焊接難度極大,1名焊工光培訓費就要30萬元。

是重走老路,還是闖出新路?

煎熬中,管理層沒有動搖:汰弱才能育強,轉型才有未來。

科技進步大方向和產業革命大趨勢,是任何企業都逃脫不了的規律。傳統產業并不代表低端,不斷邁向高端化,是制造業企業提升價值的戰略選擇。

2008年4月,經過十年拼搏,滬東中華第一艘LNG船“大鵬昊”號下水。媒體驚呼,1艘船的價格超過了2架波音737飛機!

“大鵬昊”船如其名,“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這是上海制造的遠大理想和豪邁情懷,也是中國造船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邁出的堅實步伐。

作為國內唯一的LNG船廠,這些年,滬東中華成立了LNG技術研究所,接連攻克技術難關,實現了LNG全系列產品的覆蓋。最近10年,滬東中華發明專利同比增長3536%。“我們必須有自己的殺手锏。”陳軍說。

國際買家發現,滬東中華推出第四代LNG船時,與全球最新船型基本同步。到第五代LNG船,與國際同行各有所長。計劃在今年推出的第六代LNG船,將領先同行。

憑借自身核心競爭力,滬東中華去年拿到38艘LNG船訂單。每條LNG船的價格,從1.9億美元一路漲到2.5億美元,收益超過4-5條大型散貨船。目前,滬東中華高端船型占比超過90%,有力抵御了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帶來的沖擊,并帶動長三角上百家產業鏈配套企業一同邁向價值鏈高端。

沖破“低端鎖定”困局,勇于邁向高端化,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正成為上海制造業發展的重要選擇。而國家間的競爭,很多時候就體現在少數關乎制造業“質”的高點上。江南造船建造的航母福建艦去年已下水命名,外高橋造船建造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已出塢。上海將成為全球唯一集齊造船業三顆“皇冠明珠”的城市。

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人們對速度與質量的看法也在改變。我們曾堅持速度優先,并以速度為傲。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接近10%。企業通過加大資源投入,甚至橫向并購,加快規模擴張,實現趕超發展。

但中國人素知“磨刀不誤砍柴工”,單純追求速度,不如夯實質量、提升利潤。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核心競爭力、注重發展的質量。從2023年全球獨角獸榜、全球品牌500強榜等榜單看,中國企業上榜數量較10年前有了成倍增長。

相對應的是,近幾年企業界興起了一個重要理念:長期主義,即放棄為追求眼前利潤而進行的短期行為,堅持做有利于長期發展的事,以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面對速度與質量的“二選一”,長期主義者們已經作出了抉擇。

4月的上海車展,人流涌動。觀察者發現,人氣最火爆的展臺不再是進口品牌,而是國產品牌。這在上海車展舉辦二十屆的歷史上,尚屬首次。國際汽車巨頭們驚嘆:短短3年,中國竟涌現出這么多本土品牌,推出了如此震撼的新能源汽車產品!

中國有著巨大市場優勢,各類產品的供給,早已從“有沒有”,進入到“好不好”的階段。當數量的供給十分充分,比拼的就是質量。而消費者關注的“質量”,不僅僅是產品品質,更在于能否滿足所需,是否令人怦然心動、心中“種草”。

這些因素,讓今天很多企業不再犧牲質量追求速度。智能化和數字化,為企業提供了重要抓手,可以摸準買家心思、提升生產效率、實現好賣暢銷,避免產品變成庫存和虧損。

走進臨港的上汽乘用車工廠,477臺焊接機器人有條不紊地拾取零件、組裝焊接車身;70多臺噴涂機器人,可進行14種顏色的共線涂裝……在這座無人工廠,平均每76秒下線1輛整車,2種動力12種車型可共線生產,同時裝配上百種不同配置的整車。

上海另一家汽車動力系統企業,在數字化軟件驅動下,各生產環節“神機妙算”, 200余款產品共線柔性生產,交付周期從108小時縮短至20小時。

人們往往認為,品牌、產品、渠道是企業競爭的關鍵。實際上,效率才是競爭中的決定性因素。

實施智能化改造,讓“機器換人”,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在上海評選出的100家智能工廠中,汽車領域就有22家。汽車產業的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達到383臺/萬人,且還在不斷提升。

一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需要持續的效率改進,即勞動效率改進和全要素生產率貢獻比重的提升。這意味著,要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逐步擺脫要素投入帶來的增長。數字化作為最具變革性的力量,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抓手。

一些企業發現,自動化改造帶來的效率提升立竿見影,而數字化改造的效果初期并不明顯。換個角度看,數字化改造,是要讓數據驅動融入到生產經營全鏈條,其融入、整合、賦能有一個探索過程,能否實現高效協同、降本增效,不僅考驗企業自身駕馭數字化生產管理的水平,也有賴于產業鏈的深度整合。

實際上,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升級,還不僅是生產制造方式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更在于“生產-技術范式”從制造商主導的規模化流水線生產模式,轉向消費者主導的個性化定制生產模式。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個性化的。如何滿足“Z世代”“新中產”“銀發族”的不同需求?上海財大信息管理與工程學院教授崔麗麗說,企業必須通過數據賦能,實現對消費體驗的創新和打磨、對個性化需求的鉆研與取悅。

數字化有助于打通企業的“任督二脈”,實現從產業鏈、供應鏈到終端客戶的全鏈路協同,并逐步將價值鏈上的各種要素以高效率方式組織起來,讓企業運行效率極大提升,成本極大優化,決策質量極大提升。

上海正通過“工賦上海”行動,打造行業性工業互聯網標桿平臺,培育“工賦鏈主”企業,加快制造業“數字蝶變”,實現高質量發展。

“企業規模小的時候,速度就是效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質量就是效率。因為任何一個低質量的決策、低質量的產品、低質量的管理能力,都可能讓企業損失幾十上百億。”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如是說。

智能化、數字化新工具,讓企業可以耳聰目明,少走彎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質量并不一定等于低速度。因為,速度與質量不再是一對矛盾,而是可以兼得。

對待環境的態度如何,是判斷發展理念成熟與否的重要維度,也是檢驗發展質量的標準之一。

一度,我們為了經濟發展的速度而犧牲環境。在那些狂飆突進的歲月里,火電廠冒出黑色濃煙,成為污染大戶。今天的中國人越來越認同一點: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高速增長。而當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明確之后,我們與環境的關系更是發生了根本變化。

煤炭被稱為地球上最臟的能源。然而,創立于上海的申能造出了全世界最清潔的電廠。綠色化,是申能和不少工業企業的努力方向,也是上海“水晶天”越來越多的重要原因。

站在陸家嘴的摩天大樓上遠眺,十幾公里外的長江口,申能外高橋第三發電公司的煙囪清晰可見。這里曾以一度電消耗276克煤的水平,打破世界紀錄,被國際能源署盛贊為“全球最清潔的火電廠”。

申能并未止步。經過數年攻關,技術團隊完成了一種高低位布置的雙軸發電技術的工程應用研究。

煤電行業素有“10克煤耗一代技術”的說法,在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煤耗下降一兩克就是很大的進步。基于“高低位”技術設計的安徽平山電廠二期工程,高位機軸系布置在82米處,可節約85%的蒸汽管道,節省9000多萬元管道費用,并顯著提高機組熱效率……一系列的創新設計,讓機組設計煤耗僅為251克/千瓦時,比同期最先進的兩次再熱百萬機組煤耗進一步下降15克以上。

為了攀上“251”高峰,申能抽調專業骨干,現場攻關解決技術首次應用帶來的難題,并開展精細化調試。

冬日的濉河靜靜流淌,河畔的申能平山電廠二期工程爆發出歡呼聲。經過3年的建設,去年12月13日,機組性能試驗結果出爐:額定工況機組供電煤耗僅249.31克/千瓦時,再次刷新世界紀錄!按照年發電量70億千瓦時計算,相比同期最先進機組,全年可再節約標準煤10.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萬噸。

中國是煤炭大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過半,80%的碳排放源于煤炭。申能探索的清潔高效煤電技術,對全國能源低碳轉型意義重大。

在某些時候,速度快、質量好、能耗低,是一個“不可能三角”,即三個目標只能同時實現兩個。但數字化、高端化可以打破“不可能三角”,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正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上海“四大金剛”之一、70多歲的上海電氣汽輪機廠,在上海電氣數科幫助下進行改造,借助“星云智匯能碳雙控平臺”的數字化技術,實現增產與節能共同推進。預計每年可節省600萬元電費,5年即收回投資成本……

鋼鐵行業曾是能耗大戶。中國寶武近年來大力發展低碳冶金技術,積極研發高端技術,投運全球首座富氫碳循環氧氣高爐,固體燃料消耗下降約30%,碳減排超20%。

“綠色化與數字化一樣,都是推進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變量因素。”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長馬海倩分析說:“過去排放沒有成本,現在環境成本不斷上升,企業的成本收益框架變了,綠色化的價值就產生了。”

最近10年,上海每年淘汰落后產能500至1000項。今年初,上海首批零碳創建標桿企業公布。未來,更多企業將加快變“綠”。

新發展理念重塑了速度與質量的邏輯關系。諸多實踐顯示,滬上企業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面持續用力,塑造自身競爭力,追求高質量發展。而企業發展理念之變,也必將推動中國經濟又一場深刻變革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