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一南一北”,打造創新開放發展新高地
來源:上海發布2023.9.8
9月7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發展在申城”系列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第十場——“立足‘一南一北’ 打造創新開放發展新高地”閔行區專場。閔行區委書記陳宇劍介紹閔行區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情況。閔行區委副書記、區長陳華文,閔行區發改委主任韓永強,閔行區科委主任徐豪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閔行位于上海地理版圖中心,是鏈接長三角的橋頭堡和溝通全球的重要樞紐門戶,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稟賦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閔行始終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牽引,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聚合力、揚優勢、塑功能、促發展,激活“創新開放”動力,擦亮“生態人文”底色,用實干實效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閔行實踐的時代篇章。今年上半年,完成區級財政收入181.37億元,同比增長24.5%,高質量發展基石不斷夯實。重點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構建對外開放“強磁場”
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閔行部分)
閔行作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一核”和“南向拓展帶”的主力軍、主戰場、主引擎,正全力推動48平方公里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閔行部分)的建設發展,著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我們加快制度型開放,放寬外資準入、設立自由貿易賬戶、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等16項國家政策和10項市級專項政策在閔行落地應用。加強高能級功能性平臺構建,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橋國際商務人才港、虹橋國際中央法務區分別集聚了貿易、人才、法律等龍頭企業和服務機構600余家、155家、52家。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形成“1+10+X”多元醫療健康發展布局,5家高能級醫院建成運營。
著力強化總部經濟功能,構建特色產業生態,潤陽股份、天合光能、陽光電源、晶科能源等一批新能源龍頭企業在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落地,信達生物、山東威高、云南白藥、正大天晴等60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加速集聚,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閔行部分已累計落地總部型企業 240余家。截至目前,閔行區已經匯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5家、外資研發中心87家,已累計上市企業51家。
二是激活科技創新“主引擎”
大零號灣科創大廈
自今年2月市政府發布《推進“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方案》以來,我們充分聯合整合區域內2所985高校,10多家航天、航空、船舶領域的科研院所,440余家各級研發機構,千余名海外高層次人才等資源優勢,推動“大零號灣”科技創新功能布局落地。聯合市級部門、區域高校、市屬國企組建“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管委會,設立“大零號灣”專項資金和區校合作專項資金,支持高校開展基礎研究特區計劃、全球引才計劃、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改革試點。已建成74萬平方米科創載體,集聚一批優質眾創空間、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科創園區。不斷提高醫療機器人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國際技術交易市場等平臺功能,與華為啟動建設上海昇思AI框架創新中心,與上海交大合作建設未來能源與智能機器人未來產業科技園。
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目前,“大零號灣”地區已集聚“硬科技”企業3000余家。聯動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臨港浦江科技城、莘莊工業區等閔行重點產業園區,承接“大零號灣”創新策源成果溢出,助力企業做大做強。目前,閔行已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386家、專精特新企業1213家。
三是打造產城融合“新高地”
召稼樓古鎮改造項目效果圖
閔行以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為抓手,堅持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在惠民生、強文化、優環境等方面持續發力。我們首次將民生實事項目列入區人大議題,持續破解“老小舊遠”問題,2021年以來累計完成老舊住房改造15萬平方米,投入超42億元用于美麗家園建設,與瑞安、地產等重點企業合作,對召稼樓、顓橋中心村等城中村實施改造。今年初,召開全區教育、衛生高質量發展推進會,與9所高校合作舉辦27所中小學,與上海交大合作建設上海閔行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山、華山等市級醫療機構共建9家醫療機構,在全市率先推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晚門診”服務。建成海派藝術館、寶龍美術館、吳頤人藝術館、張淵藝術館、“大零號灣”圖書館等一批文化設施,閔行博物館首次上榜全國百強博物館。累計建成浦江郊野公園、閔行文化公園等193座公園,森林覆蓋率達18.9%,讓市民“出門見綠、推門入園”。
浦江郊野公園
下一步,閔行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十二屆市委三次全會精神,把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作為閔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源、關鍵增長極、首位主戰場,充分發揮“一南一北”兩大戰略支點和創新開放兩大戰略對閔行整體發展的牽引帶動作用,進一步強化“四大功能”承載力,努力當好“施工隊長”。
聚力推動北部地區核心功能強化
促進高水平開放邁上新高度
積極推進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升級版政策落地,爭取加大跨境貿易、離岸貿易、跨境投資便利化、高水平醫療服務供給等政策落地應用。建設更高水平的國際化中央商務區,聚焦生物醫藥、新能源、數字經濟、高端專業服務業等重點產業,打造民營企業總部集聚區,大力拓展貿易、人才、法律、金融等標志性、引領性功能平臺和服務機構的引進,持續高水平推進虹橋國際中央法務區建設。發揮對內對外開放兩個扇面的樞紐作用,打造國際企業進入中國的“會客廳”、中國企業進軍海外的“登機口”,努力成為上海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中的“虹橋支點”。加快虹橋前灣中心、虹橋未來中心和虹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等一批重點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的國際化未來之城。
虹橋前灣彩虹湖效果圖
聚力推動南部地區三區聯動發展
以高質量創新積蓄新動能
著力推動校區、園區、城區三區聯動發展,持續推動區域創新水平提升。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構建高能級協同創新平臺體系,聚焦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加快高質量孵化器、大學科技園、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構建全鏈條孵化培育體系。建立完善區校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設立“大零號灣”創投基金,建設“大零號灣”金融港,構建全過程科技創新金融支持體系。加快“大零號灣”科創成果轉化中心、“大零號灣”國際智能醫療創新中心、寧德時代未來能源研究院等重點項目的建設。用心建設怡人的濱江步道、活力的體育公園、溫馨的人才公寓、高端的商務酒店、網紅打卡的餐飲咖啡等設施,沒有圍墻的園區綠地,打造開放共享、充滿創新生活和文化氣息的科創街區。
寧德時代未來能源(上海)研究院效果圖
聚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塑造區域發展新優勢
堅持“制造業立區”,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導向,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產業蓬勃聚勢,爭取在航空航天、新能源、基因技術、量子科技等領域培育一批硬核企業。加快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推進綠色低碳、數字經濟、未來能源等新賽道和未來產業布局。堅持“服務業強區”,推進現代金融、文化創意、國際商貿、科技服務等重點產業多點布局、形成集群,促進高端專業服務業、醫療健康服務業發展壯大,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大企業走訪服務力度,推動更多惠企政策讓企業“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
光華創意街區
聚力推動城市功能品質提升
積極回應市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加大“兩舊一村”改造力度。深化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再建設3-4個市級示范性高質量學區(集團),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加快推進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建設區域性醫療中心“六個一工程”,促進醫療資源和居民就醫“雙下沉”。持續把文化浸潤貫穿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推動春申湖四島、馮遠美術館等重點文化設施建設,讓市民在家門口可以就近享受到有品質、有情懷、有溫度的公共文化服務。堅持“公園+”“+公園”理念,繼續建設一批重點公園、環城生態公園帶、綠道等,努力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態之城。
閔行科創公園
更多資訊
-
滬漂外國人圈中流傳著這個一家靠“眾籌“在上海扎根的理發店,著名街區老外街主動朝它拋出了橄欖枝|上海文創園區巡禮?閔行文創故事2023.9.12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2年底,上海的常住外國人口數量約75萬人。身處異國他鄉的這些外國人有在上海生活了數十年的,上海話說得比普通話還要好。也有初來此地,還手足無措著。 外國人在上海的剛需,理發名列前… 查看詳情 >
-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多元聚力一體化發展2023.9.12
依托“聯盟+基地+基金+園區+平臺”多元化跨域合作體系,近年來,G60聯席辦統籌各個城市產業部門具體牽頭,串聯九城市企業,常態化開展各類要素對接活動,出臺聯盟發展指導意見,實施汽車零部件、智能物流裝備… 查看詳情 >
-
張園將新建超8萬㎡地下空間!東園老建筑“手拉手挪位”,市民:來打卡就像“走娘家”2023.9.12
張園“長腳”走路了?還是“手拉手一起走”!近日,張園東區開啟了園內最大規模的“組團式平移”,不切割破壞老建筑同時也為接下來東園建設地下商業等騰出空間,據了解,移位完成后,東園將建超8萬㎡的三層地下空間… 查看詳情 >
-
站在風口的泥城,如何“飛”得更高更久更遠?2023.9.12
20世紀,滬產貂皮鼎鼎有名,在海外市場被爭相搶購。當時,上海最大的養貂基地,就在公認的農業大鄉——南匯泥城。1989年頂峰時,泥城一度飼養了萬頭水貂,所產的對蝦、蘑菇、甜瓜、青扁豆等也備受市民歡迎,經…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