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重組地產往事:從亞龍灣地主到大悅城“回A”的二十六年
來源:觀點地產網2018.4.3
停牌8個月后,3月30日晚間,中糧地產的重組預案姍姍來遲。按照公告披露,中糧地產擬發行股份收購大悅城地產的控股權,交易對價暫定人民幣147.56億元。收購完成后,大悅城地產將成為中糧地產旗下公司。
這被中糧集團稱為“深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改革進一步深化”的舉措,能否立竿見影尚難判斷。但對于過往規模發展較慢的中糧地產而言,重組則意味著做大做強。根據預案,收購大悅城地產后中糧地產總估值約272.5億元,相當于停牌前市值的1.88倍。
而這在市場人士眼中,中糧旗下不同地產平臺“分久必合”的背后,亦凸顯著其地產業務發展的曲折歷程,以及因同業競爭引發整合的不可抗性。
當年,中糧集團是最早參與海南房地產布局的企業之一,憑借在亞龍灣18.6平方公里土地打響名聲。2005年以后,中糧在寧高寧時代又迅速啟動了“從多元化向專業化轉型”戰略,包括推動中糧地產登陸A股,打包商業地產赴港上市等。
但中糧此后未能將兩大地產平臺合并,反倒被平臺間的同業競爭等問題牽絆。在自身發展放緩之際,當初國資委保留的以房地產為主業的15家其它央企,包括保利地產、招商蛇口、中海等已發展為行業規模前列的地產公司。
在這26年的時光里,中糧地產業務未能保持在行業的前列。
亞龍灣地主
上世紀90年代的海南,在中國房地產發展史上占據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在那場房地產熱潮中,海南成為市場化制度的試驗田,包括魯能、中國寶安、中糧等企業借勢在海島沿東海岸儲備了相當規模的土地。
中糧集團是最早進入海南市場的國有資本之一。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1992年前后,位于三亞市東南28公里處,規劃面積18.6萬平方公里的亞龍灣國際旅游度假區獲得國務院批準成立,成為中國首批12個國家級旅游區之一。中糧集團率先向三亞投入重注大量圈地,成功取得亞龍灣這塊“風水寶地”的一級開發權利。
1995年,中糧集團對亞龍灣投資、開發實施控股經營,之后便開始實施“以酒店提升度假品質”的戰略,并投入資金達數十億元。1996年,由中糧集團投資興建的凱萊酒店落成,這也是中國首家五星級度假酒店。
至2010年,中糧已先后投入10多億元完成亞龍灣一期項目的開發建設,建設用地5247畝,已轉讓4508.48畝,相繼建立和引進了天域、萬豪、紅樹林等17家國際頂級酒店,并建成海濱浴場、高爾夫球場、豪華別墅、海上活動中心及中心廣場等旅游項目。
2011年11月30日,中糧在亞龍灣投資建設的瑞吉度假酒店、美高梅度假酒店宣布開業。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當時透露,中糧將繼續做好亞龍灣二期項目的工作。
根據規劃,亞龍灣二期涉及土地面積逾10平方公里,這相當于雅居樂海南清水灣項目的占地總和。
傳統房地產銷售層面,中糧在亞龍灣獲批開發的大型綜合性住宅區——公主郡項目,為該集團帶來了顯著的收益。
以項目二期為例,2008年10月預售報價2.3萬元/平方米,至2010年升至2.9萬元/平方米。而至2015年,亞龍灣·龍溪悅墅公寓的別墅定價達到6.2萬元/平方米。
中糧地產、大悅城曲折
中糧集團于1993年成立中糧地產公司,主營業務涉及房地產開發、建材、參股、投資等。從時間點看,中糧地產成立的時間恰好是集團介入亞龍灣18.6平方公里土地之后,因而市場多傾向于認為亞龍灣項目將注入到這一平臺。不過,中糧始終未采取注資動作。
從企業發展角度,1988年至2005年以來中糧集團一直處于轉型多元化、擴大經營規模時期,借由亞龍灣項目涉足房地產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產物。這種戰略至2005年出現變化,從華潤集團調任而來的新董事長寧高寧,開啟了長達十年的業務調整。
寧高寧對中糧的地產業務調整是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的。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2005年10月18日,寧高寧明確對中糧地產業務定位為“城市中高檔住宅的主要提供者”。半個月后,中糧以8億元受讓“深寶恒A”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并更名為“中糧地產”。
2006年,寧高寧對中糧的地產業務作進一步厘清,決定劃分為投資性物業、住宅發展兩大業務板塊。
2007年,中糧宣布成立商業地產平臺“中糧置業”,并透露將集團旗下商業地產打包、適時在香港上市的想法。也正是在那一年,中糧置業試水之作北京“西單大悅城”開門營業。
和深圳萬象城一樣,西單大悅城成為寧高寧主導下又一個代表性商業項目。由于項目處于北京商圈核心,以及引入品牌時尚等,西單大悅城至今仍是大悅城地產租金收入、租金水平最高的項目。
此后,寧高寧逐漸將發展重心向大悅城傾斜,于2008年提出5年內發展20個大悅城,資產規模700億元,占中糧集團總資產30%的目標。至2013年,港股平臺僑福企業宣布更名“中糧置地”。
2013年9月23日,香港上市企業僑福企業公告宣布,將收購中糧所持有商用物業組合目標公司的股權;2014年1月,僑福企業正式更名為“中糧置地”,并于同年11月更名“大悅城地產”。
相比于商業平臺起步晚、發展快,最早成立的中糧地產,盡管于2010年3月成為國資委保留的以房地產作為主業的16家央企之一,卻呈現處于緩慢發展的狀態。
觀點地產新媒體查詢,2017年中糧地產營收140.42億元,較2007年增長16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8.43億元,較2007年卻僅增長2.8倍,顯示業績增長緩慢。而大悅城去年營收116.58億元,核心凈利潤8.39億元,盈利水平已超過中糧地產。
房地產銷售方面,2017年該公司簽約金額261.59億元,遠不及保利地產、華潤置地、中海、招商蛇口等央企地產公司。其中,招商蛇口在重組兩年后,已正式邁入千億銷售陣營。
為什么重組?
如今重新審視寧高寧當初對中糧的地產業務進行調整,中糧地產、大悅城地產在不同地方上市,同時要求兩個公司業務分工明確、互不干擾,體現出他對厘清股權及業務的決心和魄力。
不過從實際效果看,中糧“整而不合”的做法也為市場所反思,這恰恰體現在寧高寧著力切割的股權和業務層面。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在中糧集團層面,地產板塊被統一稱為“中糧置地”,統管中糧地產、大悅城地產。人事管理存在交叉,其中中糧置地董事長周政,同時身兼中糧地產董事長、大悅城地產董事會主席。
業務層面,中糧系的同業競爭同樣受市場關注。大悅城地產以持有型物業的開發、經營與管理為主,但仍有相當部分收入來源于物業開發銷售。2017年,該公司物業及土地開發業務收入71億元,占總收入61%,并預計2018年物業銷售將達80-90億元。
中糧過往并非沒有意識過上述問題,寧高寧早在2011年已明確提出,對中糧地產、中糧置業(即大悅城地產)合并,并實現集團A+H方式整體上市的目標。但受制于多方因素,合并工作遲遲無法落實。
直至2015年以來,國企改革拉開大幕,包括招商蛇口、中海、五礦、信達等都先后進行資產重組。中糧緊隨其后,終于在2017年7月開始籌劃停牌重組交易事項。
按照今年3月30日披露的交易預案,中糧地產擬按資產總對價147.56億元、每股6.89元發行21.42億股,以收購大悅城地產91.34億股股份,占大悅城已發行普通股總數64.18%。收購完成后,大悅城地產將成為中糧地產旗下公司。
這是一場近乎“吞象”級別的重組收購,按照2017年末資產規模計,中糧地產總資產757.51億元,大悅城地產則達到863.71億元。
這場體現中糧集團整合意志的整合,對于市場傳遞的信號也是多層次的。其中對于投資者而言,整合有助于形成更高估值溢價,以中糧地產為例,按照預案披露價格,其估值達272.5億元,相當于停牌前市值的1.88倍。
對于上市公司而言,通過對中糧地產、大悅城地產進行品牌整合,使中糧系按照更有效的方式分配住宅和商業資源,從而提高融資和資金運營效率。同時,增大體量也意味著信用得到相應增強,對于降低融資成本存在利好。
不過,上述潛在的重組利益都需要長遠的價值體現,就短期而言,中糧地產業務仍面臨行業發展規模挑戰的問題。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中糧地產2018年新開工面積389.2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79%,這超過了其去年全年新增的土儲面積349.58萬平方米。而在土地總儲備方面,中糧地產鮮有披露數字,僅表示“基本滿足未來3-5年發展”。
更多資訊
-
三批次40盤面市 老盤新推成看點2022.7.26
近日,第三批次40個項目集中供應,共計12585套房源持續上新,總建筑面積約136.1萬平方米,備案均價58586元/平方米,分布在浦東、靜安、楊浦、閔行、寶山、嘉定、奉賢、松江、青浦9個區域。在40… 查看詳情 >
-
不負努力,品質央企上新備受市場認可2022.7.15
6月,滬上樓市跑出“加速度”,陸續迎來一批次土拍、二批次集中供應持續上新。與此同時,市場業績表現不俗。日前,招商蛇口上海公司發布消息,2022年6月單月銷售額突破120億元,為提振上海樓市信心助力。據… 查看詳情 >
-
漢口路解放大廈賦能智慧辦公,俯瞰黃浦江共享會議空間2022.7.12
作為一幢高標準的甲級寫字樓,解放日報大廈高121米,總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包含主樓27層,裙樓7層,以及車庫一層。標準層面積約600-1000平方米,其辦公室租賃可按租戶需求靈活定制,各式標準化樓… 查看詳情 >
-
總投資245億元!上海金山一批重大項目簽約及開工2022.6.17
6月16日,2022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召開,本次大會上設有重大招商項目簽約和重大產業項目開工兩項議程。金山區有9個項目在會上簽約,計劃總投資額155億元,有3個重點產業項目與主會場連線集中開工。當天…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