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上海臺企轉型之路:原地踏步定會被市場淘汰,來大陸要收起“莫名其妙的優越感”

來源:上觀區情2018.6.25

摘要:閔行區臺辦表示,未來將發揮區域優勢,圍繞文創、互聯網+科技等產業,進一步加強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建設,在促進臺企轉型升級的同時,吸引臺灣更多“青草(青年與草根)”來上海實習就業創業,做好閔行臺企轉型升級的“ATM(Transform Ascend Manufacture )計劃”。

本月,上海發布惠臺55條措施,對在滬臺企釋放大量政策紅利。

目前,本市累計批準臺資企業12488家,合同臺資395億美元。隨著上海產業能級提升,以及土地、人力、環境成本增加,臺企在傳統產業上的優勢日減,轉型升級已是大勢所趨。這一過程需要市場、企業和政府形成強大合力,而上海多家臺企也正進行著有益嘗試。

被“逼”出來的轉型

“我們轉型搞文創園也是被‘逼’出來的。”麥可將文創園總經理連泰瑞說。1992年,他的父親來閔行七寶投資建服裝廠,2009年工廠外遷江西,廠房改成辦公樓,“我們是周邊最老的建筑,處在租賃市場的最底層。當時主要當作倉庫,卡車進進出出,整天灰天灰地。”

這不是子承父業的連泰瑞想要的。十幾年前臺北酒廠成功轉型成華山文創園給了他啟示,同樣一件很“潮”的文創產品,放在暗色調的老廠房與放在五光十色的名品店里,視覺沖擊力是不一樣的。更重要的是,臺灣的文創產業有傳統積淀與先發優勢,“臺灣有創意、有匠人,上海有資金、有市場,這是很好的組合。”于是,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園區開始轉型為文創平臺。

?

除了引入臺灣文創產業外,也是在那一年,借著雙創東風,臺灣青年紛紛“登陸”上海,兩家在閔行區的臺企也借此轉型升級。臺北人虞慧芳在上海已經工作了10多年,經營著一家為企業提供專業財務、法律服務的公司。臺青的到來延伸了她的服務范圍,“臺資企業服務臺灣青年,有著天然的優勢。”2015年,她租下莘莊智慧園的兩層樓面,成立了孵化平臺“臺青創業家”,接納對岸的實習生、就業者以及創業者入駐。

圖左為虞慧芳。

與虞慧芳的服務升級不同,臺商呂勇逵更傾向于用好他原有的制造業優勢。從1991年起,他在上海投資開辦了一家生產半導體元件的企業。2015年,他把原本打算出租的研發大樓改建為服務臺青業者的慧高·光創園,“我們有一群技術熟練的工程師,有生產車間與機器設備。我們愿意同智能制造領域的臺灣創業者、就業者入駐對接。”

找到“對”的人

從封閉的企業轉型為相對開放的平臺,過去的車間主任成了物業經理,產品總監轉行為創業顧問,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養成的職業習慣與觀念都要改變,這決定了臺企轉型不會一帆風順。

不少臺商坦言,企業轉型成平臺后最難的有兩件事。第一是找到“對”的人。臺灣青年懷著夢想入駐園區,但現實卻很殘酷。“我們不鼓勵創業,但支持他們創業。”呂勇逵有著30年的制造業經驗,他會認真看每個創業團隊的企劃案,覺得可行性高的,就歡迎他們入駐園區,感到過于理想化的,就盡量勸阻。在他看來,有些臺灣青年把創業失敗原因歸于這邊環境不佳,但這明明是自己的不足,為什么這個鍋要讓大陸來背呢?

圖為呂勇逵。

同樣的,作為文創園老板,連泰瑞也在找合適的業者入駐。“文創業者不太在意商業模式,他們很感性,希望自己的價值得到承認。”他舉個例子,“紙箱王”是臺灣知名文創品牌,多家上海商場與園區伸出橄欖枝。但只有麥可將和對方談了3年,接觸不下30次,“我們硬件不算好,但靠真誠打動對方。”如今園區內的20多家臺灣文創企業,都是一個個談下來的。

第二是錢的問題。那段時候,虞慧芳的公司幸福感驟降,原來每年員工出國旅游、20天假期等福利統統取消。增加辦公場地、添置各種設施,又讓公司財務報表變得不那么好看,“作為總經理,我要向股東們解釋原因,有時候壓力大想流淚。”連泰瑞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整個文創園的基礎建設升級改造,加上運營管理費用,計劃投資2000萬元。”他甚至給父親打了“預防針”:“我們要做好7年不賺錢的準備。”

但他們都選擇繼續“求變”。“原地踏步,有被市場淘汰的可能性,選擇變化意味著有成功的希望。”虞慧芳說。

“放長線釣大魚”

讓臺商高興的是,企業這三年多的摸索過程中,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逐步找到了符合自身情況的經營模式。

有人會問,原本好好地出租辦公樓收穩定的租金,現在既要投錢搞硬件升級,又要出錢為入駐的臺灣年輕人提供各種便利,這難道不是一筆虧錢的買賣?但在連泰瑞看來,這筆賬應該換個角度算。拿出麥可將園區30%的面積服務臺灣文創業,表面看少收一些租金,但文創產業抬高了整個園區的品質,“你是愿意和倉儲公司,還是愿意和文創企業一起辦公?”園區辦公樓的租金也從每天每平米2元漲至近3元。與此同時,文創業的集聚效應讓上下游企業更愿意到這里辦公,也增加了園區的租戶量。他透露,從2016年起,園區就開始小有盈余。

圖左為連泰瑞。

情況類似的是呂勇逵經營的光創園。因為邊上就是他的工廠,一些價格昂貴的設備可以雙方共享,這就節省了不少固定投資。呂勇逵告訴記者,園區一年租金有千萬人民幣,每年花在臺青創新創業上的投入約100多萬元。這筆錢他也愿意出,作為老臺商,理應為幫助臺灣青年實現夢想貢獻力量。

至于輕資產的臺青創業家平臺,由于看好它的平臺價值,現在已有不少外部企業表達投資意愿。虞慧芳透露,目前企業正進行第二輪融資,臺灣的力麗集團與大陸的北方控股等多家上市公司參與其中,“我們服務的臺資臺企多了,其實也會提升我們企業本身的價值。”

如果說還有的話,那就是“放長線釣大魚”。如今一些不知名的初創企業,或許若干年后成了行業新星。如果現在對他們有一小筆的投資,未來就會有巨大的收益。

當然,臺企的轉型發展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為他們提供精準的服務引導”,閔行區臺辦主任張海平介紹,相關部門梳理了臺資企業發展政策,并上門了解企業的需求與瓶頸,在政策允許情況下當好“店小二”提供幫助。

讓臺青過得好、留得下

在謀求企業發展的同時,臺企也在積極搭建服務臺灣青年的平臺。

這個端午節,虞慧芳回臺參加在臺北科技大學舉辦的“臺灣青年就業創業研討會”,她介紹了上海成長環境,歡迎年輕人到這里來實現價值。除了與臺灣眾多高校對接之外,上海市臺協還會組織在滬臺企回家鄉招聘,今年提供了近2000個在滬就業的機會。

人來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讓這些青年在上海過得好、留得下。目前,臺青在上海主要有實習、就業與創業三種狀態。以麥可將文創園為例,每年會接納十幾位臺灣大學生來此實習,他們在企劃、營銷、客服等不同崗位工作。一位陳姓臺生說得很直白:“與其在臺灣便利店、餐廳打工,不如到這里來實習,積累經驗為自己加分。” 更重要的是,借助這些臺企搭建的平臺,臺灣青年來滬就業不再局限于臺資企業,出現了“臺灣老板招大陸員工,大陸老板招臺灣員工”的情況,臺灣青年的出路變得更寬。

圖為慧高·光創園。

至于服務臺灣青年來滬創業,臺企平臺不約而同提出“讓他們做自己擅長的事,其他的事由我們來”。臺青創客家為創業者提供財務、法律、知識產權認證等周邊服務;在麥可將,業者只需要專心搞文創,宣傳、經營等事物由園區專業團隊打理;而在光創園,不僅為創業者免費提供路演廳、聯合辦公室、共享會議室等,還配備了新能源充電樁與接駁班車。“我們有50多位臺商組成的導師團隊,為年輕創業者提供思路、對接市場。”呂勇逵介紹,園區舉辦多種創業培訓交流活動,每年5月18日都舉辦海峽兩岸青年創業路演活動,今年就有一家新材料的研發團隊獲得500萬元的天使投資。

除了工作之外,平臺還在幫助臺青融入上海生活。首先是讓這些初來乍到的年輕人安裝微信、支付寶、打車訂餐等APP,休息時候可以多出去走走,感受這座城市的多面性。還有就是心態的調整。一位臺企高管直言,來大陸的臺灣青年一定要收起“莫名其妙的優越感”:“沒有人強迫你來上海發展,既然是自己要求來這里,就要帶著平常心好好工作生活。”

從2015年起,這三家臺企平臺先后獲得國臺辦授予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稱號。今年3月,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在滬調研對臺工作期間,還專門前往臺青創客家參訪。

“兩岸一家親”到“兩岸一家人”

未來路該怎么走,是擺在臺企面前的現實問題。

最重要的,是要和大陸發展的趨勢聯系起來。連泰瑞希望把麥可將園區打造成“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平臺”,通過網絡,讓入駐園區的產品創造者與世界各地的產品需求者對接,“我們有個宏大目標,成為文創產業的淘寶平臺。”他強調,“文創+”產業不是不能賺錢,只是要賺慢錢,急不得。

圖為麥可將園區。

正因為看好上海市場,臺企也在尋求擴容。目前,光創園與臺青創客家都處在滿租的情況,急需擴大體量。呂勇逵指著邊上一塊地告訴記者,未來將開始園區二期建設,“未來我們將更歡迎新能源、新智能領域的初創企業入駐,增強我們園區的高科技企業集中度。”虞慧芳則希望在七寶建一個服務兩岸設計師的眾創平臺,在松江建一個集加工、倉儲、產品展示于一體的廠房式園區,擴展平臺的服務面,提升臺青創客家的創新創業、人才服務、成果轉化與投融資平臺功能建設。

閔行區臺辦表示,未來將發揮區域優勢,圍繞文創、互聯網+科技等產業,進一步加強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建設,在促進臺企轉型升級的同時,吸引臺灣更多“青草(青年與草根)”來上海實習就業創業,做好閔行臺企轉型升級的“ATM(Transform Ascend Manufacture )計劃”。

至于臺企最擔心的,莫過于兩岸關系緊張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在采訪中,一位臺企高管透露,臺灣當局對于臺灣青年西進大陸持消極態度,一些臺企在島內的招聘活動受到阻撓。至于最期待的,則是上海惠臺55條政策的配套細則都盡快落地落實,為在滬臺胞臺企發展帶來更多的便利與信心,“過去我們講是兩岸一家親,現在更希望是兩岸一家人,共享大陸發展紅利。”

相信上海臺企的轉型升級故事還將繼續。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