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特斯拉做表率!上海高端制造業發展迎來新時代

來源:上觀2018.7.24

摘要:剛剛發布的“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中有關汽車、飛機、船舶產業,以及高端綠色進口再制造和全球維修業務的對外開放的政策,為上海在先進制造業領域突破政策限制,進一步引進外資,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和引導作用。

約兩周前,規劃年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的特斯拉首個海外超級工廠落戶上海臨港地區,并成為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商獨資制造業項目。

“特斯拉外商獨資項目的順利落戶為臨港地區未來引進外資,發展高端制造業提供了有利的案例支持。”臨港管委會產業首席規劃師顧長石表示,在此基礎上,剛剛發布的“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中有關汽車、飛機、船舶產業,以及高端綠色進口再制造和全球維修業務的對外開放的政策,為上海在先進制造業領域突破政策限制,進一步引進外資,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和引導作用。

工人在卡特彼勒上海工廠中生產再制造產品,來源:卡特彼勒再制造工業(上海)有限公司


汽車、飛機、船舶產業加快對外開放步伐

“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中第41至46條主要涉及汽車、飛機、船舶三個產業領域,其中,“爭取外資新能源汽車項目落地”,“取消飛機行業外資限制”等措施體現了上海開放的先發優勢。

過去15年,汽車、飛機、船舶等領域為臨港發展建設過程中的重點布局產業,但受制于某些先進制造行業的外資股比限制,引進外資相對緩慢。“‘上海擴大開放100條’出臺后,將更有利于臨港的重點產業加速形成集聚效應,體現其作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主體承載區和開放創新先行試驗區的‘先行者’優勢。”顧長石認為,特別是特斯拉超級工廠項目的落地,不僅有利于帶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和研發能力的提升,還為飛機、船舶配套產業的加速集聚帶來了示范效應。

臨港管委會透露,緊跟特斯拉超級工廠落地腳步而來的還有與商用飛機發動機制造、船舶發動機制造相關的外國高端企業技術科研機構、相關配套企業等。

在船舶領域,“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中第45條里關于“取消船舶設計、制造、修理等環節外資限制”的措施,還將推動中國船舶制造企業的制造能力走上新臺階。

“通過這次的政策,國際上一些關鍵的配套廠商可以來中國設廠,這將改善振華重工內部的核心配套件和整船、整機的制造能力,既能為我們帶來很大幫助,也為我們未來發展創造了更多機會。”振華重工海工集團執行總經理袁晶指出,雖然放開船舶領域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限制會帶來一定的競爭,但更多的會是合作。“只有通過更開放的競爭與合作,才能促使中國的船舶制造企業的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走向世界前列。”


高端綠色進口再制造和全球維修業務迎來發展契機

“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中第47至49條則主要涉及高端綠色進口再制造和全球維修業務,其中,“擴大企業自產設備維修、再制造服務,加快建立出口產品售后服務體系”等相關措施已經在臨港地區有了先行先試的經驗。

所謂高端綠色再制造,是將廢舊的工程機械零部件進行專業化的修復和再制造,使其在性能和質量上達到全新產品的水平,以幫助客戶降低成本,同時在生產過程中達到節省能源和資源,減少廢物和廢氣排放的目的。美國密西根大學相關研究資料表明,若以氣缸蓋為例,相比于新制氣缸蓋,再制造氣缸蓋可以減少61%的溫室氣體排放,86%的用水量,以及85%的能源消耗。

2005年底,第一家在中國獲得再制造許可的外國獨資公司——卡特彼勒再制造工業(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臨港成立。13年來,隨著中國在再制造領域的不斷擴大開放,卡特彼勒再制造公司在中國可以生產的再制造零部件品種已從最初的幾種擴展到現在的100多種,并且原材料的通關時間也從過去的3個月至半年縮短到現在的1個月左右。

“目前,我們生產的再制造成品中,有20%供應中國市場,80%供應全球市場。”公司成立之初即加入的卡特彼勒再制造工業(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峰表示,“但與我們向全球市場提供的7000多種再制造成品相比,上海工廠再制造業務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對再制造企業的產品規模和發展來說,再制造原材料,即舊件的全球流通,以及再制造成品的全球流通至關重要。但目前,由于中國對舊件的進口參照二手舊機電管理辦法進行管理;對再制造成品還沒有明確的法律定義,也參照二手舊機電管理辦法進行管理。因此,舊件和再制造成品的進口都受到一定限制,為再制造企業的發展制造了“瓶頸”,也讓再制造成品無法更好地服務中國售后市場,讓用戶多一種高性價比的選擇。

宋峰希望,在“上海擴大開放100條”的指導下,卡特彼勒再制造公司作為在滬企業,愿意憑借自身40多年的業務經驗,積極協助上海推動再制造業務的發展,使上海成為綠色工業的中心,并帶動全國循環經濟及綠色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還希望,上海可以先行先試,讓更多的舊件可以突破當前政策限制實現進口,并且推動法律上對再制造成品進行定義,讓再制造成品的流通可以有法可依。”宋峰說。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