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外灘十年蛻變,老碼頭成亞洲最大綠色商辦建筑群
來源:上觀2018.8.13
遠眺宛如一朵盛開的白玉蘭,“浦西第一高樓”白玉蘭廣場名不虛傳。站在大樓高達320米的空中停機坪上,黃浦江兩岸壯闊的濱水岸線同時匯聚眼前,使北外灘成為上海黃浦江兩岸公共開放空間45公里岸線中最具魅力的一段章節。
記者登上浦西第一高樓白玉蘭廣場樓頂上的直升機停機坪。
在白玉蘭廣場樓頂遠眺黃浦江沿岸的風景。
記者從“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上海段采訪中獲悉,目前白玉蘭廣場總面積達25萬平方木的商務辦公區招商已經過半,大樓身處的北外灘也已成為亞洲最大規模的綠色商辦建筑群,形成了以航運、金融為兩大產業,創新科技蓬勃博發展的產業生態,昔日碼頭裝卸區正不斷蓄力奮起,實現企業和區域的同步轉型。
白玉蘭廣場外景。
虹口濱江岸線西起外白渡橋,東至秦皇島路,全長2.5公里。作為上海浦江沿岸的核心區段之一,北外灘自上海開埠后,沿江岸線就成為貨商往來和人流匯集之地。各地物產貨品在此裝卸,仁人志士在此登岸,包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也在這里孕育繁衍。
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后,黃浦江從上海的城市邊界向貫通城市的核心水系轉變,兩岸百年來集聚的上海乃至中國近代工業精華也面臨著功能轉型,位于長江入海口的黃浦江將要從工業生產型岸線向生活、生態岸線變遷。世博會后,黃浦江兩岸土地轉型進展提速,而無論是另謀他處還是就地轉型,為的都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實現產業和土地的能級提升。
2003年起,黃浦江兩岸綜合整治開發進程提速。虹口區自2003年起大力推進“航運虹口”建設,在北外灘積極發展以航運、金融雙重承載的現代服務業,一批重大開發建設項目相繼落地——2004年1月,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開工建設;2006年,虹口濱江置陽段公共綠地建成;2012年,國客中心公共綠地建成;2014年,國際客運中心西塊濱江建成對外開放……
2016年,上海以建造“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原則,拉開黃浦江兩岸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工程的序幕。根據《上海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黃浦江兩岸將形成高端產業發展軸線,已經于2017年底實現公共空間開放的45公里核心區段能級將不斷增強。而虹口濱江雖然在45公里岸線中占據的“身位”最小,但集聚了浦江兩岸空間建設的精華,白玉蘭廣場、W酒店、建投書局、國際客運中心等地標建筑不僅構筑了北外灘航運和金融的發展空間,也為文化產業、旅游休閑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載體。
位于北外灘的建投書局。
隨著濱水區域的產業結構逐漸明晰,北外灘腹地也發生著巨大變化。記者了解到,以北外灘功能區建設為抓手,虹口區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屬于老城區的新生之路。除了濱江一線向人文、生態、智慧濱江轉變,整個北外灘區域的經濟和產業布局也隨著功能的調整不斷提升,老舊倉庫變身為并購基金和航運、科創企業的集聚地,科創產業在北外灘及周邊區域也愈發蓬勃發展,綠色技術產業落地生根。
市民在北外灘的漫步道上慢走。
記者在位于北外灘的無人商店體驗購物。
而今,隨著寶馬(中國)研發中心、尼桑(中國)研發中心、VOLVO研發中心、國科創新研發中心等一批科研機構的入住,北外灘將進一步注入科技新活力,呈現出更卓越的產業和功能變化。盛開的“白玉蘭”之下,擁有百年歷史的北外灘正聚焦長三角一體化、輻射長江經濟帶,走出一條老城區煥發青春的全新道路。
更多資訊
-
圍繞“城中村”改造、城鄉轉型、“大零號灣”建設……這些年輕人聚到了一起2023.10.8
近日,閔行區委黨校第26期中青班學員,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當前區域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題調研,努力錘煉調查研究的硬功夫,研學深思促發展。9月11日—28日,由32名學員組成的6個課題組… 查看詳情 >
-
“土”文化引領“新”產業,崇明豎新鎮深耕非遺文旅打造鄉村消費新體驗2023.10.8
中秋國慶長假期間,位于崇明區豎新鎮的“木棉花開”手工社里每天都人頭攢動。熱愛土布的游客和手工愛好者們,喜歡去那里體驗“線帶編織”等多個非遺項目。在非遺傳承人、“木棉花開”手工社創始人宋榮耀的指導下,大… 查看詳情 >
-
上海市中心“老破小”原址重建,六旬爺叔將住上電梯房四樓,獨門獨戶房間朝南2023.10.8
10月7日上午,國慶長假剛過,黃浦區保屯路211弄(部分)舊住房成套綜合改造(拆除重建)項目開始改造施工:一片空曠的場地上,幾幢舊樓已被拆除,一臺打樁機準備就位。 保屯路211弄地處半凇園路街道,房屋… 查看詳情 >
-
桃浦鎮加梯“八步法”,打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樣本2023.10.8
桃浦曾是老工業區、“兩灣一宅”動遷導入區,鎮域內以老式售后公房、動遷房、早期商品房為代表的多層住宅量大面廣,老年人口占比高,群眾“爬樓難”問題亟須解決。 加裝電梯工程,是提升普陀區桃浦鎮居民幸福指數的…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