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小菜場竟然成了“網紅”?黃浦區想方設法緩解居民“買菜難”
來源:上觀區情2018.8.14

早上不到6點就有消費者來排隊,晚上11點還有白領來光顧,店家不得不提早開店、延后關店……最近,一家“迷你”菜場在黃浦區打浦路上開業,一下就成了“網紅”,周邊居民絡繹不絕。
上海市中心寸土寸金,特別是老里弄、老舊居民區集中區域,居民買菜難現象仍舊存在。在大走訪大調研中,黃浦區商務委廣泛聽取居民意見,通過以社區為服務范圍多網點布局、大力推廣家門口的微菜場等方式,著力解決居民”買菜難“問題。
“小而美”標準化菜場,見縫插針“嵌”社區
打浦路靠近內環高架路,周邊有大大小小六七個居民小區。目前服務這些居民小區有江南菜場、瞿溪菜場兩個菜場,但距離最遠的小區走到兩個菜場需要一刻鐘。黃浦區商務委在大走訪調研中了解到,周邊小區居民對買菜需求非常大。在區商務委積極支持與引導下,不久前,巨鹿集團蔬灃園生鮮集市在打浦路580號開出了一家“小而美”的標準化菜場。
記者在現場看到,與傳統菜場相比,生鮮集市面積不大,才120平方米,但裝修別致、布局規整,給人非常精致的感覺。生鮮集市銷售蔬菜、水果、肉類、豆制品等各類產品極為豐富,有上百個品種的商品,幾乎可以覆蓋市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這里的小菜很便宜,每天還有不少特價菜,東西也蠻新鮮的,像這個土豆,外面賣1.6元,這里只要1.48元,開業之后我幾乎天天過來買。”居民張阿姨邊選邊說。店家負責人告訴記者,“集市”的蔬菜來自山東蘭陵的蔬菜基地,由于采用基地直供的銷售模式,通過冷鏈配送,下午采摘的蔬菜當天晚上即能到達店內,省去了中間環節,既保障了蔬菜的質量,價格也更加親民。“集市”還吸引了品牌商戶的入駐,如中糧、雙匯、清美等,讓市民的食品質量有了更好保障。此外,這里的“追溯”系統能清楚地查明該蔬菜由哪家農戶種植,確保蔬菜安全可控。
生鮮集市正常營業時間是早上六點半到晚上九點半,但開業以來,由于太火爆,六點不到店家就開門了,晚上十一點后才關門謝客。店家解釋說,主要根據周邊顧客消費習慣調整了時間,早上來的都是附近的老年居民,喜歡趕早,有的5點半就過來了,為了能第一時間買到特價菜;晚上過來的都是白領,有的加班完回家,順手拎點水果飲料回家當夜宵,所以晚上營業延長到了11點以后。
區商務委負責人表示,黃浦區空間有限,在盡量地留住與升級原有菜場的同時,區商務委堅持以社區為服務范圍多網點布局,支持與引導更多“小而美”的標準化菜場在社區“見縫插針”落地,進一步豐富居民的“菜籃子”。
不用再走兩公里,動動手指家門口就能買菜
對淮海中路街道孝和居民區的李阿婆來說,要來回走路兩公里去買趟菜,曾是她對這個夏天最大的擔憂。隨著去年唐家灣菜場拆遷后,位于街道北部的孝和、新華等居民區居民的“買菜難”問題凸現。在轄區內再找個地方增設菜場,并非短期能夠實現。
在大走訪大調研中,區商務委了解到這一情況,建議在居民區引入“智慧微菜場”。街道配合商務委走訪多處選點,實地考察引入“智慧微菜場”的可能性,同時還征詢房管辦、市容所、城管大隊以及派出所的意見和建議,最終確定在需求最大的孝和、新華等兩個里弄房集中的居民區建立“智慧微菜場”。
序偶為“智慧微菜場”,就是網上預訂菜,再到家門口的網訂柜中取菜的模式。今年6月,智慧微菜場搬進了兩個居民區。最初,街道與居委會擔心,兩個居民區內老年居民多,“智慧微菜場”的方式是否能被接受。但沒想到,試用下來效果很好。智慧微菜場運營方——食行生鮮負責人說,現在幾乎每天都能達到滿柜,后期可能會增加貨柜。考慮到老年人普遍視力不好,每次取菜輸入密碼不方便,他們還設計了“一卡通”,購買者只要拿著卡在相應的網訂柜下方刷卡,貨柜就會自動打開。
上周五下午2點剛過,位于淡水路91弄內的“食行生鮮”智慧微菜場網訂柜前開始熱鬧起來,陸續有居民來取早先在網上購買的菜。李阿婆是微菜場的首批嘗鮮者,只見她根據提示信息,熟練地用一卡通打開了兩個網訂柜,里面分別是她前一天在網上下單的冷凍豬肉和新鮮蔬菜。
據介紹,食行生鮮平臺提供蔬菜豆菇、新鮮水果、鮮肉蛋禽、水產海鮮、生活用品等十幾大品類,累計超過4000種商品,由于所銷售的蔬菜都是通過基地從“田頭”直供,免去了中間環節層層加價,因此大部分菜品價格比菜場要便宜10%至15%。同時,完善的冷鏈配送系統,為菜品的新鮮度提供了技術保障。記者在孝和居委內看到,設立在居民區內有四臺網訂柜,外表看似相同,功能卻各有不一:貼有藍色標識的為零下18度的冷凍柜,適用于存放冷鮮禽、冰淇淋等冷凍食材;米黃色標識的是0至8度的保鮮柜,蔬菜、豆制品等菜品都存放于此;外表涂有顏色的網訂柜為常溫柜,適用于存放大米、調料等對溫度要求不高的商品。
區商務委負責人表示,今年還將在黃浦區繼續擴大社區“智慧微菜場”的布點范圍,通過將菜市場濃縮為自動售菜點或社區自提點,為市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消費新模式。
更多資訊
-
圍繞“城中村”改造、城鄉轉型、“大零號灣”建設……這些年輕人聚到了一起2023.10.8
近日,閔行區委黨校第26期中青班學員,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當前區域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題調研,努力錘煉調查研究的硬功夫,研學深思促發展。9月11日—28日,由32名學員組成的6個課題組… 查看詳情 >
-
“土”文化引領“新”產業,崇明豎新鎮深耕非遺文旅打造鄉村消費新體驗2023.10.8
中秋國慶長假期間,位于崇明區豎新鎮的“木棉花開”手工社里每天都人頭攢動。熱愛土布的游客和手工愛好者們,喜歡去那里體驗“線帶編織”等多個非遺項目。在非遺傳承人、“木棉花開”手工社創始人宋榮耀的指導下,大… 查看詳情 >
-
上海市中心“老破小”原址重建,六旬爺叔將住上電梯房四樓,獨門獨戶房間朝南2023.10.8
10月7日上午,國慶長假剛過,黃浦區保屯路211弄(部分)舊住房成套綜合改造(拆除重建)項目開始改造施工:一片空曠的場地上,幾幢舊樓已被拆除,一臺打樁機準備就位。 保屯路211弄地處半凇園路街道,房屋… 查看詳情 >
-
桃浦鎮加梯“八步法”,打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樣本2023.10.8
桃浦曾是老工業區、“兩灣一宅”動遷導入區,鎮域內以老式售后公房、動遷房、早期商品房為代表的多層住宅量大面廣,老年人口占比高,群眾“爬樓難”問題亟須解決。 加裝電梯工程,是提升普陀區桃浦鎮居民幸福指數的…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