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百強企業榜出爐,入圍門檻49.9億元!看看哪些企業上榜啦(附榜單)
來源:上觀2018.8.24

2018上海百強企業榜今天出爐啦!這張榜單不僅是企業實力的比拼,更是一張判斷經濟向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晴雨表。
2018上海百強企業榜以2017年企業營業收入為入圍標準。數據顯示,今年百強企業的入圍門檻由上年的45.5億元提高到49.9億元。從整體看,上海百強企業經營規模持續處于擴張階段,營業收入、凈利潤、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納稅總額、研發費用、從業人員數等七大指標都呈現增長態勢。透過這張榜單可以發現,上海百強企業在經濟動能轉換、產業結構優化和多元主體發展上的表現成為亮點。
與上海百強榜同時亮相的還有2018上海制造業企業100強、上海服務業企業100強,2018上海民營企業100強、上海民營制造業企業100強、上海民營服務業企業100強和2018上海成長性企業50強排行榜。本次系列榜單由上海市企業聯合會、上海市企業家協會和上海市經濟團體聯合會共同發布。
經營規模持續擴大,經濟效益明顯增長
今年上海百強的營業收入總額達到60427億元,增長7341億元,增長率13.83%,平均每家企業營業收入達到604.3億元。其中,有16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有51家企業營業收入在100-1000億元之間,有33家企業營業收入在100-49元億之間。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上汽集團、寶武鋼鐵、交通銀行,其中,上汽集團營收8706億元,中國寶武鋼鐵營收4005億元,交通銀行營收3897億元。數據統計,前20名企業營業收入合計43695億元,占上海百強的比率達到72.37%,增幅達到14.62%,這也顯示出大企業依然是拉動上海百強營收規模的主要因素。
資產規模繼續保持增長,上海百強的資產總額279847億元,增長23437億元,增長率9.14%,平均每家企業2798億元。其中,26家企業總資產在1000-90383億元之間,42家企業總資產在100-1000億元之間,32家企業在100億元以下。交通銀行、浦發銀行、上海銀行以90383億元、61372億元、18078億元分列前三甲,三家銀行的資產增速雖然明顯放緩,但增加額依然龐大,三家銀行增加額達到9600多億元。前20名企業資產總額合計254033億元,占上海百強的比例達到90.80%。
數據還顯示,2018年上海百強凈利潤和利稅總額增幅較高,凈利潤增幅明顯高于納稅總額增幅。上海百強的凈利潤合計4387億元,增長593億元,增長率15.62%,平均每家企業凈利潤43.87億元,企業盈利水平強勁上升。其中,94家企業盈利,6家虧損,虧損合計53.96億元,造船業企業虧損額較大,顯示航運業不景氣對造船業的影響甚大。上海百強納稅總額合計為4630億元,比上年增長343億元,增長率7.97%,平均每家企業46.30億元。上汽集團、上海煙草、綠地集團分列前三甲。其中,上汽集團達到998億元,增長率9.36%;煙草集團達到860億元比去年略有下降;綠地集團達到305億元,增長率達到36.66%。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湯蘊懿表示,2018上海百強總體經營規模和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的趨勢較為顯著,較之2014年,上海百強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入圍門檻從30.7億元顯著上升到49.9億元。與此同時,百強企業總體經營規模及凈利潤分別從不到4萬億和2355億元,提升至超6萬億和438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分別超9%與13%,均顯著高于8.7%的GDP名義年復合增長率。這充分反映出百強企業在進入經濟新常態階段中,已經成為帶動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制造服務雙輪驅動,產業升級再進一步
制造業正重新成為城市經濟的脊梁。從今年百強榜反映的數據看,在去產能、去杠桿和防范金融風險、振興實體經濟背景下,上海百強企業中服務業和制造業對經濟拉動力的貢獻勢均力敵。
上海市企業聯合會咨詢研究部主任張培榮表示,培育上海先進制造業新優勢,既需要在新技術領域攻堅克難,也需要在傳統領域創新突破,其中大企業的引領作用往往是決定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2017年,上海百強企業在傳統的汽車、醫藥、航空、電力等行業經營發展穩步上升的前提基礎上,以鋼鐵、化工等為代表的周期性行業,在去產能等政策的推動下,經營業績出現大幅提升,營業收入、凈利潤等經營性指標增長幅度或比例顯著高于其他行業,大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明顯加強。
另據統計,2018上海制造業企業百強營業收入總額達到27215.95億元,增長3293.73億元,增長率13.77%;服務業百強的營業收入總額達到31496.54億元,增長4125.77億元,增長率15.07%。總體上看,制造業百強與服務業百強雙雙實現良好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營業收入、凈利潤和利稅總額等產出增長率指標明顯高于資產、從業人數等投入指標增長率,顯示拉動百強企業經營規模增長的不再是依賴資源投入和消耗推動企業規模增長。
湯蘊懿表示,國際大都市都基本上遵循了從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從制造業中心到服務業中心的演進趨勢。全球國際大都市在從制造中心向服務中心演進過程中,都先后經歷了制造業回落過程,并帶來了較為嚴重的經濟后果,特別是2008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對發達城市造成了嚴重沖擊,各地區均制定了“制造業回歸”計劃,制造業回歸成為區域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普遍趨勢。
從城市經濟演進階段看,上海正處在從制造中心向服務中心的轉型后期,前期通過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海初步實現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2018年的百強榜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勞動效率趨勢性提高,創新力度更需提高?
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發展,更要重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是資源、資本和勞動力投入不變情況下經濟增長的程度,是衡量經濟效率的最重要指標。決定全要素生產率的因素有三:增加科技投入以提高經濟內生力、提升人力資本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通過制度變革來保障運行環境。
透過百強榜可以發現,科技投入正在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引擎。2018百強榜企業去年平均每家企業研發費用7.24億元,總體增長率達到20.27%。其中,大制造企業的創新投入和產出更集中,引領作用更強。前20名企業研發費用合計448.9億元,占上海百強的比例達到85.02%,增幅達到21.77%;上汽集團、寶武集團、上海建工分別以110.63億元、58.34億元、46.02億元分列前三甲。前20名企業合計專利數66848個,占上海百強的比例達到89.94%,寶武集團、上汽集團、中芯國際分別以14192個、13654個、47729個分列前三甲。上汽集團和寶武集團作為上海企業的標桿,又一次躋身世界500強,并為上海整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另一個可喜的數據是,2018上海百強不僅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幅度比去年增長達到兩位數,而且這些產出指標的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資產、從業人數這些投入指標的增長,其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幅比員工人數增長的幅度高200%以上。
其實,縱觀近年來上海百強的經營業績數據,主要依靠提高勞動效率提升企業凈利潤的現象已經連續數年出現,這一趨勢反映了上海百強正在逐步擺脫依靠資產規模高速增長推動企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的傳統模式,更加重視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經營業績的增長。
在湯蘊懿看來,這種依靠發掘人力資源,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企業經營發展,既是企業自身提高競爭力的需要,也是上海近年來產業結構優化的結果。企業通過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將員工素質、勞動技能的提高和經營管理、技術、裝備的進步作為提升企業發展的著力點,這對提高上海百強發展質量,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當前,互聯網技術普遍應用、智能設備大量涌現,智能制造技術和無人操縱系統有了質的進步,為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打開了新的更大的空間。專家建議,政府應制訂切實可行的政策,引導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推廣和應用無人生產系統和服務系統,努力提高企業智力密集度,減少簡單重復勞動,以更少的勞動投入獲得更多的價值產出。
附榜單:
更多資訊
-
優化創新生態,“孵化”創業夢想!張江努力助推初創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2023.6.19
“張江集聚了各類高新技術行業,很多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充滿著奮斗氣息。”疊境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張朝華日前對記者說,張江科學城正日新月異變化著,他見證了一個個產業園區的崛起、一家家科研機構… 查看詳情 >
-
老廠房變身創新城市空間,上海舊改展“定海之窗”開幕2023.5.26
昔日的廢棄廠房經過社區規劃師改造后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城市創新空間、社區歷史的展示窗口。5月25日,楊浦區2023年度“大家微講堂”定海專場在全新面向公眾開放的“定海人家”展廳舉行。 本期“大家微講… 查看詳情 >
-
中國野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如今,“功能花卉開發”將成新賽道2023.5.25
我國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也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國…… “中國野生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但如今,我國花卉種業發展嚴重滯后,月季、百合等主要商業花卉品種90%以上依賴進口……” 記者從近日在滬舉… 查看詳情 >
-
養蟾蜍,種繡球……上海這座原生態小島上,鄉村“新經濟”如火如荼2023.5.24
農村小島也有鄉村“新經濟”。 說起鄉村養殖業,養雞鴨牛羊、養魚蝦蟹貝都屢見不鮮,可你見過養蟾蜍嗎?數百萬只蟾蜍在養殖基地內蹦跳,場景頗為震撼。再說鄉村種植業,種菜、種果樹乃至培育菌菇都司空見慣,但在鄉…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