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strike id="l7tx9"><i id="l7tx9"></i></strike><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address id="l7tx9"><span id="l7tx9"></span></address></span><span id="l7tx9"></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dl id="l7tx9"><ruby id="l7tx9"></ruby></dl></span>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strike id="l7tx9"></strike>
<span id="l7tx9"><video id="l7tx9"></video></span>
<strike id="l7tx9"><dl id="l7tx9"><del id="l7tx9"></del></dl></strike>
<ruby id="l7tx9"><i id="l7tx9"><cite id="l7tx9"></cite></i></ruby>
<strike id="l7tx9"></strike>

從上海新一輪百強企業看上海經濟核心競爭力

來源:上觀2018.8.29

摘要:從整體看,上海百強企業經營規模持續處于擴張階段,企業經濟效益增長較快、大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得到強化,新經濟產業體系逐步成熟。

日前,上海市企業聯合會發布2018上海企業百強榜。從整體看,上海百強企業經營規模持續處于擴張階段,企業經濟效益增長較快、大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得到強化,新經濟產業體系逐步成熟。縱觀這一年度“成績單”,上海百強企業在經濟動能轉換、產業結構優化和多元主體發展上的表現成為亮點。

創新驅動成為區域增長新動能

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發展,要實現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的統一。在2018年榜單中,上海百強總體經營規模和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的趨勢較為顯著,較之2013年,上海百強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入圍門檻從30.7億元顯著上升到49.9億元。與此同時,百強企業總體經營規模及凈利潤分別從不到4萬億和2355億元,提升至超6萬億和438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分別超9%與13%,均顯著高于8.7%的GDP名義年復合增長率。這充分反映出百強企業在進入經濟新常態階段中,已經成為帶動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發展,更要重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TFP)是資源、資本和勞動力投入不變情況下經濟增長的程度,是衡量經濟效率的最重要指標。科技投入正在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引擎。上海百強制造業企業的增長動力更為強勁,科技創新動力不斷提升,依靠創新提升實體經濟發展的良好趨勢不斷形成。2017年,百強企業平均每家企業研發費用7.24億元,總體增長率達到20.27%。其中大制造企業的創新投入和產出更集中,引領作用更強。前20名企業研發費用合計448.9億元,占上海百強的比例達到85.02%,增幅達到21.77%;上汽集團、寶武集團、上海建工分別以110.63億元、58.34億元、46.02億元分列前三甲。上汽集團和寶武集團作為上海企業的標桿,又一次躋身世界500強,并為上海整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主要經營性業績指標保持較好增長的同時,百強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持續提高。縱觀近年來上海百強的經營業績數據,主要依靠提高勞動效率提升企業凈利潤的現象已經連續數年出現,這一趨勢反映了上海百強正在逐步擺脫依靠資產規模高速增長推動企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的傳統模式,更加重視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經營業績的增長。而伴隨著上海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及一系列創新中心的陸續落地,上海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勞動密集型企業規模相對縮小,使得上榜企業主要來自金融、高端制造等對于人力及技術資本要求較高的行業,反映出上海智造及金融中心建設穩步推進。

制造服務帶動產業升級雙輪驅動

城市發展不僅體現在經濟總量增長上,更是一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過程。

從城市經濟演進階段看,上海正處在從制造中心向服務中心的轉型后期,前期通過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海初步實現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上海在完成新老產業交替、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也先期暴露出產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培育上海先進制造業新優勢,既需要在新技術領域攻堅克難,也需要在傳統領域創新突破,其中大企業的引領作用往往是決定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2017年,上海百強企業在傳統的汽車、醫藥、航空、電力等行業經營發展穩步上升的前提基礎上,以鋼鐵、化工等為代表的周期性行業,在去產能等政策的推動下,經營業績出現大幅提升,營業收入、凈利潤等經營性指標增長幅度或比例顯著高于其他行業,大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明顯加強。

在國際大都市制造業回歸中,制造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制造業的回歸帶動了整個區域經濟結構的整體轉型提升,把城市帶入“服務制造化”的新一輪發展階段。 上海服務和上海制造的深度融合,既是制造業提高利潤的重要方向,也是服務業提升能級的主要抓手。與制造業相比,民營企業在服務業中的靈活性進一步凸顯,2017年,上海服務業百強企業中,民營企業數量在服務業前50強中占比接近一半,顯示出更加迅速的發展態勢。同時在金融去杠桿大背景下,處于上海這一國際金融中心的以金融機構為主要代表的服務性企業增長相對制造業增長有所落后,就資產規模及凈利潤而言,前者分別是后者的6.4倍和2.2倍,但納稅總額及研發費用方面,前者僅是后者的6成及2成。這反映出在目前的經營模式及產業政策方面,需要進一步對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給予更多傾斜。

民企國企形成經濟增長新活力

民營企業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直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創新的重要力量。2018年發布的民企榜單中,四新經濟企業明顯增多,民營企業的研發投入持續增大,很多上榜企業形成細分產業的隱形冠軍。經過前期的培育,民營企業無論在增長速度和發展質量上都進入了新 一輪增長周期。“十三五”期間上海在全面推進改革和建設科創中心的進程中,要花更大的努力,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更好環境,搭建更大干事的創業舞臺。

國有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加強。大企業是一個國家參與全球競爭,引領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于促進我國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鞏固發展我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企業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積極發揮創新驅動的引領作用,轉型升級的帶動作用,大力加強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著力打造中國企業新的競爭優勢。今年《財富》世界500強中共有7家上海企業入圍,這7家企業排名全部比上年有所提升。其中上汽集團以1288.19億美元的銷售收入排名第36位,中國排名第八。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在重組整合后,排名提升到第162位。交通銀行、中國太平洋保險、浦發銀行、綠地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五家企業繼續上榜,排名均有所上升。7家上海世界500強企業取得的驕人業績,不僅反映了這些企業核心競爭力和企業品牌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也是上海城市能級提升,綜合實力增強的重要體現。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作為經濟工作的大邏輯,以新發展理念引導中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主體,大企業的健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厚植發展優勢,如何進一步提升上海百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揮企業核心引領帶動作用,推動整個行業轉型邁向新高度,是企業的責任所在。同時,上海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如何更加注重經濟發展中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需要在加快新興領域龍頭培育、加快制造和服務的深入融合、加快成果轉化能力和形成長三角整體產業聯動升級四個方面進一步著力。

2018年上海百強總體規模和發展質量提升的趨勢仍在延續,依靠科技創新,轉換企業轉型升級發展新動能的勢頭正在形成,如何進一步面向未來面向全球,在上海五個中心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形成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新高地、聯通全球的網絡樞紐新高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發展平臺新高地和近悅遠來的國際化人才集聚新高地,形成中國標準,最終形成具有國際標識度的上海品牌新高地,值得期待。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新經濟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注:上海滁州銀行閆強博士對本文亦有貢獻。

更多資訊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