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易改命難:18家房企更名去“房” 內核仍以“房”為主
來源:北京青年報2018.9.20
最近,房地產明顯感受到了秋意,一向干著買地賣房生意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不約而同地紛紛改名,整齊劃一地在新名字中去掉原有的“地產”二字。9月12日,保利地產公布,公司更名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就在不久前萬科深圳公司也剛剛改名,把萬科地產改成了萬科發展。至此,我們發現,十年前各路資本爭相涌入的房地產行業,正在以更快的速度爭相涌出。3月份,萬達就把大連萬達商業地產,改成了大連萬達商業管理,7月份,龍湖地產改名為龍湖集團控股,于是市場有傳言,開發商們紛紛與過去決裂,都在著急去地產化,而第一步就是先把名字給改了。
但是改名字,就真的能跟房地產說再見了嗎?恐怕并沒有那么簡單,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恒大中國、融創中國,這些熟悉的開發商早在幾年前就改過了名字,也去掉了地產兩個字,但至今仍在從事房地產開發,而且房地產仍是這些企業的主營業務。所以真實的情況是,地產商們謀求轉型是真,但轉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名字更多是出于擴張,或尋求政策和信貸支持。但在探索的新行業還不能出現可觀利潤的前提下,房地產仍會是這些企業的重中之重。
“地產”從人人傍到人人嫌
2007年,海爾集團掌舵人張瑞敏挖來了上海上實房地產的盧鏗為海爾地產董事長,兩年后,青島海爾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改名為青島海爾地產集團有限公司,這次更名使得海爾地產成為了海爾集團旗下的一級集團公司,海爾也開始了華麗轉身——掘金地產。
在海爾更早之前,是同城“小弟”海信集團在地產界的成功,彼時的海信才是青島地產界的“扛把子”,也正得益于地產開發利潤的滋養,甚至達成了鯨吞科龍的壯舉。
那時,投身房地產的不僅僅是這兩大制造業巨頭,家電連鎖的黃光裕也轉身征戰地產,一度成為中國首富。此外還有蘇寧、聯想、雅戈爾、格力等。無論是零售產業、制造業還是高端科技企業,轉型房地產或者將房地產作為重要的分支業務在10年前都是一件無比正確的事。
然而時過境遷,當年被捧在手心的“地產”,如今已到了人人嫌棄的地步。
9月12日,保利地產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以全票的通過率,同意公司將名稱變更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保利并不是第一個去掉“地產”頭銜的房企,肯定也不是最后一個。
更早這么做的,還有業界老大萬科。
9月初,萬科旗下的城市公司“深圳市萬科房地產有限公司”更名為“深圳市萬科發展有限公司”。
7月,龍湖地產發布公告,龍湖地產自2018年6月12日起由“龍湖地產有限公司”更改為“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6月28日,合景泰富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稱,由“合景泰富地產控股有限公司”更改為“合景泰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3月,時代地產發布公告,全名變更為“時代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變更為“時代中國”。
同期的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也公告稱,公司更名為“大連萬達商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萬達商管今后不再進行房地產開發,成為純粹的商業管理運營企業。
一時間改名盛行,“房地產”似乎成了貶義詞,從年銷售幾千億的龍頭房企,到百億級別的區域公司,都在忙著把自己公司名稱里面與“房地產”相關的詞刪除。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已經有18家房地產公司把自己企業名稱里面的“地產”去掉了。目前中國前十大房企中只有中海的名字中仍有地產字樣。
業務受限
“十年前扎堆進入房地產是因為房地產有巨大的利潤,現在扎堆去地產化則是因為業務受限了。”聯美地產總裁助理史明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曾經為了城市化,地方政府對于地產公司都有很多鼓勵扶植政策,但最近兩年隨著調控的深入,政策上地產商備受打擊。尤其是在去杠桿的要求下,去掉地產開發的杠桿是重要指標,導致地產公司的業務開展受到了很多限制。
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現今房地產市場調控嚴厲,樓市提倡“租購并舉”,傳統的地產開發正面臨著發展瓶頸。地產行業本身又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在快速城鎮化的初期,房地產增量明顯,但在當下增量轉存量的時代,謀求轉型是必然的。
該人士舉例道,比如融資,地產公司獲得資金的難度大,利息高。銀行、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更愿意投資科技公司、創新產業。舉一個例子,房企也開發土地的名義融資,很難能夠獲得批準,就算獲得融資,成本也很容易突破10%。而如果以長租公寓或者產業地產的名義,則相對融資會容易很多,利率也更低。
房地產本身是對于信貸和現金流非常重視的行業,負債率也普遍偏高,不少房企的資產負債率都在90%以上(地產行業有特殊的原因,房地產的預售款算在了負債里,只有等到確收條件滿足即預售的房屋交房,這部分負債才可結轉為收入。這就意味著“負債”科目包含了很大一部分未來預期的收入。)這就要求高負債的房企需要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來時刻保證現金流安全。
并且,更名后的房企,也能通過別的業務獲取土地。像萬科、龍湖、保利、碧桂園等都將長租公寓作為新的航道業務,以此獲得了大量的投資和土地,而恒大、融創則更青睞通過收并購的方式獲取大量土地。
可以肯定的是,房企改名的背后,意味著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再像黃金十年那樣只要能拿到地、蓋了房子就能賺到錢。房企實際上逐漸成為另一種新型鏈接,將實體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人才、產業、稅收等各種要素實現有效鏈接。房企作為天然的資源整合專家,將嫁接更多的資源發展多元化。
改名易改命難
房企之所以紛紛更改公司名稱,做出戰略調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愿意因為房價的因素背上罵名,從而影響多元化業務擴展與融資及品牌。考慮到房企新的公司業務發展與未來布局新市場,改名就成了必然。
郁亮早在今年初的業績發布會上,就高調喊出了“中國房價單邊快速上漲已經結束”!隨后又表示在新的時代下,萬科戰略從城市配套服務商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要當好農民種好地。當然,萬科不會發動全員真的去種地當農民,但轉型的思路已經逐漸清晰。
然而改名真的能夠改命嗎?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不久前在拉薩的北方區域媒體會上,就表示今天的萬科特別焦慮,在于如何找到新的發展渠道、路徑與方法,沒有現成的道路可以學習。萬科新進入的教育、養老、租賃等領域,都面臨著利潤低,甚至不盈利的局面,卻要承擔較大的風險。
在郁亮看來,當公司規模比較大的時候,小概率事件也會導致高風險。比如養老業務,萬一有一個失誤造成一點的安全問題,整個萬科都會遭遇責難。
他表示,面對上述問題避之大吉或許是最好選擇,但對于一個還有點理想和情懷的公司來說,應該研究,如何與社會一起建立倫理規范,使得社會所需要的業務能夠在正常的環境中健康地發展起來。
郁亮的擔心也是很多轉型中的房企共同的憂慮,名字好改,概念也好換,但擺在面前最終的共同問題就是,好像哪個行業都不賺錢,似乎很難找到新的盈利模式,而且還會背上更大的責任。
房地產仍是主業
因此,在房企的去地產多元化的同時,主航道業務其實仍是房地產。
統計局公布的前8月全國房地產市場數據顯示,無論是銷售面積、銷售額還是房企拿地的面積都創下新高。8個月全國房地產銷售面積突破10億平米,創歷史同期紀錄,商品房銷售額也達到了近9萬億元。截至2018年8月,本輪房地產市場上漲周期已經長達39個月,繼續刷新了中國房地產歷史上漲周期最長歷史。
正是得益于過去2年多的樓市火爆,2017-2018年房企將迎接歷史上銷售業績與利潤上漲最迅速的一年。從截止日前的財報數據看,大部分主要業務是房地產的企業收獲頗豐。
即便嘴上說著去地產化,但拿地方面,房企們都不手軟。前8月,房企拿地數據僅統計招拍掛市場的權益拿地金額,50家房企拿地合計拿地金額高達12996億。從數據看,房企拿地依然積極,其中拿地超過200億的房企就多達24家。
“手上有糧,心中不慌”,越是大規模的地產商就越是重視土地的儲備。而這些房企同時也都是積極更名的企業。
業內預計,在新航道業務沒有明顯利潤的時候,房地產仍將是絕大多數房企的主業,即便更名也難以改變這種現狀。
本版文/本報記者 李桁
更多資訊
-
三批次40盤面市 老盤新推成看點2022.7.26
近日,第三批次40個項目集中供應,共計12585套房源持續上新,總建筑面積約136.1萬平方米,備案均價58586元/平方米,分布在浦東、靜安、楊浦、閔行、寶山、嘉定、奉賢、松江、青浦9個區域。在40… 查看詳情 >
-
不負努力,品質央企上新備受市場認可2022.7.15
6月,滬上樓市跑出“加速度”,陸續迎來一批次土拍、二批次集中供應持續上新。與此同時,市場業績表現不俗。日前,招商蛇口上海公司發布消息,2022年6月單月銷售額突破120億元,為提振上海樓市信心助力。據… 查看詳情 >
-
漢口路解放大廈賦能智慧辦公,俯瞰黃浦江共享會議空間2022.7.12
作為一幢高標準的甲級寫字樓,解放日報大廈高121米,總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包含主樓27層,裙樓7層,以及車庫一層。標準層面積約600-1000平方米,其辦公室租賃可按租戶需求靈活定制,各式標準化樓… 查看詳情 >
-
總投資245億元!上海金山一批重大項目簽約及開工2022.6.17
6月16日,2022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召開,本次大會上設有重大招商項目簽約和重大產業項目開工兩項議程。金山區有9個項目在會上簽約,計劃總投資額155億元,有3個重點產業項目與主會場連線集中開工。當天…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