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養雞、養魚……上海的這些農民紛紛致富,原來背后有“高人”指點
來源:上觀區情 2018.10.9

近日,上海市農科院舉行慶祝豐收節“手拉手 共成長”活動,來自上海市郊各地的農民和農場主共聚一堂,講述自己的豐收故事。他們有的種植水蜜桃,有的養殖蛋雞,有的養殖蚯蚓,看起來都是一個個平常產業,但卻都有核心技術和成果的支撐,因而紛紛實現了增收、致富。
這是因為,這些農民的背后,都有一位或幾位農科專家的手把手輔導。這幾年來,市農科院精準對接鄉村振興戰略,按照市郊農業產業的需求導向,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重點開展了青年科技人員與新型職業農民“手拉手 共成長”計劃。今年,經過調研摸底,100多位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清單被拉了出來,一批在農業生產中普遍存在的、棘手的技術難題被提煉出來,最終,市農科院科技人員與市郊農民開展了45家“手拉手 共成長”結對行動,涉及崇明、金山、浦東、松江、青浦等8個區。
宋家坤是一位“90后”青年,畢業后放棄了在市區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崇明“子承父業”,開始接手糧食種植和大米生產加工產業。他的父親2014年曾榮獲“全國種糧大戶”的稱號,但小宋不墨守成規,積極尋求與科研院所的合作,進一步提高種稻效益。目前,他所在的崇明齊茂糧食專業合作社擁有標準良田3500多畝,引種了市農科院作物所的優質國慶稻、常規稻、雜交稻品種,先后被評為國家級和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和上海市守信農民專業合作社。
幾年來,市農科院的科研團隊則以齊茂合作社為科研基地,幫助合作社建立綠色稻米的生產技術體系,通過空氣、水質、土壤的環境把控,種植過程中的用藥劑量把控,全程按照稻米綠色行業標準進行生產操作,使合作社的水稻達到了綠色甚至有機的稻米品質標準。漸漸地,合作社生產的大米在上海市場有了一定聲譽,并榮獲“2016年度上海名優食品”稱號,同時實現了優質優價。
“田野豐歌遍金黃,秋風報喜好收成。大地感恩有甘甜,五谷飽滿農人樂。”來自敏航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王敏權用了一首詩表達豐收的喜悅之情。他說,自己來自浙江義烏,是一位新上海人,“上海這座城市,給了我夢想和活力”。他所在的敏航農業公司成立于2009年,擁有土地550余畝,是一家集基地種植、生產、保鮮、存儲、加工、包裝、檢測、銷售及冷鏈物流配送為一體的現代涉農企業。
移動式基質栽培,是敏航基地和市農科院的首次合作項目。王敏權告訴大家,高級農藝師馬坤為基地進行了特色觀光農業的產業升級,提供觀光農業項目的規劃設計、特色蔬菜茬口配套和種源配套技術服務,并將一批最新選育獲得的優良品種應用示范于該項目中,“海星、佛手、丑小鴨、鬼臉,琉璃苣、旱金蓮、百里香、迷迭香……這些擁有如夢似幻名字的其實都是蔬菜,也是市農科院馬坤老師多年來締造的植物王國的成員”。在農科專家的悉心指導下,他們正在打造集休閑、生態、科普功能為一體的觀光農業新品牌。
“手拉手科學種梨,讓我走上了致富路。”今年46歲的董建忠,是來自崇明廟鎮鴿慶村的一名果農代表。他告訴記者,廟鎮翠冠梨能有今天的成績,最應該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市農科院林果所的駱軍研究員,是他教會了當地農民種梨技術,十多年如一日手把手指導,幫果農解決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逐步提高了產量和效益,給了果農信心和希望。
董建忠說,自己曾經做了10年的油漆工,一次偶然的機會種起了生梨,而且一種就是40畝。當時,親朋好友都替他捏了把汗,他自己也有點擔心:是不是太沖動了?這么多果樹,萬一種不好,或是種出來賣不掉,怎么辦?如果那樣,自己辛辛苦苦干了10年油漆的辛苦錢可要打水漂了……一轉眼,三年過去了,他的梨園開始正式產果,由于技術不精,長出來的翠冠梨“個頭”小,“賣相”不好,產量又低,基本上沒有銷路。就在這時,他遇到了市農科院林果所梨樹專家駱軍。
駱教授專門到董建忠的果園現場指導,一一指出要整改的問題,并讓他遇到難題就打電話給自己。后來,農科院的“手拉手 共成長”活動開始了,駱教授和他的團隊來崇明更多了,基本一周能有一到兩次,每次都會來關心他的梨園。就這樣,不出兩年,董建忠的果園面目一新。在鎮里組織開展的生梨品質評比中,他家果園的梨一直名列前茅,后來更在市級評比中獲得了銀獎。如今,鴿慶村有30多家農戶跟著他一起種起了翠冠梨,專門成立了上海鴿慶果蔬專業合作社,統一標準管理、統一綠色認證、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村民們“抱團”一同走上了致富路。
市農科院院長蔡友銘在座談會上告訴大家,自己多年前在日本考察時,曾結識了一戶東京菜農,這個家族有上百年的種菜史,但卻只種小松菜和菠菜兩個品種,在市場上很有競爭力;雖然只種植兩種蔬菜,但他們一直推陳出新,在品種和技術上不斷更新,這還要得益于當地農協組織的一項技術體系支撐,每過一段時間,就有專家來他家基地進行指導,“這種技術服務模式,既能在生產第一線中解決實際難題,也可以為科研人員提供科研創新的方向”。當天,市農科院又為15家農業基地進行了結對掛牌,推動青年科研人員與青年農場主進一步攜手為鄉村振興作出積極探索。
更多資訊
-
優化創新生態,“孵化”創業夢想!張江努力助推初創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2023.6.19
“張江集聚了各類高新技術行業,很多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充滿著奮斗氣息。”疊境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張朝華日前對記者說,張江科學城正日新月異變化著,他見證了一個個產業園區的崛起、一家家科研機構… 查看詳情 >
-
老廠房變身創新城市空間,上海舊改展“定海之窗”開幕2023.5.26
昔日的廢棄廠房經過社區規劃師改造后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城市創新空間、社區歷史的展示窗口。5月25日,楊浦區2023年度“大家微講堂”定海專場在全新面向公眾開放的“定海人家”展廳舉行。 本期“大家微講… 查看詳情 >
-
中國野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如今,“功能花卉開發”將成新賽道2023.5.25
我國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也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國…… “中國野生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但如今,我國花卉種業發展嚴重滯后,月季、百合等主要商業花卉品種90%以上依賴進口……” 記者從近日在滬舉… 查看詳情 >
-
養蟾蜍,種繡球……上海這座原生態小島上,鄉村“新經濟”如火如荼2023.5.24
農村小島也有鄉村“新經濟”。 說起鄉村養殖業,養雞鴨牛羊、養魚蝦蟹貝都屢見不鮮,可你見過養蟾蜍嗎?數百萬只蟾蜍在養殖基地內蹦跳,場景頗為震撼。再說鄉村種植業,種菜、種果樹乃至培育菌菇都司空見慣,但在鄉…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