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廠房里孵化培育出1600家企業,貢獻2億稅收,“同濟孵化”輸出至長三角
來源:上觀區情2018.10.15

2003年,同濟科技園孵化器成立,從2棟老舊廠房起步,園區企業只有寥寥20余家;2018年,園區仍然在使用著面積不超過兩萬余平米,由舊廠房改造成的孵化樓宇,但已然孵化培育出1600多家企業,每年貢獻稅收近2億元,涌現出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上海市“科技小巨人”……
昨天下午,記者從“品牌引領,聚勢再發”同濟科技園孵化器十五年發展與展望活動中了解到,同濟科技園孵化器的面積雖不大,但單位面積稅收貢獻在業內領先,并被評為雙A級國家大學科技園及孵化器,參與發起的“環同濟知識經濟圈”還被授予國家火炬計劃環同濟研發設計服務特色產業基地,年產值近400億元。
背靠大樹,產學研結合
“我們圍繞同濟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前者是孵化器在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的優勢資源,而后者是創新創業企業的源頭活水。”同濟孵化器總經理錢學標告訴記者,同濟孵化器一直依托大學優勢資源,促進產學研結合,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如今,在同濟大學周邊已集聚了千余家知識創新型企業,形成了一個典型的原生創新性集群,并走出了一條依托知識、人才、創造力和城市空間等內生要素實現區域創新發展的道路。
“作為雙A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及孵化器,我們始終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陣地,并借助同濟大學在建筑設計、節能環保、新材料等領域先進研究,使孵化企業的行業聚集,加強產業的上下游融合。”錢學標表示,同濟孵化器服務體系促進了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的產業集聚,并針對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已建立了包括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和產業集群“四位一體”的服務體系。
此外,同濟科技園孵化器參與成立了現代設計產業聯盟、節能環保產業聯盟和新材料產業聯盟,各聯盟內聚集眾多行業專家學者,定期組織各種沙龍活動,發布最新行業趨勢、政策信息等,孵化器內的創業企業可以依托行業聯盟,實現資源互補。
據介紹,同濟科技園孵化的企業也在不斷地反哺學校,比如在人才培養方面,孵化器內的企業為學生提供各類實習見習崗位,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從校園過渡到社會;在人才儲備方面,企業內集聚大量專業人才,為學校科研工作需要儲備了大量的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通過企業與大學的科研互動,來提升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同濟科技園黨總支書記徐歡告訴記者,通過校產項目結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也是孵化器的法寶。2012年同濟孵化器開始推進楊浦區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工作,協助企業開展校企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工作。目前,同濟孵化器內的企業已成為楊浦區博士后基地授牌量最集中的園區。
以完善的創新創業服務鏈打造孵化器品牌
2015年初,上海同臣環保公司以1000余萬元回購了7年前同濟創業基金扶持的15萬元創業基金,創下70多倍的投資回報率,目前這家致力于用創新技術解決環境問題的公司,已在污水污泥處理的細分領域成為業內龍頭,成為高校基金投資的經典案例。
據了解,早在2007年,同濟科技園孵化器便對同濟大學的大學生創業項目進行投資與投后管理,并在園區設立“同濟大學大學生創業園”,逐漸建立起“創業培訓—創業苗圃—創業基金—創業孵化—創業接力”的大學生創業實踐服務體系,為大學生創業企業提供全過程的專業孵化服務。
錢學標表示,孵化器針對大學生創業企業群體特點,建立了以平臺專人負責制、企業專人聯系制和平臺支撐體系三個不同層面的孵化服務模式,對大學生企業實施遞進式服務。孵化器派專人負責大學生創業服務平臺,貫穿大學生創業基金投資的全過程,包括從大學生創業項目的評審、入駐、管理至退出,使孵化器與大學生創業基金做到緊密結合;各服務平臺主管出任大學生創業企業派出董事兼聯絡員,了解企業需求,定時召開大學生企業董事會及聯絡員聯席會議;建立大學生創業輔導員隊伍,輔導員對企業進行個性化輔導,梯次的服務隊伍為大學生創業企業提供了不同層面的服務內容。
“同濟孵化器現在由最初單一的招商服務平臺,發展為至今分工明確、服務多樣的九大服務平臺和三級工作機制,包括投融資服務平臺、項目申報服務平臺、財務代理服務平臺等平臺等。”同濟孵化器總經理錢學標表示,同濟孵化器一直在“園區品牌建設+創新創業專業服務”的路上不斷摸索。
“在進駐同濟孵化體系的三年時間內,孵化企業闖奇科技完成了從搭建微信平臺到開發APP的跨越,更實現了全面營業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飛躍。”徐歡告訴記者,從創業苗圃到加速器,從一個想法到企業運營上市,同濟孵化器一直在打造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同濟孵化器創業苗圃于2010年運營后,至今共培育預孵化項目370個,其中162個成功創立公司,孵化成功率達43.78%。
“同濟孵化”創業品牌輻射長三角
據介紹,同濟科技園及孵化器經過15年的磨練和發展,形成了較完善的孵化體系,涵蓋現代設計、節能環保和新能源、新材料、軌道交通、電子信息和互聯網等多個領域。
“同濟科技園目前已經到發展到了可以“走出去”的階段,作為同濟科技園子公司的孵化器也在積極走出上海,廣泛開展周邊城市,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的科技企業孵化合作,整合各種優質資源,構筑更大的孵化平臺。”同濟孵化器董事長高國武表示,目前孵化器品牌對創業人才及創業企業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同濟孵化”作為一個上海本地孵化品牌,不僅需要增強在上海創業環境中的品牌競爭力,更需要將品牌影響輸出至全國,在品牌建設的過程中,持續增加品牌覆蓋力。
2014年,同濟科技園聯合同濟常熟科技園進行跨地域合作,項目咨詢服務向長三角延伸。為幫助園區企業迅速發展,同濟孵化器利用手頭資源,引進一批處于成長階段且有意向在長三角周邊拓展業務的園區優質企業,通過幫助這部分輸出企業爭取當地的科技專項扶持,最終使這些優質企業留在同濟常熟科技園生根發芽、做強做大。
目前,已形成在“同濟孵化”統一品牌體系下的多基地發展格局,擁有12個基地,其中上海基地8個、上海周邊基地4個。
此外,2017年“同濟孵化”品牌還輸出至南潯,并建立南潯首個異地孵化器科創生態園。科創生態園定向孵化面積為1600平方米,依托同濟大學在人才、技術、項目、創新平臺等方面的資源和優勢以及“同濟孵化”品牌先進的管理模式及優質高效的服務,定向孵化、招引符合南潯區產業發展方向的智能制造、節能環保、健康醫療等高新項目。
“同濟科技園孵化器不僅輸出品牌影響力,更多的是輸出先進的企業服務理念,對其管理人才提供孵化理念培訓。”高國武表示,同濟科技園孵化器將打造異地孵化樣板,為各地提供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更多資訊
-
優化創新生態,“孵化”創業夢想!張江努力助推初創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2023.6.19
“張江集聚了各類高新技術行業,很多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充滿著奮斗氣息。”疊境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張朝華日前對記者說,張江科學城正日新月異變化著,他見證了一個個產業園區的崛起、一家家科研機構… 查看詳情 >
-
老廠房變身創新城市空間,上海舊改展“定海之窗”開幕2023.5.26
昔日的廢棄廠房經過社區規劃師改造后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城市創新空間、社區歷史的展示窗口。5月25日,楊浦區2023年度“大家微講堂”定海專場在全新面向公眾開放的“定海人家”展廳舉行。 本期“大家微講… 查看詳情 >
-
中國野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如今,“功能花卉開發”將成新賽道2023.5.25
我國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也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國…… “中國野生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但如今,我國花卉種業發展嚴重滯后,月季、百合等主要商業花卉品種90%以上依賴進口……” 記者從近日在滬舉… 查看詳情 >
-
養蟾蜍,種繡球……上海這座原生態小島上,鄉村“新經濟”如火如荼2023.5.24
農村小島也有鄉村“新經濟”。 說起鄉村養殖業,養雞鴨牛羊、養魚蝦蟹貝都屢見不鮮,可你見過養蟾蜍嗎?數百萬只蟾蜍在養殖基地內蹦跳,場景頗為震撼。再說鄉村種植業,種菜、種果樹乃至培育菌菇都司空見慣,但在鄉…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