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企業為何愿扎堆“鴿子籠”?上海這個66畝園區,畝均稅收竟有望達150萬元
來源:上觀2018.12.4

松江區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開園兩年半,交出了一份喜人成績單:2016年5月開園,年底企業入住率就達到了95%;2017年畝均落地稅收55萬元;2018年,園區畝均稅收達有望達到150萬元,遠高于全市開發區單位土地稅收72萬元和松江區35萬元的平均水平,并獲知識產權470項……
在園區經濟發達、“優等生”林立的上海,這個占地僅66畝的“年輕”科技園,如何實現“以畝產論英雄”?
創新融資渠道,解企業“燃眉之急”
全球首個無人駕駛清潔車隊、改變鋰材料大量依賴進口現狀的鹽湖提鋰專利、裸眼3D眼鏡、世界上首臺小型原位采樣質譜儀……記者了解到,位于松江G60科創走廊的啟迪漕河涇科技園在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能力等指標上表現突出,園區內200余家企業都屬于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高新領域,還成立了搶占分析技術產業制高點的上海分析技術產業研究院。
大好發展形勢背后的奧秘是什么?在啟迪科技園總經理徐二偉看來,融資渠道創新帶來的便利性至關重要。
近日,從事質譜分析產品研發的清譜科技公司宣布完成A輪融資,這是我國原創質譜項目所獲得的單筆最大金額融資,而投資方之一的啟迪匯創投則是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于2017年成立的。
“在園區內,我們有啟迪控股募集、發起的創投基金啟迪匯和雙創母基金,都是用于支持松江區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投資優質科技型企業。”徐二偉告訴記者,園區重視招商的同時,更注重企業孵化和產業培育,而對于企業培育起催化作用的股權融資一直是啟迪控股的強項。目前,去年下半年剛募集完成的創投基金已全部投資完畢,大部分被投企業都在園區或已落戶園區。
眾所周知,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制約其發展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前期需要“燒錢”的互聯網企業以及高研發門檻的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企業,對于股權融資有迫切的需求,而啟迪科技園能夠優先滿足園區內企業融資需求,這無疑對企業具有極大誘惑。
“初創企業,尤其是在剛剛成立兩年左右的時候是迫切需要融資發展壯大的。這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壁壘,越早跨越越好。”清譜科技清譜科技的副總經理王世立告訴記者,通過園區的創投基金平臺,清譜科技融資了2000萬元,促成產品的產業化發展。
據介紹,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是由啟迪控股、臨港集團和松江區政府三方共同打造,是清華大學與上海市“市校合作”的落地項目,而啟迪控股直接投資及控參股企業500多家,管理總資產逾1000億元人民幣。啟迪匯創投作為啟迪控股旗下的專業創業投資機構,專注早中期科技項目的投資。
上海松江雙創啟迪母基金則是由松江區、上海雙創投資中心和啟迪控股三方共同搭建的產業發展金融平臺,1期規模為20億元,重點投向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
“創投基金發揮了啟迪在園區布局戰略中“基地+基金”、“科技+金融”的優勢,培育出一批具有高成長潛力的智能制造、硬件領域創業企業。”啟迪控股副總裁、啟迪科技園運營公司董事長安紅平告訴記者,依托啟迪科技園深厚的行業背景和廣泛的項目資源,目前園區匯聚了創新要素與國內外資源,正在引導形成產業集群,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與資金鏈的全面融合與發展。
目前啟迪漕河涇科技園通過基地與基金的協同創新服務,已培育出多家細分領域的知名企業,如2017年獲得園區創投基金啟迪匯A輪融資的彩丞新材料科技公司,其在光學結構設計、多維圖像處理技術等領域的技術研發,為LED照明產業提供了先進的光學材料綜合解決方案。
貼心服務讓企業寧愿擠在“鴿子籠”
啟迪漕河涇科技園緊鄰松江大學城和松江新城國際生態商務區,距虹橋樞紐30分鐘車程,距已在規劃建設的G60滬昆高速僅1.5公里,區位優勢明顯。記者走進園區發現,與不少成熟的科技園區相比,它顯得相對“簡陋”,園區的大門以及招牌看起來并不起眼,主體部分的23棟研發生產樓一座緊挨著一座,之間鮮有如咖啡館等商業服務配套,更遑論噴泉、涼亭等配套設施。這不禁讓人好奇,為何企業寧愿扎堆擠在“鴿子籠”里呢?
“因為園區的面積太小,而很多好的企業,我們也舍不得拒之門外,所以我們只能更盡量壓縮自己公司的辦公空間,連這一棟屬于我們自己辦公樓也已經分出兩層半給入駐企業了。”徐二偉告訴記者,因目前園區所在的一期是由傳統廠房二次開發改造而成,面積過小,接下來啟迪漕河涇科技園將盡快推進二期和三期園區建設來轉變這一情況。“硬件設施的完善需要時間,啟迪科技園近年來更加注重企業的需求,大到包括孵化器、創業苗圃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小到住在哪里、食堂的飯菜口味,都提供貼心服務。我們要求食堂有各式的不同菜品,滿足園區內來自天南海北員工的不同需求,并且三個月換一次主廚。”
鋱羅(上海)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盧楠楠告訴記者,園區周邊餐飲外賣少且配送費高,同事們都非常慶幸有一個品種多、口味好的食堂。園區還給公司部分住宿困難的同事提供了離公司很近的宿舍,上下班十分方便。
被評為國內互聯網百強企業的創藍公司負責人余彬晶告訴記者,將企業從市中心遷到松江區啟迪漕河涇科技園后,員工住宿是最頭疼的問題。“園區了解到我們員工的租房需求后,與附近的中山社區人才公寓進行了對接,為園區提供了近11萬方的租賃房資源,滿足了員工的需求,解決了他們后顧之憂。”
園區還將創新服務部的員工專門安排到松江區人才服務中心進行掛職鍛煉,目前園區內的創新服務部對辦理居住證、積分以及G60科技走廊相關政策了然于胸,相當于在園區內開了人才服務中心。
“因為企業和員工忙于工作或對人才政策不熟悉,不知道自己符合哪些相關規定,可以爭取到怎樣的福利,特別是政策申報的時候,企業經常無從下手,所以我們的創新服務部會去主動對接和引導企業和員工,服務他們的需求。”徐二偉還告訴記者,因為啟迪控股擁有自己的實業公司,所以對初創型、成長型、龍頭型等在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需求有了解,會主動去對接。
記者了解到,啟迪漕河涇科技園二期占地63畝,規劃總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已于2017年4月開工建設,將在2019年一季度交付使用,目前招商已達到40%的簽約,引進的企業都以智能制造業為主。園區三期于占地104畝,規劃總建筑面積約19.3萬平方米,已于今年6月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可交付使用。新的園區將更注重配套設施的打造,像會議中心、建設長廊、商務配套等設施分別占比8%和5%。
大樹底下好乘涼,政策技術人才優勢集聚
“區域的頂層架構設計對園區發展影響很大。G60科創走廊規劃建設,吸引了大量創新創業要素和優質企業的關注和落地。”安紅平對此深有感觸。
“大樹底下好乘涼,在G60科創走廊人才、技術、資本等聚集優勢下,我們作為園區企業同樣得到了快速發展。”園區內的仙途智能公司負責人黃超告訴記者,公司于2017年下半年落戶啟迪科技園,短短半年時間內推出全球首個自動駕駛清潔車隊,在不久前的一次G60科創走廊要素對接大會上,與國內某龍頭環保設備企業形成了合作。“因為無人駕駛的行業特殊規定,很難找到地方進行路測。園區知道我們的需求后,允許我們夜間在園區內,進行無人駕駛清掃車路測,并幫助仙途聯系松江的其它園區落實商業化運作。”
安紅平還表示,G60科創走廊在細分領域的資源優勢互補上體現得較為明顯,如啟迪漕河涇科技園中的企業以智能制造產業等為主,距之不遠的臨港科技城則入駐了諸多國內外知名的工業互聯網企業,為企業的智能制造、工業互聯上云提供幫助,兩個園區差異化定位,形成了很好的互補。
此外,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還與松江區政府攜手打造了集研發和產業化為一體的科技創新服務機構——上海分析技術產業研究院,開發了如清譜科技-小型質譜儀項目、生物標志物檢測項目、癌細胞檢測項目、高通量生物篩選設備制造等一系列在技術以及應用層面具有突破性創新的項目。研究院中的諸多項目都是由國家級高層次專家學者領銜實施。學界頂尖人才的聚集也吸引帶動了一大批具有潛力的業界科技人才,推動分析技術的應用及產業化。
“企業的核心需求是技術、人才和資金,而業內高端人才一旦集中,就會形成強大‘磁場效應’。”王世立告訴記者,因為上海分析技術產業研究院對培育、孵化分析技術和新材料領域的高新企業有積極作用,所以清譜科技公司也被吸引過來。
啟迪科技園借助上海分析技術產業研究院的力量,已引進了一批分析儀器上下游企業,如廣聆環保科技、威正測試、蔚福科技等公司落戶園區。目前,產業覆蓋了食品安全、醫療診斷、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初步形成一個分析技術產業生態圈。
徐二偉表示,以人才帶人才,用學界促業界,啟迪漕河涇科技園借助研究院的影響力,跨越地域帶動長三角地區分析技術產業的集聚,并為集群內及周邊相關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產品檢測、信息咨詢等專業性服務,推動整個產業集群的建設。上海分析技術產業研究院還將在5年內孵化并引進120家分析技術產業公司,聚集4000名產業科技人才,形成一個規模20萬-30萬平方米的高科技園區,引領先進分析技術產業的發展。
更多資訊
-
優化創新生態,“孵化”創業夢想!張江努力助推初創企業成長為“參天大樹”2023.6.19
“張江集聚了各類高新技術行業,很多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充滿著奮斗氣息。”疊境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張朝華日前對記者說,張江科學城正日新月異變化著,他見證了一個個產業園區的崛起、一家家科研機構… 查看詳情 >
-
老廠房變身創新城市空間,上海舊改展“定海之窗”開幕2023.5.26
昔日的廢棄廠房經過社區規劃師改造后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城市創新空間、社區歷史的展示窗口。5月25日,楊浦區2023年度“大家微講堂”定海專場在全新面向公眾開放的“定海人家”展廳舉行。 本期“大家微講… 查看詳情 >
-
中國野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如今,“功能花卉開發”將成新賽道2023.5.25
我國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也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國…… “中國野生百合曾拯救了世界百合產業……但如今,我國花卉種業發展嚴重滯后,月季、百合等主要商業花卉品種90%以上依賴進口……” 記者從近日在滬舉… 查看詳情 >
-
養蟾蜍,種繡球……上海這座原生態小島上,鄉村“新經濟”如火如荼2023.5.24
農村小島也有鄉村“新經濟”。 說起鄉村養殖業,養雞鴨牛羊、養魚蝦蟹貝都屢見不鮮,可你見過養蟾蜍嗎?數百萬只蟾蜍在養殖基地內蹦跳,場景頗為震撼。再說鄉村種植業,種菜、種果樹乃至培育菌菇都司空見慣,但在鄉… 查看詳情 >